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造成生长不利,产量下降。在生产实际中,田间防治病虫害的手段不断发展,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是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或者其代谢产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有害生物的方法。每一种生物防治方法的建立都是基于对生物物种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其中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防治有害的鳞翅目昆虫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土壤杆菌,它的发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自1920年就开始应用Bt防治田间害虫,但直到1950年,科学家才终于确定Bt中的晶体蛋白决定了它的杀虫活性,这种蛋白质通常被称为δ-内毒素(δ-endotoxins),或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ICP),对包括鳞翅目(Lepidopera)、鞘翅目(Coleopter)在内的多种昆虫,以及线虫、原生动物等具有特异性的杀虫活性。当喷洒了Bt菌剂的作物被害虫吃掉后,在害虫的肠内碱性环境中,Bt的伴胞晶体溶解,释放出的杀虫晶体蛋白会使幼虫的中肠麻痹,呈现中毒症状,不能再继续危害作物,再经一段发病过程,害虫肠壁破损,毒素进入血液,最终害虫因饥饿和败血症而死亡。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虽然常被称为“毒蛋白”,但是只对特异性的昆虫有毒,对人和哺乳动物都无毒,因此Bt一直被作为一种生态安全的微生物杀虫剂使用,是可以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生物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