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走近转基因|彩色马铃薯的奥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9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孙眉  浏览次数:338
 
  马铃薯俗称土豆,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常见的马铃薯都是浅黄色的,但马铃薯还有许多其他颜色,包括红色、紫色、白色等。这些“彩色土豆”都是由合成的花青素不同导致的。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天然色素,目前发现的花青素已超过300种。由于花青素种类或结构不同、浓度不同,以及植物细胞液中pH等条件的不同,而赋予了水果、蔬菜、花卉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如细胞液呈酸性时,花青素显色偏红;而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显色偏蓝。花青素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物,除了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外,还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视力等多种生物功效。
 
  马铃薯中的花青素与各种单糖通过糖苷键结合,以花色素苷的形式存在。科学家对马铃薯颜色形成的遗传机制很感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遗传机制复杂,还没有形成统一结论,不过已经有几个研究结果获得了研究者的共同认可。大多数马铃薯栽培种中的花青素合成受单基因的调控,即I、P和R三个基因共同调控马铃薯白、紫、红三种颜色。I基因是花青素在块茎皮中的组织专一性表达所必需的,如果缺乏I功能等位基因,马铃薯表现出白色,即只有II、Ii基因型才能产生有色的花青素,而ii基因型马铃薯是白色的。P基因负责调控马铃薯紫色花青素的产生,R基因负责调控马铃薯红色花青素的产生,而且P对于R具有上位性,即当有基因P存在时,无论控制红色的基因是R还是r,都表现为紫色。
 
  植物世界绚丽多彩,花青素对颜色的显现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中花青素形成的遗传机制各有不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科学家开启和研究。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