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CBN记者 郭晋晖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阳回族乡火连湾村村支书曹玉科显然并不关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大会,他只是站在自家的场院里看着那一小堆玉米棒子犯愁,卖还是不卖呢?
由于干旱,今年他家三亩半玉米田只收了这600多斤玉米,卖了就没有牲口的口粮了,而不卖却凑不出明年春播的资金。
玉米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连年干旱导致玉米的减产已经直接造成了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饱受气候变化之苦的人群被称作“气候难民”,他们碳排放最少,受影响却最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
香港一家发展和救援机构香港乐施会(下称“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李宁对CBN记者表示,气候变化正造成新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责任最少的贫穷人群和社区承担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的威胁,发达国家有责任拿出资金和技术帮助这些“气候难民”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议题也是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的内容之一,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终能否达成一致意见仍是一个谜。
因旱返贫
火连湾村是平凉市最偏远的一个山村,从平凉市区出发要翻越三座山才能到达那里。由于从去年冬天到今年6月底一直没有有效降雨,村民们度过了最干旱的一个夏天,小麦大幅度减产。祸不单行的是,9月份开始又秋雨连绵,本就没有长大的玉米棒子快成熟时又在田里霉烂了。
曹玉科家的玉米棒子就是这样,小、瘪、黑。他经常开始怀念那些丰收的日子:在一二十年前,他家的玉米地还曾经有过亩产2000斤的纪录,相当于近年来年三亩半地的总收成。
“玉米不卖不行啊,这是我家唯一的现金收入,要用来交电费、水费、磨面费以及烧炭的钱,还有明年春耕的费用。”曹玉科向CBN记者说道,但算来算去这些钱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把玉米卖了,他家想要养牛的计划就泡汤了。
火连湾村是乐施会生态扶贫的项目点,乐施会从2006年开始就在该村进行对抗干旱的扶贫项目,今年已经进入了以生计改善为目标的第二期,向村民投放牛犊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曹玉科已经报名并计划明年春天养一头牛犊,但如果把玉米卖了,他又没有钱来给牛买饲料,牛就养不成了。
粮食减产也影响到了种田大户兰由布的生活。今年兰由布一共种了20亩小麦收了4000斤,10亩玉米收了4000多斤,比往年减产一半。
他对CBN记者表示,小麦是自己吃,玉米是家里的零花钱。玉米减产也就意味着要节衣缩食地过日子,因为一年到头没有积蓄,如果遇到急需钱的情况,只能借债度日。“我们村里的人都是这样过的。”兰由布说。
不仅仅是玉米,近些年来西部贫困地区无论是夏粮和秋粮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在火连湾村,种大半袋小麦种子只收获一整袋小麦的情况也很常见。当地已经三四年没有下过大雪了,冬小麦的种子就等于放在干土上,出苗率非常低。
干旱成为西北地区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同生态脆弱一样,贫困地区群众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很脆弱,用于对抗天灾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一遇干旱就返贫,多次脱贫又多次返贫成为当地特有的现象。
气候失调
“十年九旱”是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写照,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气候不再适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了。
兰由布说,以前当地虽然也干旱,但春雨秋雨都会有,下雨的季节比较符合农作物的需要,土地一干天就会下一些雨。而从五六年前开始,这里的春天经常连续好几个月都不下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非常大。
根据气象局数据,当地常年降雨量是355毫米,理论蒸发量是1100毫米。过去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从近七八年开始,雨量集中于9月份。由于7月份少雨,复种的小秋作物难以下种,影响农民增收。
西北村民对气候变化的第二个直观感受是气温升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小麦播种。曹玉科说,按照古法,种小麦是在白露前十天后十天的时间范围之内,以前当地村民基本上都在前十天种,近年来由于冬季温度上升,村民大多改在后十天种了。
学农出身的西阳回族乡乡长冶万升对此做过调查,他表示,如今小麦播种的时间比15年前要推迟8天左右,因为冬小麦对于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如果越冬之前小麦长得过高,就有可能冻死,而且会影响分蘖(植物近地处分枝)。农民看到天气太热,就会延迟种小麦的时间。
在这些本就干旱的地区,冬季气温升高进一步导致土地减产。甘肃省定西市科委主任任小林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冬天气温很低,把土壤冻得非常严实,水分就不会蒸发,土壤就会有好墒情(土壤的湿度),这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相反,温度高对于土壤墒情破坏严重。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约阿希姆?冯?布劳恩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水资源稀缺和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就会对粮食生产造成破坏。最新调查显示,到2050年,全球小麦的产量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降低40%,稻米降低20%。
主动适应
乐施会今年4月公布的报告指出,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人数为2.43亿人;2015年后将达到3.75亿人以上;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正开始自发和有组织地进行移民。孟加拉国政府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称,该国有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从沿海低洼地区向内陆大城及印度等邻国移民。度假天堂马尔代夫也已开始为30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国际乐施会今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已有2600万人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
但由于移民搬迁难度较大,中国西北地区则开始沿着“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路线制定政策。
甘肃省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全膜双垄勾播技术,最大限度利用降水。据冶万升介绍,使用这项抗旱技术之后,玉米每亩增产178公斤,此前任何一种技术都没有达到这么大的增产幅度。
近年来,NGO也开始和政府一起对抗气候变化。乐施会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已经在中国内地开展了数十个融入气候变化视角的扶贫项目,作为政府项目的补充。在平凉火连湾村、定西中庄村以及靖远升阳村等地,乐施会出资协助贫穷的人改变生计、耕作或使用能源的模式,从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然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资金和技术的匮乏成为贫困地区对抗气候变化的两大瓶颈,李宁说,发达国家有责任施以援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免费的技术转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将在两条轨道上进行,一条是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的深度减排;另一条是在《公约》机制下开展减缓、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