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嵩明2万亩杂交稻未归仓已售罄 年赚5700万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28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78
 

  2008年9月17日,嵩明“天然配方米”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褒扬。

  嵩明2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亩产超过750斤。首席记者赵伟摄

  新闻速读有这样一种水稻,一粒米有三分之二是透明的粘米、三分之一是白色的软(糯)米。这种一颗穗上结出两种米的水稻,就是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称为“口感非常好”的嵩明“天然配方米”。

  嵩明今年种了2万亩“天然配方米”,亩产都超过了750公斤,总产量达1500万公斤,按每公斤3.8元算,年赚5700万元。

  呼吸田野的清香,肩挑收获的喜悦。金秋九月,记者来到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美称的嵩明县嵩阳镇杨桥白鹤村委会,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垠,翻滚的稻浪中,一台台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往穿梭。“稻谷长势比去年好,产量也比往年高出很多。”囤圆仓实的农家人脸上露出无尽的幸福和自豪。

  昔日

  靠天种粮自产自销

  嵩阳镇气候湿润、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产出的大米不仅色泽油亮、晶莹饱满,而且口感舒爽、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村民美其名曰“天然配方米”。去年秋天,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云南,在嵩明品尝“天然配方米”之后,对这个品种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品种在世界绝无仅有。“能在高寒地区培植出这么高产的水稻,对长江流域地区有示范带动作用。”

  白鹤村委会主任李自祥是个种庄稼的好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粮食,虽然这几年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他家打下的粮食每亩价值最好时在1000元左右,但他对粮食市场的行情心里还是没个底数。因为粮价不稳,种田成本增加,许多农户改种蔬菜、花卉了,有的甚至一度出现了搁荒。

  “以前,年景好的时候能收到200多斤粮食,都是自己拉到镇上去卖。”李自祥说,当时的技术,无论怎么种粮食都高产不起来。在他记忆里,农业生产仍然沿袭着千百年来落后的耕作方式。过去农民种粮只能靠天,风调雨顺的时候能多收点,年景不好的时候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

  如今

  新品种成高产“千斤顶”

  “今年的水稻长势太好了!你看,我们这里的水稻分蘖多好,起码比去年好三成以上……”说起今年水稻的收成,嵩阳镇白鹤村委会上甸心村民杨光文喜形于色。杨光文算了一笔账,现在用上新品种、新技术,一亩地只用不到2斤种子,比过去省了10多斤,栽种的人工费、灌溉费相应节省了100多元。以前亩产在400公斤左右,现在增至800多公斤,田里还没收割,米价的预定价就在3.8元左右,要比传统的常规品种价格高出1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亩的收成比种常规品种多收入600元左右。

  据了解,今年嵩明县水稻播种面积10.287万亩,其中有2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示范田全面推广优质杂交稻“云光109”、“滇优34”、优质常规稻“凤稻17”、“云梗17”等一系列优质稻品种,亩产都超过了750公斤,对全县水稻生产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我都不用操心,有技术员经常来进行辅导,种田轻松多了”。杨光文说,高产的原因除了选择优良品种外,还得益于技术支撑。从做苗床到育旱秧、规范化栽插、病虫综合防治等等,每隔两三天,嵩明县农业技术员都要下到田头现场指导。通过开展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负责到田块,不仅解决了科技推广的“断层”问题,同时保障了各项技术措施的准确到位。与此同时,嵩明县上还聘请了省市的水稻专家,对村民进行了集中轮训,今年以来,两个高产创建点培训农民近10180人次,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走上现代农业的舞台。

  前景

  优良品质成“绿色银行”

  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示范片区里的“云光109”水稻植株清秀、穗大粒满,剥开穗上的谷壳,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分之二的米粒是透明的粘米,三分之一的米粒是白的软(糯)米。这种一颗穗上结出两种米的水稻,就是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称为口感非常好的天然配方米。据白鹤村委会书记李自祥介绍:“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归仓,但是,这些稻谷已经以高于普通稻谷40%的价格找到了婆家。”这种闻名遐迩的天然配方米,早被城里人提前预订了。

  创建的这两万亩高产示范区,在嵩明特有的“生态环境”下,水稻在适应性、抗病性、口感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优良的品质让农民卖粮不愁,增收无忧。据一位来嵩经销商介绍,以前商家推荐最好吃的米时,往往会说是“东北米”和“越南米”,而到了今年收获的季节,商家的口吻变了。“天然配方米”加工品质好,整精米率高,食用品质处于上等水平,深得消费者青睐。

  目前,嵩明县水稻长势喜人,特别是高产创建示范区的水稻丰收在望,已成为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更令人欣喜的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起来。

  (昆明日报 张凌 杜立新 记者达娃?梅朵摄影报道)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