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温度回升,晴朗天气增多,适宜的温湿度非常有利于各种害虫繁殖和为害,如果菜农防治不及时,很容易导致害虫暴发和流行,大大降低种植效益。
物理防虫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等防治害虫的措施。为避免频繁喷洒化学药剂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建议菜农在防治害虫前,重视物理防虫,将害虫遏制在初期,以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利于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合理轮作减少后茬害虫为害
每一种作物都有一些专门为害的害虫,而设施蔬菜连续重茬种植的模式会使这些害虫周而复始地循环式为害,增加了防治难度。
对寄主范围狭窄、食性单一的有害病虫生物,轮作可恶化其营养条件和生存环境,或切断其生命活动过程的某一环节,抑制或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为害。例如,小菜蛾喜欢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若轮换种植其他不同科属的蔬菜,小菜蛾因失去寄主而繁殖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因此后茬蔬菜的发生几率就会降低。
清理杂草和病株去除害虫栖息场所
棚室内外的杂草和病株是害虫栖息繁殖的“家”,如果平时不及时清理,或者拔园后清园不彻底,遗留下来的虫卵或幼虫就会影响下一茬蔬菜的生长。
例如,棚室前脸处的杂草是粉虱、蓟马等传毒昆虫的聚集地,由于这些虫体个头小,不易被发现,若菜农在平时的管理中不注重杂草清除,它们就会从前脸缝隙或风口处潜入棚内为害。因此,保持棚室卫生,将棚室内外杂草、枯枝落叶、残花病果及等清理干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虫源,降低虫害的发生几率。
对于棚内种植行内的杂草,有条件的菜农可选择铺设防杂草地膜,对预防杂草生长效果不错。
植株是病原菌的寄主,病叶、病果残花上都带有大量的虫卵、幼虫及病原菌,所以菜农应及时将发病植株清理出棚外,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也要清理出来,带出棚外深埋或销毁,以减少菌源、虫源,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设置防虫网及粘虫板降低虫口基数
想要避免外界的害虫进棚为害,菜农可在棚室与外界相通的地方,设置上一层防虫网,达到隔离棚室的目的。
使用的防虫网目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太密不利通风,太疏则小虫容易进入,起不到防虫作用。一般情况下,选择白色60—80目的防虫网即可达到很好的防虫效果。
防虫网不是安上就可以了,它需要严密安装。有的菜农虽然安上了防虫网,但是十分松散,风一吹就可能出现漏洞,使害虫趁机而入。
建议在防虫网四周设置边裤,穿上钢丝并加以固定,可以达到放风口处防虫的严密性。通过设置边裤并严密固定,不会受到风力影响,且防虫网与棚膜、地面紧贴,没有漏洞产生。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为降低棚内温度,有的菜农将棚室前脸处及顶部放风口处的防虫网换成遮阳网,既能降温,又能起到防虫作用。通风口、门口等部位设置防虫网或遮阳网,可隔离外界与棚室的传播渠道,使害虫不能进入棚室内,从而减少了害虫传播病害的机会。
粘虫板是利用昆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措施,像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体型小,很容易让菜农忽视防治,等到发现时棚内虫害已经非常严重。而在大棚内部设置粘虫板,不但可以粘杀害虫,还可提供棚内虫害发生情况的预警,做好进一步防治措施。
当前市场上的粘虫板主要有黄色和蓝色两种,黄色粘虫板对蚜虫、粉虱等有效,而蓝色粘虫板对蓟马有效,菜农应根据棚内害虫种类选择合适颜色的粘虫板。此外,粘虫板悬挂高度要比植株顶部生长点高出10—15厘米,并随着植株不断长高而及时调整粘虫板的悬挂高度,以提高防虫效果。
悬挂诱捕器诱杀成虫效果好
棚内成虫少了,可大大减少产卵量,从而整体上减少害虫数量。灭杀成虫,可利用成虫的生理习性,悬挂诱捕器进行诱杀,如利用成虫的向光性,安装黑光灯等进行灯光诱杀、利用交配习性使用性激素诱捕器、利用贪食习性使用毒饵或糖醋液诱杀等。
黑光灯主要在夜间使用,可诱杀多种蝶蛾类害虫,广谱高效。性激素诱捕器,其特点是专用性强,要根据当地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诱芯,如斜纹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都有专用的诱芯。山东省潍坊市寿光文家街道桑师傅常年种植彩椒,而彩椒很容易遭受菜青虫为害,对此,桑师傅按照一亩地3个诱捕器的数量,在棚内悬挂了5个诱捕器,在虫害高发期两个月更换一次诱芯,大量诱集进入棚内的害虫成虫,避免其在棚内产卵,使虫害防治变得简单、方便。
调控温度防虫又杀卵
利用温度调控的方式防虫。例如,在夏季歇茬期进行高温闷棚,即利用高温杀灭棚室中及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闷棚时密闭大棚,用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地表10厘米左右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左右的地温可达45℃,杀菌、杀卵率可达80%以上。
提高植株抗逆性抵抗害虫侵染,除了上述防虫措施,在平时的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平衡施肥(测土施肥,适当减少化学肥料用量,注重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和功能型肥料的施用)、调控好棚室环境(合理控制棚内温、湿度和光照,利于蔬菜生长)、养护根叶(提高根系和叶片的养分吸收能力)、合理留果(协调好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防止早衰)等措施,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的抗性和耐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抗害虫侵染,减少害虫为害。
(本版内容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