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当前,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挑战依旧,加速推进仍面临不少难点。合力助推,玉米生物育种“链式创新”势在必行。
10月18日,第三十一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开幕,作为大会6场分论坛之一,第四届中国玉米种子及产业链专业论坛同期举行,论坛主题以“种业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为主题。
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种子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先正达、大北农等单位的专家、企业家就玉米种业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深入研讨。
论坛现场
机遇
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当前,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发达国家及跨国种业巨头愈发重视玉米种业科技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单产水平偏低,长期需要补充进口。
“良种是提升玉米生产能力的源头,能确保产量、质量和竞争力。”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李新海指出。
客观来看,以我国现有玉米品种难以缩小与美国等国家的单产差距,加快培育绿色高效新品种有助于应对农业生产条件约束。
北京科技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万向元介绍,透过生物育种技术,聚合优良性状和基因,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确保适应农业生产“高产出、高效率、低投入、低排放”的新目标。
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正持续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已有两批共6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9月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再次指出,要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推动扩面提速。
我国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在6亿亩以上,玉米种子商品化率 100%,亩均用种量约2公斤,玉米种子终端零售价约30元/公斤。
以80%的转基因渗透率计算,转基因玉米种子终端市场总值为6*2*30*80%≈290亿元,转基因玉米种子较常规杂交种一般有50%的溢价,在生物育种产业化全面铺开后,预计玉米种子市场将有150亿元以上的增值。
与会专家认为,生物育种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能为玉米种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挑战
加速推进面临多个关卡
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对转基因产品有很高要求。
李新海指出,全国玉米种植约6.5亿亩,生态区复杂多变,在实现品种全覆盖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扩面增速的示范方案。
品种审定是品种入市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是确保品种质量和种性安全的主要手段,目前,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区域试验已基本实现各大生态区全覆盖。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处长曾波介绍,转基因玉米品种应达到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和转基因品种审定标准(试行)的要求。在确保转化体真实性、转基因目标性状有效性的基础上,至少具备耐除草剂、抗虫中的一个性状。
回交转育时常会遇到配合力下降等问题,确保转育质量也是一大难点。“慢就是快。”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喜榜强调,转育是再育种的过程,种子企业在抢抓机遇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版本,充分开展版本测试,做好回交转育。
北京国丰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磊表示,性状公司要做好技术服务,在回交转育过程中确保品种的农艺形状、目标性状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采用胚挽救、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加速品种选育。
目前已获得生物安全证书的性状公司达到9家(含基因编辑证书),选择合适的性状公司和性状产品至关重要。
北京顺鑫国际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贺南表示,通过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进行外延式扩张。同时加强科企合作、企企合作,携手合作伙伴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种子企业在产业链中扮演“推广者”的角色,严抓种子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战略议题。针对制种生产,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波表示,紧抓制种关键环节,实现全程可追溯,同时采取综合增产技术,提高制种产量,确保种子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挺表示,转基因研发需较大的人力、财力投入。需要积极融资,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
此外,如何加强科普宣传,以提高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仍然是一大挑战。
随着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采取庇护所等抗性治理措施也非常重要。
合力
生物育种“链式创新”势在必行
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需全链条各环节共同参与。
李新海强调了生物育种“链式创新”的重要性。据介绍,种业创新链涵盖种质资源、基础研究、育种技术、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技术、品种推广技术等环节。链式特征表现为各环节之间呈链式紧密衔接,协同推动种业科技创新。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种业共创平台大客户业务负责人孟庆会建议,性状公司在性状开发上要注重转化体的筛选,合规开展法规试验和相关评价。
在农作物育种领域,第四次技术变革正在兴起。继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之后,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驱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加速迭代升级。
“通过精准育种加速优良遗传性状聚合。叠加多个转基因性状的复合性状产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种子与性状法规总监扈春阳说。
王磊建议,将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的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合并,加快“区生同试”,助力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王磊建议,围绕转基因、基因编辑积极开发新一代产品,做好产品储备至关重要。在基因编辑上加快研发抗病、株型改良、高产等性状产品,对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进行补充。
作者丨张植宏
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