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市水稻生长期间极端天气较多,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及穗分化期极端高温对亩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的影响,以及灌浆结实期极端低温、昼夜温差变小对千粒重及米质的影响。2025年我市水稻生产的总体思路是聚焦单产提升,锚定关键环节,强化优质品种、绿色技术、防灾减损等措施,加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高产优质协同、种植效益提升。
一、优化品种布局,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
品种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做到“高产优质搭配”种植。今年我市水稻高产品种主推“津原89”“津育粳22”。“津育粳22”生育期较“津原89”短7天以上,可实现提早上市销售,争取较好收益;盐碱较重的地块,建议种植“津原89”,发挥其抗逆特性,实现盐碱地超高产栽培;优质食味稻米品种建议集中统一种植,便于产业化开发,主推“津原U99”“金稻919”“金稻939”;糯稻大面积种植要有订单保证,品种建议选择“津糯3号”。
二、完善基质育秧技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
大力发展轻简化集中育秧,推进水稻育秧专业化水平。集中育秧实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最大程度保证秧苗质量,同时,集中育秧还可以减少极端天气影响,提高育秧安全性,有利于批量化培育适宜机械化栽插的标准壮秧,实现壮秧配套机插。在推广集中育秧时,要针对关键环节,推广种子包衣、基质代替营养土、科学预防立枯病及微喷灌节水等高效省工节本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
三、推广绿色高效技术,全面提升水稻产量和米质
(一)适期插秧。插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适期插秧可以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产量。目前我市种植水稻4月底就陆续开始插秧,插秧偏早,遇低温天气,秧苗不发新根,缓秧期延长,导致有限的分蘖期内,有效分蘖减少。建议我市水稻在清明节前后播种,5月10日开始插秧,此时气象条件相对稳定,气温升高至15℃以上,有利水稻缓秧,插秧后无明显缓秧期,稻田起点群体显著提高。
(二)氮肥减施。为保障稻谷产量及品质双优,减少无效分蘖,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应严格控制氮肥施用,要采用“降氮调优、增施叶面肥”的施肥策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高产稻田亩追施尿素总量20~25公斤、优质食味水稻15~20公斤,建议分3次施用,后期脱肥可结合统防统治喷施叶面肥增加粒重,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养蟹稻田每亩底施有机肥1500公斤、水稻专用肥35公斤,追肥尿素15~20公斤。放蟹后要严格控制追肥数量,每次追施尿素总量不能超过5公斤。追肥时应避开河蟹大量蜕壳期,追肥前应先排浅田水,让河蟹集中到水沟中后再施肥。
(三)超前控蘖。稻田无效分蘖增多,田间郁闭加重,稻株间通透性变差,病虫害发生及倒伏风险加大,因此,控制无效分蘖是水稻高产的重要一环。当稻田总茎数达到高产所需茎数的80%时(6月下旬~7月初)为有效控蘖期,可采用停水晾田7~10天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养蟹稻田和麦茬稻也必须采取超前停水晾田技术。养蟹稻田可采用缓慢降低水位的方法,给稻田蟹充足的时间返回沟渠,或者采用分次进行轻晾,以防止水位过低而影响河蟹生长。麦茬稻可将晾田时间缩短到3~5天。
(四)科学化控。水稻化控能有效降低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厚度,促进生根,提高茎秆的柔韧性和强度,从而有效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建议水稻分蘖盛期,一般时间为6月下旬开始进行化控。可每次每亩喷施2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克,连续施用两次,间隔一周。
(五)加强对恶苗病和二化螟的防治。恶苗病防治推荐使用10%精甲·戊嘧菌悬浮种衣剂(种佑)包衣后用17%杀螟·乙蒜素浸种;或者用17%杀螟•乙蒜素加80%乙蒜素乳油浸种。二化螟防治使用10%环丙氟虫胺。同时,采用无人机防治时,要加大用水量,保证药液覆盖植株,提高防治效果。种植绿色或者有机水稻可采用“迷向技术”防治二化螟,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六)加强后期水肥管理。水稻灌浆结实前期必须保持水层高度10~15厘米,后期采用间歇灌溉技术。同时,大力推广补施叶面肥技术。在齐穗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是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七)适时收获增粮减损。科学选择收获时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米质,避免造成丰收后的损失。试验证明,在适宜收获期内,亩产600公斤的稻田,每提前收获一天,亩减产5公斤以上;而收获过晚,则稻谷含水量下降,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品质变差。综合考虑我市光温条件,我市水稻适宜收获期为10月25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