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收藏本页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AI+传统育种” 让农业种植插上智慧“翅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8  来源:央视网  浏览次数:385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与诸多产业融合,产生新的成效。在位于海南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传统育种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打造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应用场景,一起去看看。
      
      
      记者来到南繁基地的一块棉田里,和平时传统的农业生产场景不同的是,有一群年轻人正在操作着机器人在棉田中灵活穿梭作业,他们也被称为是农田里的AI训练师。
      
      
      这个正在棉花地里工作的机器人是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科研团队的“新伙伴”。它身上配备了6个摄像头,能多角度、精准地捕捉棉花的株高、茎粗、病害等关键表型特征。农业专家介绍,这个机器人主要是用AI大模型算法,进行针对棉花全生育周期的表型数据进行采集,然后在所连接服务器后台进行分析,目前效果、准确度完全可以符合需求。
      
      
      去年11月这批棉花种子种下去后,团队就开始利用机器人每7天对棉花生长情况进行影像采集,记录下不同苗期、不同地块、不同品种的棉花生长信息。专家介绍,每次去田间会采集7到10个视频,每个视频是30秒到90秒,从每一秒中抽取三帧,导出图片数据,最后在对它们进行标注,送给模型去训练。
      
      
      上百亩的棉花数据采集,传统育种模式要近10人花费近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如今,科研人员只需带着电脑,操控机器人就能够“轻松”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科研人员表示,通过机器人小车,一天就可以把以前两天甚至三天工作量都做完。现在的第一代机器人是手动操控,后续会加上GPS、雷达等,让它变成可以在田间自动行走的机器人。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