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大豆产业之后,外资粮商又开始打起了大米的主意,试图复制他们在大豆产业上的“攻城”奇迹。这次,央企大佬中粮也开始师法对手,打造全产业链条,捍卫自己的领地。中外粮商的大米战,已经开启。
尚未立冬,提前到来的大雪,已让三江平原的农户倍感寒意。只是这一次,他们所忧心的,不仅只是家庭收成的丰歉,而且还关乎他们身后那些隐隐浮现的庞大身影。
那些还未来得及收割就埋在了雪下的优质大米,早在年初即被来自国内外的各大粮商所订购和锁定。今年以来,粮食巨头们直驱深入到田间地头,东北、西南这些优质大米产地的阡陌纵横,已是一条条庞大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联产承包制下的小农,俨然成为产业链最上游的工人。
此间一年,各个层面的米商之战,持续升温。来自国内国际的粮商们,不约而同都瞄准了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上的商机。一方面,他们快马加鞭地在东北、江西、四川等大米主产区跑马圈地,一方面又在终端销售等各个方面又互相角力。他们共同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制“金龙鱼”由到米的财富神话。
卖油的开始卖米
细心的消费者,一定会留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上演的两段类似广告秀。
一是中粮米业总经理杨红亲自出演的“福临门”全产业链大米广告;另一个则属于“金龙鱼”,广为人知的食用油开始变身为大米品牌。
早在1990年,这个如今已成为近一半城镇家庭餐饮的首选品牌,就已在食用油市场上牛刀(博客) 小试。20年前,益海嘉里,这家有着国际四大粮商身影的新加坡公司(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和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参股的丰益国际在华独资公司)将“金龙鱼” 引入中国,20年后,中国市场上40%以上的小包装油的份额被这家新加坡公司掌控。央企大佬中粮集团一次次提出赶超金龙鱼的“五年计划”,又一次次将计划实现的时间点尴尬推后。“金龙鱼”的神话,至今仍是业内无法企及的高度。
2006年,益海嘉里正式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大米领域,通过“香满园”品牌试验摸索着进入小包装米行业。由于对“金龙鱼”品牌非常珍惜,该品牌小包装米直到2008年才开始出现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借助其成熟的食用油分销渠道,敲响千家万户的厨房,仅仅一年后,金龙鱼品牌小包装米的销量即已超过更早进入市场的中粮品牌“福临门”大米。
市场优势的背后,是跨国粮食巨头成熟的竞争策略和产业链控制能力。益海嘉里通过优良品种、优良产区、优良种植技术、优厚的收购价格保证稳定的粮食供应,订单农业正成为其终端发力的雄厚保障。从2006年到今年的3年时间里,益海嘉里与农民合同种植水稻的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
锁定固定农户,稳定优质供应, 益海嘉里总经理陈波信心满满:“金龙鱼食用油从无到有,从零到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用了20年时间,在大米行业,我们并不需要这么久。”
大豆之后的又一场粮食战争,一触即发。
“外资在暗处,中粮在明处。”出身粮食领域,现任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的马文峰说,在粮食领域,从大豆种植到食用油终端市场的整个链条遭遇外资的歼灭战后,战火烧到米、面、肉等日常消费食品领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马所说的外资,在业内有个很好记的名字??ABCD,分别是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这四大粮商中,前三个是美国公司,最后一个是法国公司。
尤其是ADM和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参股的丰益国际(持有“金龙鱼”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动作最为迅敏。除了食用油以外,其在大米、面粉等粮食消费品上正在加紧布局。
为什么是大米
金龙鱼的霸气十足,在当下中国的话语环境中,显得并不合时宜。
事实上,数年前“大豆沦陷”的浓重阴影远未散去。2001年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到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达到4600万吨,当年全球大豆贸易量仅750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仅1400万吨。在加工环节,在国内90多家主要榨油企业中,已经有64家变成了外资独资或合资。
在跨国粮商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后,就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的布局。大豆,这个中国进入WTO之后的牺牲品,甚至成为具有悲情色彩的标本。
大豆案例行犹未远,国际粮商又开始大规模掌握国内粮源,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建立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巩固粮食购销网络,并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从基因到超市货架,从种子到化肥,整个粮食产业链上,几乎都能看到外资巨头的身影。
回顾外资对大豆(油脂)产业链条的歼灭战,你多少会了解外资的战法:通过控制物流、销售环节,先用低价倾销来占领市场份额、打败国内厂商,进而抬高门槛,最终提升产品售价。目前,很多大米、面粉加工厂处于亏损处境,开不了工,这给外资进一步渗透粮食领域提供了机会。由于外资实力雄厚,国内现存的中小大米、面粉加工企业根本无法抵抗其冲击。
“金龙鱼”搅热大米市场,这既是国内米业缺乏行业领导者的利益驱动,也蕴涵跨国粮食巨头不得不转型的隐衷。在中国,粮食安全一向是个容易触动神经的敏感话题,甚至在国际市场,粮食也一直是一个充斥着传言、阴谋论和神秘人物的领域。
随着益海嘉里食用油业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内对此类外资是否已经威胁到国内粮食安全的争论一直不断,这也已经给益海嘉里的进一步业务扩张造成负面影响。食用油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经遇到“垄断瓶颈”。目前,该公司旗下的金龙鱼食用油已经占到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40%以上份额,即将触到天花板。深耕粮食产业的外资粮商,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更具空间的产品,来开辟新战场。
于是,尚停留在产业最原始阶段的大米就成了他们的新选择。
在中国市场上,虽然近年来大米业出现了金健、利是等品牌,也有五常大米等区域性品牌产区,但从总体来看,其还处在一个非品牌充分竞争的初级阶段,百姓消费的绝大多数都是散装米,即便国内最大的企业包括四大粮商在内,所占份额都不到3%。
在这种条件下,金龙鱼浮出水面,对启动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意义重大,在同一起跑线起步,无论外资抑或中资企业,均嗅到了市场的诱人气息。
“这也给中粮争夺粮食物流、销售环节的控制权留下了空间。”因为一旦以一种细分品牌产品打通整个链条,其他相关产品以同一品牌迅速铺开就顺理成章了。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就表示,国内大米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市场广阔。他透露中粮的目标是15%-25%的市场份额。
师法对手
10月以来,来自中粮深圳公司、天津公司和总部等的管理层前往益海嘉里佳木斯大米加工厂参观的团队就超过五批,放下身段,虚心求教的背后,中粮集团也不乏卧薪尝胆的用意。
在金龙鱼进入小包装大米之前,中粮集团一直采用产地布库委托加工的形式,随着益海嘉里的订单农业发展壮大,中粮集团也开始在订单农业上布阵。
在粮食供应领域,此前一直采用与产区布库委托加工形式生产小包装米的中粮很快修改了策略?从产区布库,总部安排运输,这是中粮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 “金龙鱼”的突然介入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他们开始抓农户,以寻求稳定供应。特别是在天下粮仓东北,从今年5月开始,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控股也开始与东北种粮大户签订水稻定向种植协议。
10月5日,中粮集团与四川省政府在成都达成共识,将在成都上马大米深加工等四大粮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亿元。10月28日,投资1.5亿元的成都粮食物流园区项目正式落户新都区。项目建成后还将引进现货交易及期货市场项目,打造西部最大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就在这一大型园区一侧,正是益海嘉里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投资4亿元新建的占地300亩的大米和面粉加工厂。
中粮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都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粮食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在粮食供应源头一边,中粮正在不断扩大与农户合同种植面积,新建和扩建粮食加工厂,保证原粮的收购和粮食加工;另一边,中粮在物流环节进行全国的布局,通过与国内关键节点港口的合作,中粮正在打通一条从东三省到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物流链条。
中粮的这一切举动,我们在益海嘉里身上都似曾相识。
不过,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最难把握的还是营销渠道。大米,这种区域无限庞大,消费者极其分散,市场又错综复杂的特殊商品,对任何一个竞争者来说,物流都在产品和客户之间,划了一道天堑。交通,已是制约米业公司发展的“瓶颈”。消费品市场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规律,或将再一次在大米市场上得以验证。
益海嘉里在食用油销售渠道上历经多年苦心经营,它已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物流、经销网络,经销商数目已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多个城市。在中国城市乡镇的各级超市,几乎都有金龙鱼的专柜。“金龙鱼”大米完全可以利用“金龙鱼”食用油的品牌影响和销售网点,借用庞大的代理商资源,自由游进零售渠道。
这一优势,让中粮集团短期内显然难以企及。中粮控股在2008年年报中表示,在全国已经有256个城市的2543家超级市场出售其“福临门”等小包装大米,未来销售区域将覆盖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在终端网络上,中粮更大胆表示,要将经销商队伍从目前的300家迅速扩大到2000家。
与此相比,益海嘉里小包装大米所倚重的“金龙鱼”食用油营销资源更为庞大。益海嘉里的资料显示,“金龙鱼”的一级经销商数量超过500家,二级批发商、分销商的数量达到8500多家。一级网络覆盖了除台湾外的全国5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二级网络已覆盖了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其中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渠道已深入到了乡镇与村庄。
现在,北方的大雪尚未止息,无论是益海嘉里还是中粮集团,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稳定、优质的大米供应,是其竞争的最终保证。(来源:天下美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