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跨越千年,衢州造就一颗水稻“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6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傅剑青 蓝晨 林敏  浏览次数:338
 
  近日,在国家文物局举行的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的皇朝墩遗址作为上山文化第22处遗址,这里的古水稻田遗址被认定为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
 
  时光斗转星移,9000年稻作文化源远流长。今天的三衢大地,正飞速造就一颗水稻“芯”。
 
  如今,在皇朝墩稻田遗址上,绿油油的水稻正茂盛生长。近日,衢州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早稻生产实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亩均产量“三增”。其中,播种面积31.8万亩,创近10年新高;总产量12.76万吨,创近7年新高。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衢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宏航介绍,近年来,通过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和展示示范,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如中组53、中组100、甬优7860等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今年,全市早稻繁种面积达2万亩,为早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提供了良种支撑。
 
  今年7月,江山市水稻种植大户陈彦福在百亩方和攻关田的早稻产量分别取得749.83公斤和754.36公斤的成绩,双双刷新“浙江纪录”。如今,他的2000多亩晚稻正处于灌浆期,预计将在11月中旬收获,他的新目标是突破“早稻+晚稻”产量超1500公斤的挑战。
 
  在衢州的水稻版图上,种一茬收两回的再生稻,是一块亮眼拼图。从2012年在常山推广种植再生稻,再到2021年制定发布《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衢州市地方标准,如今常山县再生稻种植户已超过100户,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种植规模、生产技术、产量水平均处于全省领先。
 
  造就一颗水稻“芯”,也加速了新设备、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推动农业向高效、精细化、高产方向发展。近年来,衢州市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方案》《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规程》等技术方案,为水稻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全市以水稻集中育秧为主的轻简栽培技术、水稻机插技术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