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73、裕丰303、中科玉505、秋乐368、现代959、京科938、棒博士767、中玉303、良玉99、联创839、东单1331等11个品种2024年在河南省推广均超100万亩,占河南玉米种植面积的58%以上。
玉米品种同质化的问题依旧存在,专用型品种有待增加,但审定品种类型也呈多元化的特点,涵盖普通籽粒玉米、淀粉工业专用、机收籽粒、鲜食甜糯、专用青贮及粮饲兼用型、抗旱节水等绿色专用品种。
面对黄淮海复杂多变的气候,玉米品种首先要具备稳产特性,且没有致命的缺陷,还要抗当地主要病虫害,如如穗腐病、青枯病、大斑病,还要耐高温、耐密植、出籽率高、结实性好、容易高产……未来要适应规模化种植,适宜籽粒机收品种将更受欢迎。
玉米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作物,黄淮海地区是全国最主要玉米产区,黄淮海玉米区涵盖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多地,仅河南一省,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就在5500万亩以上,对我国的玉米生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品种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核心因素之一。结合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的玉米品种数量与布局特点,可以看到今后我国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方向和布局。
01
11个品种年推广超百万亩,占河南省玉米种植的58%以上
在2024年,河南全省的玉米种植面积约5800万亩。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省种植面积在100万亩(6.67万公顷)以上的品种有11个,分别为MY73、裕丰303、中科玉505、秋乐368、现代959、京科938、棒博士767、中玉303、良玉99、联创839、东单1331,这11个品种的总种植面积约3400万亩(228.07万公顷),占2024年玉米种植总面积58%以上,主导地位十分明显。
此外,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下,50万亩以上(6.67万公顷以下、3.33万公顷以上)的品种有9个,分别为泛玉298、郑单958、MC812、科腾918、郑原玉432、鼎诺212、迪卡653、豫单9966、伟科702,总种植面积约700万亩(46.40万公顷),占种植总面积的11.9%。
可以看出,在2024年,河南全省形成以上述11个种植面积超百万亩的为主,以9个种植面积超50万亩的品种为辅的玉米品种格局,这二十个品种的推广面积总和占到全省的70%左右。
随着国家和省级联合体、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绿色通道品种审定制度的实施,玉米品种审定周期缩短,数量猛增,玉米品种同质化的问题依旧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审定品种类型多元化,专用型玉米品种有待增加。目前的玉米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逐渐形成以普通籽粒玉米为主,以淀粉工业专用、机收籽粒、鲜食甜糯、专用青贮及粮饲兼用型、抗旱节水等绿色专用玉米品种为辅的格局,供市场选择的种类更加丰富。
02
育种方向呈多样化,粮饲通用、适应规模化、适应黄淮海区域的多变气候
有专家认为,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是河南地区青贮玉米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兼顾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灵活调节收获形式和内容,籽粒效益高时收获籽粒,青贮效益高时作为青贮材料,减少生产应用风险,更符合生产上的需求。在种植密度上,普通籽粒玉米审定试验有4500株/667m2、5000株/667m2、5500株/667m23个密度,不同密度可以适应不同生态区、不同地力和农业管理水平的要求。
未来要适应规模化种植,推动玉米种业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耕地流转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轻简化,机械粒收面积逐年扩大,未来适宜籽粒机收品种在生产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要求提高,品种首先要具备稳产特性,且没有致命的缺陷,如穗腐病、青枯病、大斑病、倒伏、倒折等;
其次,要具备抗当地主要病虫害、耐高温、耐密植、出籽率高、结实性好、容易高产的特性;
最后,还要适合机械化收获,具有籽粒破损和落穗落粒率低、脱水快等优良特性。机械化能降低生产成本,脱水快有利于收获储存、减少烘干成本与霉变粒。
近年来,黄淮海区域极端天气频发使得玉米遭受各种考验,较典型的如2009 年河南大面积倒伏,2013、2014 年黄淮海地区的高温干旱,2015 年南方锈病爆发、2016、2018、2021 年河南南部的极端高温,2021 年河南北部严重涝害,2022 年高温热害,2024 年极端干旱,等等。
连续数年,黄淮海夏玉米区在玉米生殖期间均连续出现了35℃以上高温,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黄淮海玉米区的标签和常态化,而伴随高温气候随之而来的年际间不确定因素,更是对黄淮海玉米各种轮番打击的开场。
因此,在河南等黄淮海玉米区推广的玉米品种,要综合考虑多样的生态环境,选育一些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抗倒性强,孕穗期幼穗对环境不敏感,授粉期耐高温干旱,抗青枯病、穗腐病及南方锈病等特征特性的品种,适应黄淮海区域多变气候,持续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为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品种保障。
来源丨综合整理自南北学苑、农资宝典、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河南农业大学 时小红 张香粉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