水稻养育着半个世界,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40年前,划时代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育成,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单产与推广面积迅速提升;40年来,“汕优63”成为我国当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最显著的杂交水稻品种。
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值“汕优63”育成推广四十周年,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简称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期间,将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汕优63”四十周年暨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致敬经典
启示新时期育种创新路径
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品种创新史。
水稻从矮秆革命到三系配套再到两系配套,从汕优63等杂交稻到超级稻,品种不断更新,推动产量不断提升,全国水稻单季平均亩产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70公斤,增加到了当前的470多公斤。
汕优63是我国水稻发展史中最具代表的品种之一。1980年冬,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业科学院原院长谢华安研究员,根据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第二年,利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测交,培育出“汕优63”,于1984年通过审定。
“汕优63”高产、优质、抗病,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稻瘟病抗性差的致命缺陷,促成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上升。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据统计,1984~2005年,“汕优63”累计推广9.38亿亩,增产稻谷695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26亿元。
戮力前行
共谋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
种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水稻种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制、育种技术创新等方方面面。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但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种质资源的大规模精准鉴定尚在起步阶段,育种新理论、新技术亟待突破,科企合作紧密度不够、育种体系分工不明确,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需要向更高水平迈进。
随着育种技术创新、种植模式水平提升、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水稻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想推动水稻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就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汕优63”四十周年暨
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突破性新品种对于支撑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意义重大。
本次“汕优63”四十周年暨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将以“重大品种推广应用 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题,回顾“汕优63”培育和推广历程,启示新时期水稻育种创新、技术进步和品种更新换代路径。邀请有关院士、优势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的专家、企业家,围绕种质资源挖掘创新与利用、水稻育种技术创新突破、创新商业化育种体系和做强做优做大我国种业企业,建言献策,共谋共商我国水稻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活动时间
10月29日14:00—17:30
活动地点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104会议室
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
更多精彩
关注全国种子双交会
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拟于10月29-31日在福建福州举行,设置开幕式、信息发布会、展览展示、论坛交流、品鉴推介等系列活动。
信息发布是大会的亮点内容。此次信息发布会将聚焦种业振兴五大行动,权威发布种业振兴最新政策,科学研判种业发展最新形势,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公布2023年度主要农作物推广面积前十品种名单、2023年度中国种业头部企业名单和全国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分析报告等。
论坛交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举办“汕优63”四十周年暨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峰会、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种业投资说明会、蔬菜种业创新发展论坛、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新生代种业企业家沙龙等。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