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学术年会举行——
共商黄淮海大豆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路径
近日,第十五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学术年会举行,会议以“聚焦产业需求、提升黄淮海大豆种业竞争力”为主题,设立圆桌论坛,邀请育种、种业、收储、加工、管理等部门主体代表,跨界联动深度剖析黄淮海大豆产业需求和痛点,以“企业需求导向+育种精准供给”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破局产业链堵点,共商黄淮海大豆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路径。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表示,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从育种源头到终端市场全链条发力,紧跟产业政策,打破环节壁垒,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主任卢为国研究员全面总结了协作网年度工作成果。据介绍,2024年黄淮海大豆品种选育取得显著进展,新审定大豆新品种94个,其中“脉育4003”“中联豆5046”“中联豆6024”三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国家审定,40个品种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主导品种,为黄淮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及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产品支撑。配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个十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中黄319”“中黄301”“郑1307”“华豆40”“冀豆17”“郑1825”等品种大面积实收亩产超过300公斤,创造了多个高产典型。此外,还建立了一套覆盖黄淮海全域的品种适应性评价网络,设置41个多点鉴定测试点、15个适应性观察点,70家单位提供269个品种参试,通过材料交换育种单位共享150余份抗病、耐逆、高油等特异种质,并基于8省区833份种质完成轮回选择专用群体的第五轮基因导入,实现了从基因筛选、性状优化到品种推广的高效协同体系,为区域大豆遗传改良和规模化育种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战略”作了专题报告,提出通过优化种植模式与品种选育,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聚焦黄淮海大豆种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国农业大学郭顺堂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年海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英慧研究员、山东华亚种业公司董事长钱振亚等产学研三方代表,围绕大豆资源发掘与遗传改良、加工品质、大豆产业发展等内容作了报告,为提升黄淮海大豆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和合作模式。在青年论坛环节,9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围绕大豆育种理论、高产栽培技术挖掘及加工技术提升等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为大豆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此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嘉祥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市农科院等单位承办,来自全国大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产业代表参会。据悉,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自2009年成立以来,作为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的战略协作平台,通过构建覆盖育种、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了科研力量从“单打独斗”向“联合舰队”的转型,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的协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