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垦丰种业总经理刘辉 - 商业化育种的逻辑、现状和前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7  来源:智种网NOVOSEED  浏览次数:986
 

      以下文章来源于石时农业 ,作者石时农业

      1957 年,南京农业大学一个班的全体 43 名学生向中央请愿支援北大荒,最终7人得到批准,是为“南农七君子”。在北大荒八五二农场长大的刘辉,深受前辈影响,南农毕业后,借着分配到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的机会,毅然回到故乡参与建设。他在农垦科学院从事了20年科研工作;2013年,受邀进入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垦丰种业”),开始在企业进行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设。本期石时之约,垦丰种业总经理刘辉与我们聊了聊商业化育种的逻辑、现状和前景。

      01

      商业化育种是什么

      刘辉将商业化育种与科研、事业单位的育种做了对比:

      后者往往资源有限,团队至多七八个人,规模小;团队间资源和信息共享有障碍;几乎不具备测试能力,通过委托进行的测试难以扩大规模通量;以常规杂交为主,新技术应用较少;专业之间难以深度融合;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距离市场要求远。

      而对于天生需要盈利的企业来说,商业化育种的逻辑在于,一方面要减少投资风险,一方面要提高品种育出的几率,且适合市场需求。简称为“一减一增”。

      但育种是一种概率事件,风险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企业要减少育种风险、提高育种效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不共享的问题;通过统一的种质资源平台,解决种质资源不共享的问题。打破课题组的隔阂,清晰地知道彼此做了什么,以免做重复工作。

      2. 现代育种是一门工程,农学只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能提高效率的先进技术一定要引入育种流程中,比如能大大缩短成系时间的玉米DH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快速育种技术、南繁。

      3. 育种更多是一种偶然事件,所以要扩大规模;为此要敞开与科研单位甚至竞争对手合作。

      4. 引进合适的种质资源,改良本土品种。

      02

      把握时机,直面痛点

      “现在是中国种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可谓千载难逢。”这是因为,我国对种源、种子安全空前重视,已将之提为战略的高度,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企业做大做优。

      把握时机的同时,育种企业也要认清行业痛点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发力。

      1. 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有些物种并不缺乏种质资源,关键是如何挖掘出来。另外,也可以利用合适的机制引进国外种质资源。“资源是基础。但往往科研单位、企业更愿意做短平快的事情,没能潜心做资源研究,也就是国外商业化育种所谓的‘前育种’,因为这一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刘辉认为全国的商业化育种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让科研单位、企业达成既分工、也协作的关系。

      2. 规模:目前,国内成功搭建起商业化育种模式的案例并不多,即使在企业也可能是课题组式,即一个人领着几个人做,而非流水线式。如前文所讲,提高育种成功率的前提是扩大规模,而只有模式搭建好,规模才能提高上去。

      3. 人才:回忆起十多年前加入垦丰种业之初就被公司派往美国学习,刘辉依旧感叹那种理论+实践的培训令他受益无穷。他鼓励种业人多走出去,知己知彼。另外,如今育种人才多集中在科研单位,也令企业不得不为吸引人才付出更多的成本。

      03

      聚焦创新,人才与数据是基础

      刘辉介绍,垦丰种业的主营业务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蔬菜。核心研发团队围绕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大豆、玉米四大作物。其中,玉米利润最大,而销量、销售额最多的是水稻。

      作为近几年地位稳居中国种业领域前三的垦丰种业,固然与其4500万亩耕地的市场密不可分,也在于扎扎实实深耕创新与质量。“我们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8%投入研发,即一个亿左右。纯质检人员就有120多名,垦丰也很早就加入了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成为了会员,已通过其两轮的能力认证。”

      垦丰种业的未来将依旧聚焦创新。“未来的种业肯定不是单单卖品种,会有多方面的经营,包括业务许可、生物技术、农服、卖标准。”业务、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将新技术糅到创新链中。垦丰也将继续重视数据积累,刘辉也呼吁同行重视:“我们落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据断档,前辈的数据随其退休或升迁得不到系统性的保留。”

      几家头部种企之外,在全国的1300亿市值中,我国还有7000家左右的中小种子公司。对于它们的前景,刘辉说,“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放开,产品的推广力度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种业的局面将逐渐向集中、并购的趋势发展,从抗风险能力弱的向强的主体过渡。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