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科院建院30周年成就“天津品牌”
内容提要:1979年,伴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春风,天津农科院经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30年风雨、30载收成。天津农科院已从力量单薄的“小字辈”成为本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多个领域成为响当当的全国冠军。
如果要寻找一座城市前行的动力,一定离不开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30年来,天津农科院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舍昼夜、勇攀高峰,赋予了本市农业发展、农村富裕问鼎全国的力量;
如果要重温一片土地温暖的记忆,一定有全家人品尝着丰盛营养的佳肴举杯畅饮的镜头。30年来,天津农科院自主培育270余个农业新品种,让老百姓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的梦想成为现实;
如果要搜索一个城市里最灿烂的笑容,一定少不了津沽400万农民丰产增收、过上幸福生活的画面。30年来,天津农科院为亿万农民送科技、送服务,新增社会效益500多亿元,成为农民致富路上最坚强的依靠。
30年风雨、30载收成。天津农科院已从力量单薄的“小字辈”成为本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从建院初几个传统学科、30台陈旧仪器、近百名科技人员,发展到服务产前、产中、产后的14个专业研究所、1300台现代化仪器、600余名专家为主的科研队伍,并在黄瓜育种、花椰菜育种、杂交稻育种和农产品保鲜、动物克隆等多个领域成为响当当的全国冠军。每一个历史阶段,天津农科院都把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农业紧密相连,为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创新多个单项成为全国冠军
1979年,伴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春风,天津农科院经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直到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黄瓜王”之称的侯锋,谈起建院之初的情景,仍然十分动情:“那时候,全市农业科技几乎是一片空白,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科研人员发扬不怕艰苦、敢于创新的精神,为解决全市人民‘吃饱’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九五”特别是“十五”以来,为适应新时期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农科院将科研的重点转向如何让老百姓“吃好”以及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打破以种植技术研究为主的传统格局,建设黄瓜、农产品保鲜、资源环境、生物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等14个创新平台,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学科齐备的大农业科研体系,不仅成为本市唯一一家市级农业综合性科研单位,而且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和农业品牌,引领并支撑了本市优势农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30年来,天津农科院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790项,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308项,仅“十五”期间,就包揽了全部农业类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蔬菜育种是农科院在全国的优势学科,特别是黄瓜育种先后育成四代新品种,实现了持续的升级换代,近年来将世界最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用于黄瓜育种,在国内首次成功创建高效稳定的黄瓜单倍体育种体系,使新品种选育由6至8年缩短到3至4年,黄瓜育种已成为本市农业科技水平的一面旗帜。
杂交粳稻育种率先在国内利用三系法选育出一系列新品种,“3优18”被农业部、科技部确定为科技成果重点项目向全国推广,获得200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0优18”在国内率先将优质、高产、多抗和广泛适应性等优良性状在同一品种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进步,代表了国内杂交粳稻育种最高水平。
保鲜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国内行业发展,仅仅10年时间,这个小小的课题组一跃而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成为保鲜领域拥有最先进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之一,近年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0多项,申报专利50项,获得发明专利15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动物克隆技术跃居国内领先,2005年11月,世界首例胚胎克隆波尔山羊在天津降生,2007年4月,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问世。
在近年来开展的设施农业建设中,天津农科院又成为破解设施农业核心技术的主力军,去年以来,启动实施了设施果菜、叶菜、瓜类等蔬菜专用品种的选育、设施安全生产技术等相关院长基金项目20项,培育并推出新品种和新技术60余个。
二、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情系“三农”
面向“三农”,情系“三农”,服务“三农”。天津农科院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创办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把天津良种播撒到全国各地,成为本市以及全国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山沟里,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彝族小山村---上回塘、下回塘,两个村寨总共36户人家,人均收入不足200元。2002年农科院蔬菜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以上回塘、下回塘两个村作为基地,进行花椰菜良种生产试验示范。两年间,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花椰菜良种5200多公斤,为两村农民增收208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6437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32倍。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了天津农科的力量。西藏昌都地区通过援藏项目,引进推广天津农科院优良蔬菜品种,使当地藏民吃上了“天津菜”。河北省武邑县北王政村菜农李海群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种了一辈子菜,是天津种子让他过上了小康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农科院每年向本市区县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各类良种100多个、各类实用技术80项,成果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10亿多元。黄瓜、花椰菜良种覆盖率及葡萄保鲜剂、蒜薹保鲜剂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中大白菜、花椰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播种面积年超过110万亩。以“3优18”和“10优18”为代表的杂交粳稻品种在国内首次打入籼稻主产区,种植区域涵盖了京津冀稻区、黄淮稻区、江淮稻区和关中稻区等我国主要粳稻产区,能够适应苏、皖、豫等近10个省市地域种植。
在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天津农科院在各区县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点近百个,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畜禽健康养殖、特色果品依标生产开展了“三个五万”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科技成果100多项,仅设施黄瓜品种在全市覆盖率达到90%,设施甜瓜品种覆盖率达到80%,很多从未有过种菜、养殖经验的农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走上了致富路。
三、国际合作巨人肩膀实现创新
国际合作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天津农科院紧紧围绕沿海都市型农业,结合重点优势学科,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使天津农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目前该院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数十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科技公司保持着畅通的合作与交流。近5年来,引进外国专家项目90多项,向国外派出培训人员50余人,引进国外专家上百人次。
天津农科院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实现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保鲜中心通过引进美国红地球鲜食葡萄品种及栽培技术,结合我国国情通过自主创新,使这些成果得到了有效地渗透、熟化和集成,成功研发了红地球葡萄专用保鲜剂,使贮藏保鲜期达4个月以上,这一成果的问世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目前红地球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主栽鲜食葡萄品种。
在国家和天津市引智项目的支持下,自2002年起,农科院积极与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兽医学院刘灵博士开展合作研究,先后在胚胎克隆和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天津市动物克隆领域的研究空白,使天津市动物克隆技术迅速跃居国际水平。
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农科院中心实验室通过与日本杂贺技术研究所合作,实施了“农药残留快速鉴别技术研究”项目,提升了本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水平,掌握了一次检测310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该院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在引智中提高了科技素质,从整体上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004年,中国的良种和技术首次在南太平洋岛国汤加落地生根。农科院4名专家走出国门,承担起国家级援助项目“中汤农业示范农场”,为期两年的时间内,为该国引进9大类64个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肥条件的耐热蔬菜优良品种,结束了当地蔬菜长期进口的历史,天津专家、天津良种、天津技术在这个岛国成为最耀眼的品牌。
面对未来,天津农科人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天津农科院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创新型农科院建设为主线,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成为环渤海地区沿海都市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服务中心,为天津和全国的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稿源: 天津日报 本报记者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