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促使玉米产量提高的因素中,品种改良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虽然并非玉米的故乡,但在种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依靠外来种质的引进与利用,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玉米育种之路。
玉米,这一起源于南美洲的作物,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历经五百年的岁月洗礼。最初,中国主要依赖引进的开放授粉品种,通过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巧妙结合,逐渐培育出适应本土环境的农家品种。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的玉米育种事业正式扬帆起航,至今已跨越了一个世纪的辉煌历程。
在这百年间,玉米育种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飞跃:从品种间杂交种到双交种,再到单交种,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推动了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
1925年,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赵连芳勇敢地迈出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第一步。随后,金陵大学的王缓等人也纷纷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为中国的玉米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些先驱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地方品种改良和自交系、杂交种的选育工作,为新中国玉米品种改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玉米生产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949年12月,原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玉米育种家吴绍骙提出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玉米产量的前瞻性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随后的岁月里,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玉米杂交种的育种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其中,“中单2号”、“郑单958”等一批优良单交种的推广,更是将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推向了新的高度。至1978年,全国杂交玉米播种面积已接近2.2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71.8%,其中单交种的种植面积已超过一半。“中单2号”更是连续多年蝉联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桂冠。
20 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一批献身于玉米发展事业的有志之士,通过潜心研究,选育了不同类型的玉米新品种,形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品种结构,回顾我国玉米品种的改良,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
1)玉米品种改良的启蒙时期(1900 - 1949年)
20 世纪初到 1949 年是我国近代玉米育种的启蒙和创建时期。这一时期内,我国玉米育种的先驱们在地方品种改良和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925 年,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率先开展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工作,开创了我国现代玉米育种的新纪元。
1934 年,金善宝发表《近代玉米育种法》,详细介绍了玉米杂交育种理论和技术。
1937 年和 1938 年,在美国的蒋德麒和吴绍骙先后回国,带回了 42个双交种和 50 多个自交系,由中央农业试验所主持分别在成都、贵阳、昆明、柳州等地进行比较试验,选出有利用价值的 Wisc、696、Cornell29-3 等杂交种。
从 1939 年起,原华北农事试验场开始从事地方品种改良,选出“华农1号”和“华农 2 号”两个品种,在华北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抗战期间,广西的范福仁、四川的张连桂、李先闻、杨允奎等都较为系统的开展了玉米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试验,并育成了一些有利用价值的自交系和杂交种。
1947~1949 年,陈启文等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玉米品比试验,从太行山区引进“金皇后”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由于时局干扰,育种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虽然在一些学者的辛勤努力下,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这些成果大多未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在这个阶段,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农家品种、引进品种和新选育的综合种。品种呈现“多、乱、杂”的现象,产量低。至1949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19372.8万亩,单产仅64.1kg/亩。
2)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解放初到50年代后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才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1949年12月,全国农业生产会议召开,吴绍骙的《利用杂交优势增进玉米产量》发言提出:一方面选育与利用技术简单、需时较短的品种间杂交种,另一方面着手开展时间较长、增产显著的自交系间杂交种选育。
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玉米工作座谈会”,吴绍骙、张连桂、李竞雄、刘泰、陈启文等专家制定了《全国玉米改良计划》,根据当时我国育种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推广品种间杂交种先行,同时发展综合品种,以满足当时生产需要。另外,还明确提出了以选育自交系间杂交种作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农家种的搜集、整理、应用
1950年3月,农业部颁布《五年普及良种计划(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玉米良种搜集、整理和鉴定,就地评选,就地繁育,示范推广,在短期内进行了一次品种更换,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从众多农家品种中评选鉴定出金皇后、英粒子、金顶子、白马牙、白鹤、旅大红骨、辽东白、四平头、小粒红、大粒红、安东黄马牙11号、黄县二马牙等优良农家品种,逐步替换掉低劣品种。
据统计,50年代全国共搜集整理地方品种14000多份,评选出良种2000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0多个,种植面积较大的有43个,占玉米总面积的85%以上。主要有金皇后、金顶子、白马牙、英粒子、辽东白等。
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
在整理和评选地方品种的基础上,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相继开展品种间杂交种和自交系选育工作,先后育成一批品种间杂交种。
最早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品种间杂交种是陈启文1949年主持育成的坊杂2号。该品种在1951-1956的6年间,45个地区67次的试验中,比当地农家种增产29.4-36.4%,先后在11个省推广种植,至1960年仅山东省累计推广种植800多万亩。
河南新乡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庆吉主持选育的百杂号品种间杂交种,种植面积达 450 万亩以上。
优良品种间杂交种还有:春杂2号(东陵白马牙×197)、夏杂1号(华农2号×英粒子)、公交82号(大金顶×铁岭黄马牙)、晋杂1号(昔阳大黄玉米×金皇后)、百杂6号(干白顶×安东黄马牙11号)等,一般比农家品种增产10%一30%,逐步取代了小粒红、白马牙、金顶子等农家品种。
据统计,50 年代育成品种间杂交种 400 多个,其中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有100多个,推广60多个,种植面积达2400万亩以上。
品种间杂交种的推广,使玉米平均亩产由50年代初的70多公斤,提高到50年代末的90公斤左右,增幅近30%。
3)玉米双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50年代后期60年代后期)
1957 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行玉米杂交种育种工作的意见”后,全国各地开展了玉米自交系间杂交育种工作,相继育成一批高产双交种,全国共育成双交种 50 多个。
李竞雄和郑长庚主持育成了农大 3 号、农大 4 号、农大 7 号,其中农大 4 号在山西省推广种植 450 多万亩。
杨允奎主持育成了川农 7 号、川农 15 号以及三交种矮双苞。
陈启文主持育成了双跃 3 号、双跃 4 号,其中,双跃 3 号在全国累计推广 5100 多万亩。
刘泰主持育成了春杂 5 号、春杂 12 号。
张庆吉主持育成了新双 1 号、新双 2 号等。其中,新双 1 号在全国累计推广 1.5 亿亩以上。
据统计,1965 年全国推广玉米双交种 30 多个,一般比品种间杂交种增产 20% 左右,比农家品种增产30%以上。
主要贡献:使全国玉米生产以农家种为主走上了以双交种为主的阶段。双交种的选育与推广真正体现了杂种优势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价值,使全国玉米平均亩产从50年代后期的90公斤,提高到60年代后期的115公斤左右,增产 28% 左右。
4)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时期(60年代后期至今)
在选育双交种过程中,我国育种者已经注意到了优良单交种比双交种植株性状更为整齐,杂交优势更强,抗病性强、亲本繁殖和制种简单。玉米育种工作由选育双交种为主,向单交种为主跨越。
这一时期是玉米品种改良最为辉煌的时期,主要包含了六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第 1 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到 70 年代初期
代表性品种:新单 1 号、白单 1 号、白单 2 号、丰收 101、吉单 101、白单 4 号等。
新单 1 号(矮金 525×混 517)是原新乡地区农科所于 1963 年育成,该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在生产上直接应用的单交种。植株整齐,果穗硕大,高产抗病。单产约 400kg/亩,比当时的品种增产 30%~40%,比新双 1 号增产 10%以上。1965 年开始种植,1970 年在河南省普及,1974 年普及到全国的 11 个省区,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 2500 万亩,累计种植 1.6 亿亩。同时,还引种到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5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白单 1、2 号玉米杂交种。
1967 年吉林农科院育成了吉单 101(吉 63×M14),该品种是 70 年代吉林省的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在 500 万亩以上。
1968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株型紧凑、自身产量较高的塘四平头作母本、埃及 205 作父本育成了具有株型紧凑特征的杂交种——白单 4 号。在全国 21 个省区种植,累计面积 2200 多万亩。
主要贡献:以新单 1 号为代表的单交种的育成与与推广标志着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交种为主转向培育单交种为主的新阶段。
在时间上和美国先后同时推广(美国于 1963 年开始推广第 1 个单交
种),而早于英、俄、德诸国,使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大规模应用单交种最早的国家之一。
同时,使全国玉米单产由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的 110kg/亩左右,增加到 70 年代初期的 140kg/亩,增产 27.3%。
第 2 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时间:70 年代初期到 80 年代初期
代表品种:丹玉 6 号、郑单 2 号、豫农 704、中单 2 号、群单 105、京杂6 号、龙单 11、京早 7 号、郧单1 号(73 单交)、鲁玉 3 号和嫩单 1 号等。丹玉6 号(旅 28×自 330) 是丹东市农科所于 1968 年育成,在不同品种比较试验中单产达450-600kg/亩,比对照品种增产 16.1%--20.0% 。
70 年代初开始在辽宁推广种植,1977 年仅辽宁省种植 1500 万亩,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 64.9%。在全国 24 个省区均有种植,最大年份 2300多万亩,累计面积 1.76 亿亩。1978 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郑单 2 号(塘四平头×获白) 是河南省农科院于 1969 年育成。在河南省夏玉米联合区域试验和全国北方夏玉米区域试验中居首位,较对照种新单 1 号增产24.3%-- 42.6% 。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毒病,耐大小叶斑病,双穗率高,结实性强,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不仅适宜河南省种植,而且在山东、河北、四川等 19 个省市试验示范表现增产。很快成为全国玉米优良品种之一。据统计,全国累计推广面积 1.7 亿多亩。推广面积最大年份为 3000 多万亩。1979 年河南省种植面积高达 1188.9 万亩, 占全省玉米面积的 40%以上。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单 2 号(Mo17×330)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于 1973 年选配成功的我国第2 代玉米单交种的优秀代表,实现了“丰产、多抗和广适”三大目标的统一。1979 年后分别通过了陕西、甘肃等 11 个省和国家审定。该品种从1976 年开始推广应用,到 1982 年全国种植面积达 2400 万亩,成为当时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此后,其种植面积继续扩大,1989 年达最高峰(3400 多万亩),至 2000 年仍种植 1050 万亩,种植面积在1000 万亩以上的年份长达 20 年之久。累计面积 4.8 亿多亩。该品种的主要特点,一是丰产性、稳产性好。比当时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种丹玉 6 号、郑单 2 号等一般增产 15%~25%。二是抗性好。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茎秆坚硬,抗倒性较强。三是适应范围广。适应范围从东北、华北、西北到西南玉米主产区,是我国单交种历史上累计推广面积最大、适宜范围最广、应用时间最长的玉米品种。1984 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主要贡献:以中单 2 号为代表的单交种的育成与推广,标志着我国玉米单交种的组配和推广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杂交玉米育种实现了丰产、多抗和广适性三大育种目标的统一。使杂种优势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单交种推广普及速度加快,种植面积大不断攀升,使全国玉米单交种的播种面积达到了 80%以上。
促进了玉米的大幅度增产,使全国玉米单产由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
140kg/亩,增加到 80 年代初期 205kg/亩,增产 46.4%。
第 3 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时间:8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初期
代表性品种:丹玉 13、烟单 14、掖单 2 号和四单 8 号。
丹玉 13 号(Mo17Ht×E28) 是原丹东市农科所于 1979 年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多抗玉米新品种,是第 3 代玉米单交种的杰出代表,1985年后分别通过辽宁、吉林等 10 多个省区和国家审定。迅速成为当时我国的主推品种,1987-1994 年连续 8 年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第 1 位,1988-1990 年连续 3 年播种面积超过 4500 万亩,种植面积在 1000 万亩以上的年份达 12 年之久,推广区域遍及全国20 多个省区,累计面积 4.5 亿多亩。主要特点是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在全国及省级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品种丹玉 6 号或中单 2 号增产 10%以上。198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贡献:实现了高产、广适、多抗等优良性状的有机结合,对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抗病育种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使全国玉米单产由 80 年代初期的 205kg/亩,增加到 90 年代初期的 303kg/亩,增产 47.8%。
第 4 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时间:9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后期
代表性品种:掖单 13、掖单 12 号、沈单 7 号、农大 60、吉单 131、本玉9号、四单 19、川单 9 号、成单 14、东农248、龙单 13 和唐抗 5 号。掖单 13 号(478×丹 340) 是原莱州市农科所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 20世纪 90 年代重点推广的第 4 代玉米单交种的杰出代表。它的育成标志着我国在玉米育种方面探索出一条通过紧凑大穗获得高产的新途径,开创了以群体生产力获得高产的新路。该品种是我国首次育成具有夏玉米亩产 1000kg 生产能力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也是这一时期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先后通过 11 个省区和国家审定。
从 1991 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995-1999 年连续 5 年种植面积居全国第 1 位,最高年份达 3400 万亩。累计推广面积 2.3 亿亩。主要特点是株型紧凑,耐密,中矮秆,抗倒伏,产量高。一般产量达 500-550kg/亩,比同期对照品种增产 10%左右;适宜种植密度 4000-4500 株/亩,比同期推广的品种密度增加300-600 株/亩。2003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贡献:成功解决了高产玉米耐密植与大穗的矛盾,使我国玉米高产育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我国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育种和生产应用的先例,推动了玉米科研的发展,丰富了玉米育种理论,推动了育种成果与栽培技术的结合。使全国玉米单产由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 303kg/亩;增加到 90 年代后期的 325kg/亩,增产 7.3%。
第 5 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时间:90 年代后期到 21 世纪初
代表性品种:农大 108、豫玉 22、农大 3138、鲁单 50、郑单 14、吉单180、雅玉 2 号、登海 1 号、西玉 3 号、沈单 10 号、四密 25 和川单 13等。
郑单 14( 478 ×郑 22)是河南省农科院于 1989 年育而成。1996 年通过河南省审定,1998 年通过安徽、宁夏、甘肃和国家审定。主要特点是竖叶大穗,产量高,在河南省区试和国家区试中分别较对照增产17.6%和12.4%,抗大斑、青枯、丝黑穗、弯孢叶斑等多种病害,适应性广,在全国 20 多个省、直辖市均有种植。1998 和 1999 年在河南种植1000 多万亩,约占全省玉米面积的 1/3 左右。全国累计推广 8000多万亩。200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大 108(178×黄 C)是中国农业大学育成,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 21 世纪初在全国重点推广的稳产、大穗型、粮饲兼用的优质玉米新品种,属第 5 代玉米单交种的优秀代表。1997 年后分别通过了北京、河北、天津、河南等多省和国家审定。主要特点:遗传基础广泛,融入了北美种质、热带和亚热带种质及国内地方种质;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倒、耐旱、耐瘠薄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诸多优点;适应性广,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和西南山地玉米区广
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 2.3 亿亩,最高年份达 4100 万亩。2002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豫玉 22(豫 87-1 ×综 3)是由河南农业大学育成的高产、抗病、耐旱、广适杂交种,是我国玉米第 5 次品种更新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先后通过国家及 7 省审定。主要特点是穗大、粒重、单株生产力高,耐旱性突出,适应性广。在 22 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2001-2002 年连续两年列全国第二大玉米推广品种,黄淮海夏玉米区第一大推广品种,至2003 年累计推广 8600 万亩。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贡献: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基础,广泛提高了玉米品种的抗性和适应性。但是,这一时期的产量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徘徊在 320kg/亩左右。
第 6 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时间:21 世纪初(2004 年)至今
代表性品种:郑单 958、先玉 335、浚单20、鲁单 981、登海 11 号、沈单 16、蠡玉6 号、聊玉 18、中科 4 号、东单60、四单 19、中科 11、蠡玉16、金海 5 号、吉单 27、聊玉 18 号等。
郑单 958(郑 58×昌 7-2)是由河南农科院育成,它集高产稳产、优质耐密、广适多抗于一身,是我国第 6 代玉米单交种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玉米育种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2000 年以来先后通过河南、河北 10 多个省区和国家审定。主要特点:一是丰产性好,比对照农大 108 等品种增产10%以上,一般产量为 550-600kg/亩;二是综合抗性好,高抗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抗倒伏,较耐旱;三是适应性广,适合在东北、西北及黄淮海区种植;四是种植密度弹性大,种植密度在4000-5500 株/亩均可获得高产;五是制种产量高,一般可达 450kg/亩。2004 年以来,已经连续 8 年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截止到 2010 年已累计推广 4.12 多亿亩,最高年份超过 6800 万亩。200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玉 335(PH6WC×PH4CV)是杜邦先锋铁岭试验站培育,2004 年通过国家审定。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早熟,脱水快,出籽率高,商品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获,比当地品种有 5%-10%的增产优势,适合东北、西北春播玉米区及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2006 年全国种植面积 26.25 万亩,2008 年近 820 万亩,2009 年迅猛增加到 1700 万亩,2010 年面积2879 万亩。预计在春播玉米区种植面积仍将继续增加。
浚单 20(9058×浚 92-8)是原浚县农科所培育,2003 年以后分别通过国家、河南、河北、内蒙、湖南、天津审定。突出优点是株型紧凑,果穗匀称,出籽率高,丰产性、稳产性好。连续创造了 15 亩夏玉米高产纪录(1006.85kg/亩)、百亩方夏玉米高产记录(1018.6kg/亩)和万亩连片夏玉米高产记录(858kg/亩)。2004 年开始推广,2006 年开始连续 4 年年种植面积超过 1000 万亩,2009年更是达到 3675 万亩,成为我国第二大玉米品种,2010 年面积 4723.5 万亩,至 2010 年累计推广 1.1 亿亩。201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贡献:改变了高秆、大穗的品种模式,将耐密性作为玉米育种目标的核心,育种理念进一步从株型选择拓展至耐密性育种。适宜简化栽培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大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劳动力投入,适应了当前玉米主产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升了我国玉米种业的竞争力,为民族种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全国玉米单产由 21 世纪初期的约320kg/亩,增加到 2011 年 382.4kg/亩,增产 19.5%。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这段辉煌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那些一代又一代默默耕耘的育种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玉米育种的壮丽篇章。
注:参考王振华老师的报告。
以下是玉米种子行业的发展历程简版:
一、玉米引进与种植
16世纪,玉米由葡萄牙人引入中国,最初在福建、广东等地种植。17至18世纪,玉米逐渐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二、传统育种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20世纪初,农民通过选择优良单株进行自留种,育种手段较为原始。20世纪30至40年代,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开始研究玉米育种,但规模有限。
三、现代育种起步(1949年-1970年代)
1949年后,国家重视农业科研,建立了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和试验站。1950至196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进行改良。1970年代,杂交玉米育种取得突破,培育出多个高产杂交种,如“中单2号”。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1990年代)
1980年代,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玉米育种技术显著提升。1990年代,分子育种技术开始应用,培育出抗病、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五、科技创新阶段(2000年-2016年)
2000年,《种子法》实施,中国正式进入种子市场化阶段。生物技术广泛应用,转基因玉米研究取得进展。
2002年,郑单958的崛起,成为里程碑式品种,推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贡献大。
2004年,先玉335掀起高价值、单粒播种浪潮,改变了中国传统玉米种植技术,国产玉米种子标准与国际接轨。
2008年,启动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玉米产业“高价格、高库存、高补贴”问题凸显。
2010年,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推动玉米育种进入新阶段。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定位,我国步入市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新进程。
2015年,实施“粮改饲”政策,减少籽粒玉米种植。
2016年,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出台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新《种子法》施行,绿色通道开启,玉米品种“井喷”,大品种市场空间变小。
六、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代至今)
2020年,临储玉米库存基本消耗殆尽,供需缺口加大,玉米价格上行,制种价格上涨,市场两极分化。转基因产业化进程提速,13个转基因玉米产品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2022年,农业农村部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四部规章,发布《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转基因产业化迎来重要节点。
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目录,转基因玉米品种37个、转基因大豆14个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
2024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在部分区域商业化种植。
七、玉米种业取得的成就
杂交玉米推广:显著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抗病抗逆品种应用:增强玉米抗病虫害和逆境能力。
生物技术应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提升育种效率。
种业市场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
八、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推动种业振兴全面推进,玉米种业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向迈进。智能化育种、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玉米种业进入智能化、精准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