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以全球视野打造“种业之都”——看北京种业如何加速走向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6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记者 芦晓春  浏览次数:383
 
  翻开世界地图,“京字号”种子正在描绘它的全球轨迹:在非洲坦桑尼亚,北京的高产蛋种鸡繁衍生息,陆续产下鸡蛋;在美洲巴西、阿根廷,北京种业企业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大豆落地生根;在横跨亚欧大陆的俄罗斯,北京自主培育的蔬菜种子开花结果;在亚洲巴基斯坦,“京”牌杂交小麦连续多年大规模示范推广并获丰收……
 
  近年来,北京市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以全球视野积极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聚力打造“种业之都”。如今,一步一个脚印,北京种业逐渐登上世界舞台。
 
  从追赶到跨越:畜禽种业实现自立自强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加快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蛋鸡育种发展已历经40余年。21世纪初,我国超过80%的蛋种鸡需要进口。如今,仅北京峪口禽业一家公司在全国蛋种鸡市场就占据了50%左右的份额,成为世界蛋鸡育种前三强。
 
  “自从出口坦桑尼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客户希望引进中国种鸡!”峪口禽业副总经理吴桂琴透露,目前,来自马来西亚、塔吉克斯坦、沙特、俄罗斯等国家的企业均有引种合作意向。
 
  去年6月,1.65万羽“京红1号”高产蛋种鸡和“沃德188”白羽肉种鸡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发,漂洋过海8000多公里抵达非洲大陆,实现中国自主培育种禽出口“零”的突破。
 
  长期以来,全球种禽市场基本由欧美公司垄断,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家禽种业,为何能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远销海外的华丽转身?吴桂琴认为,长时间大力度的育种科研投入,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实力。最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出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饲养者、制种者“三级”需求的优新品种。
 
  在她看来,中国种鸡从性能上已经具备与国际先进品种竞争的实力,也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养殖条件和高产需求。“以优异品种、优质服务赢得更多国际订单,让更多国产种鸡走向世界。”
 
  同样实现跨越发展的还有北京鸭。北京烤鸭闻名中外,其背后种源正是全球白羽肉鸭的鼻祖——北京鸭。早在2017年,首农食品集团全资收购英国樱桃谷公司100%股权,实现北京鸭“百年回归”,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肉鸭战略性种质资源和基因储备。
 
  近年来,首农食品集团积极利用樱桃谷公司核心育种资源赋能原有鸭育种领域,在稳定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将业务拓展至东南亚等地。公司于2019年首度进入越南市场,2023年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至45%。目前公司的肉种鸭业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常年位居第一。
 
  “我们将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全力将畜禽种业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和高端业态。”首农食品集团副总经理马俊表示。
 
  从种业到产业:企业勇闯全球抢市场
 
  今年9月,大北农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大豆产品在继阿根廷之后,获得巴西种植许可。公司拓展南美市场“再下一城”。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石表示,这是大北农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里程碑,为实现“技出粮进”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据介绍,此次获批的生物育种大豆产品兼具抗虫、耐除草剂性状,高抗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等国内外十余种鳞翅目害虫,并可耐受高倍草铵膦除草剂,广泛适宜中国的黄淮海、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北部地区种植,并将在巴西进行商业化推广。
 
  从全国范围看,近年来,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和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任务中,种业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转基因、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加快应用,产学研用结合更紧密。
 
  大北农自2010年加入生物育种赛道,长期投资带来累累硕果。在近期通过国家审定的第二批30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中,使用大北农自主研发转化体的品种达16个,占比过半。
 
  大北农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李军民表示,在大豆性状方面,公司在南美地区开展大豆订单农业闭环业务,下一步计划推进形成多种作物、多个地区全球供应链闭环。
 
  在蔬菜种业领域,我国曾长期面临种源不足、育种技术不强、种子质量不优等难题。近年来,中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在西瓜黄瓜等作物和螺丝椒、水果萝卜等特色类型作物育种上已经超越了国外同行。
 
  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种子远销美国、俄罗斯、埃及、土耳其、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北京的西瓜种子出口至东南亚种植,产品回流国内,为冬春季尤其是春节假期的西瓜供应提供保障。”公司董事长温常龙说。
 
  从种业到产业的全链条延伸是种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温常龙认为,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布局抢占全球市场,进一步支持种业企业布局国际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从北京到世界:让更多的“京”种走出国门
 
  同样诞生于北京的杂交小麦,也开启了“留洋”生活。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杂交水稻、玉米、蔬菜早已大面积推广并取得巨大效益。唯独杂交小麦,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一项世界级难题。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体,而小麦是六倍体,遗传机制更加复杂。这就相当于,别人开会是两个人商量,而我们需要六个人拍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昌平说。
 
  自21世纪初以来,赵昌平带领团队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在全球率先破解长达百年的技术瓶颈,育成了“京麦”系列杂交小麦。
 
  这些品种在环渤海滨海地区的盐碱地表现出显著的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优势,部分品种实现了多年多点大面积产量突破500公斤/亩,增产潜力达30%以上。
 
  这一成果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6月,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主动联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希望开展合作。然而,千里扎根,谈何容易。
 
  小麦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00万公顷,但不足200公斤的亩产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干旱、少雨、高温、盐碱地、病虫害严重……巴基斯坦的土地不具备高产条件。”赵昌平每年都要带领团队到当地进行多次考察,一待就是半个多月。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建立起覆盖南亚、西亚和中亚区域的杂交小麦联合测试示范网络。2019年,“JM6-3”率先在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审定,实现中国杂交小麦在国外审定“零”的突破。
 
  如今,“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已在巴基斯坦连续多年开展大面积展示示范,最高增产超过50%。即使在2022年遭遇罕见极端高温,示范区最高亩产依旧突破400公斤。
 
  今年,来自北京的杂交小麦开始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拓展。赵昌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杂交小麦能像我国的杂交水稻一样,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当前,越来越多的“京”种走出国门,撒播世界。鲜食玉米“京科糯2000”在东南亚的年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种子和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北京还与越南探索出口鲟鱼种苗,与老挝探索出口肉种牛和冻精等种业产品以及相关技术服务。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种业合作交流,促进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种子及种畜禽加速走出国门。
 
  搭舞台,展风采、促交流。即将举办的第三十一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整体升级为国际会议,突出国际元素,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在上届大会开拓连接南美和非洲市场的基础上,本届大会重点推动与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种业协会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大会将助力北京种业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种业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引导人才、技术、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加快打造“种业之都”和建设“农业中关村”提供有力支撑。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