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大豆产业整体竞争力,3月29日,第十五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学术年会在山东省嘉祥县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嘉祥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共同承办。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豆等粮油作物的生产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大单产提升及育种创新力度。
嘉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闫法超致欢迎词
作为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嘉祥县大豆良种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18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制种45万亩,年供种量2.4亿斤,服务全国2400万亩大豆种植。打造了“圣豆”“嘉豆”“华豆”等系列商标,建设大豆信息系统,实现种子质量可追溯,全方位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会长吴存祥研究员指出,在当前新的生产形势下,积极培育优良新品种,持续研发先进新技术,对增强我国大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会议组委会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卢为国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2024年黄淮海大豆品种选育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审定大豆新品种94个,其中脉育4003、中联豆5046、中联豆6024等三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育种技术不断创新,在常规育种、生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创制出一批高产、高油、高蛋白、抗病等新种质新材料。全年共获得育种技术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发表育种技术相关的研究论文87篇,其中SCI收录36篇。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效果显著,中黄319、中黄301、郑1307、华豆40、冀豆17、郑1825等品种大面积实收亩产超过300公斤,创造了多个高产典型。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勇于创新的结果,为我国大豆育种创新和单产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郭顺堂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年海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英慧研究员、山东华亚种业公司董事长钱振亚等5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加工适宜性评价、大豆优异资源发掘、大豆产业发展等内容作了精彩的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不仅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前沿的学术信息和技术指导,也为我国大豆产业在政策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在青年科技论坛环节,9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围绕大豆育种理论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挖掘及加工技术提升等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大豆育种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大会首次设立圆桌论坛,邀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种植合作社、种业企业、育种家等大豆产业链代表,针对黄淮海大豆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讨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研究员在圆桌论坛总结环节指出,黄淮海大豆研发应加强与上述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会议促进了知识共享和技术合作,使黄淮大豆研发更具创新活力,有力促进我国大豆单产提升和育种创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
据了解,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在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是黄淮海大豆种业技术、信息、资源交流的核心平台。自2009年成立以来,联合了黄淮海地区多个省市的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通过整合科研、企业与政策资源,构建了大豆种业创新协作体系,成为推动我国大豆种业振兴的重要平台。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品种创新和技术突破上,更通过区域协同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示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