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闵行持续探索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
□记者 许睿捷
观品相,色泽透亮;闻风味,米香浓郁。尝上一口,便觉口感滑润,咀嚼时还有弹性,这便是闵行区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闵粳366”。
优质优价的“闵粳366”可以算是闵行水稻育种成果的一个缩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闵行几十年来南繁北育,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培育本地优质新品种,逐步打造出了区域优质稻米品牌,为长三角地区粮食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造优质优价的优良品种
据了解,“闵粳366”是由上海沁弘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常规稻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2天左右,通常于10月中旬左右成熟,稍晚于国庆稻,但早于其他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适中,茎秆粗壮,叶片叶色深绿、挺拔上举,剑叶角度小直立,后期熟相好,结实率95%以上,在江苏、浙江等地区同样表现良好。
“闵粳366”的选育始于2014年。彼时,闵行地区水稻种植以杂交稻为主,杂交品种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0%左右,虽高产但口感欠佳。部分外地优质品种则实行买断制,无法推广。于是,为提高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顺应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发展方向,沁弘种业和闵行农技部门的研究人员开始思考选育更优质的本地品种的可能性。
经过5年时间的沉淀,研究人员以“寒丰”“南粳46”等优质品种为亲本,选育出“闵粳366”,于2019年4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后续在闵行地区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约五六千亩。
“‘闵粳366’的突出特点便是口感好,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储藏后风味不减。凭借其米香浓郁、适口性好的特点,‘闵粳366’深受市民喜爱,曾获上海地产优质大米评优‘金奖’和‘最受市民喜爱奖’。”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曹月琴告诉记者。
而今年甫一收获,“闵粳366”大米便销售一空。
除口感好外,“闵粳366”还有一项显著优势——抗病性好,尤其是抗稻瘟病。近两年高温高湿的环境状况时有发生,稻瘟病存在高发风险,该特性也使得“闵粳366”更受合作社和农户的欢迎。
目前,“闵粳366”主要种植于闵行地区的合作社,全程采用绿色栽培技术,合作社绿色认证率达100%。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附近区域也有少量种植。正常年景,“闵粳366”亩产在550公斤左右,产量高的时候亩产可达600公斤。
好品质自然带来好市场。公司“闵粳366”稻米年销售量稳定在35万—40万斤左右,售价约5元每斤,“每年都不够卖的,一收回来就卖完了。”上海沁弘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曹国兴说道,“闵粳366”不在商超进行销售,主要销售渠道为单位团购,占比80%左右,其次是零售,占比20%左右,回头客尤其多。
坚持自主选育“种子芯片”
不只是“闵粳366”。自1976年开始,闵行的农技人员深耕水稻育种工作,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稻米品种,打造闵行大米品牌“种子芯片”,先后育成“寒优湘晴”“闵优55”“闵优香粳”“秋优金丰”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有3—4个品种成为主推品种,被推广至全市种植。
其中,“寒优湘晴”作为上海市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曾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曾在长三角地区广泛种植。“无论是米质还是产量都很好”,谈及“寒优湘晴”的种植表现,曹月琴笑意盈盈。为提高产量,闵行又着手培育出亩产700公斤的“闵优128”和亩产800公斤的超高产品种“秋优金丰”。此外,2015年,杂交粳稻“闵优香粳”选育成功,填补了我市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科技空白……这些年来,坚持自主选育成为闵行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定回应。
不过,在与各地优质品种的激烈竞争中,闵行农技人员选育的部分品种因无明显优势,后续的推广面积较为局限。出于惠及更多农民需求的目标,闵行当时需要优势更加突出的品种。
“闵粳366”便是一次尝试。“现在的‘闵粳366’我还是不满意,它就只有一个问题,抗倒伏性不好,我们从去年开始对它进行改良,希望今年能有个好结果。”曹月琴和曹国兴介绍,“我们的最终目的肯定是把自主选育的优质品种推广到全市、长三角地区,甚至是更广阔的区域。”
探索稻米全产业良性发展
优良的品种也需要搭配绿色、可复制的种植模式和完善的产业链条。在稳产保供的基础上,闵行也开始积极探索稻米品牌化之路,助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出圈”。
通过“政府搭台、协会服务、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企业运行”的方式,闵行创建起优质稻米产业联盟。2024年,联盟成员单位发展至18家,核心生产基地扩大至约1.17万亩。通过联盟的示范带动,全区水稻种植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了适合闵行的早中晚优质品种茬口搭配模式,联盟稻米产业化率也从2019年的49%提升至目前的77%。
此外,闵行通过绿色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质量提升等方式,聚力“闵田悦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着力推进绿色稻米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稻米从“品种好”到“种得好”更“卖得好”,实现稻米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