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全面提升辽宁种业发展水平,辽宁省农委主任刘长江介绍,今后种子工作要紧紧围绕辽宁省种植业“4115工程”(辽宁省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1000万亩种植业设施小区发展规划、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规划、1000万亩花生等油料作物发展规划、1000万亩优质水果开发与改造工程规划、500万亩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四个适应”、“四个调整”,即:要适应农业结构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品种布局;要适应品种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育种方向;要适应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加工方式;要适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管理职能。
适应农业结构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品种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工作的主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种子是重要保证。近年来,辽宁省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五大优势区域集中,品种布局也要向五大优势农产品区域靠拢。辽西重点是设施蔬菜、名优水果、球根花卉和特色杂粮品种;辽北重点是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品种;中部地区重点是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和设施蔬菜品种;辽东重点是食用菌和中药材品种;沿海地区重点是优质水果和设施农业专用品种。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的转化,饲料用粮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专用玉米和饲料作物品种,特别要提高青贮、饲用玉米品种的比重。
种植业“4115”工程是辽宁省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工程项目,也是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在上述工程项目重点作物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另一些作物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制约,不同作物间的品种需求、种子用量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科研单位要适时调整育种方向,多选育优良品种;种子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保障种子供应质量好、数量足;种子管理系统要做好作物品种布局规划,加大推介力度,促进优势区域与优势品种相匹配,要做到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适应品种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育种方向
辽宁今年要实现粮食产量恢复到35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的目标。为此,要充分发挥品种审定(备案)和南繁对育种的导向作用、加速作用,加快新品种选育,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玉米、水稻在辽宁省粮食作物中面积和产量都占有绝对优势,推广矮秆、早熟、耐密植和抗倒伏的品种是今后玉米生产的趋势;水稻要加强广适型、早熟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培育;大豆育种要突出高产、抗倒、优质专用的特点。要争取在国审和省审品种中多出精品,出一些有突破性的品种。
为配合“4115”工程的实施,要加强对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品种的优化调整,不仅要求高产、优质,而且要特别重视抗逆性强的稳产品种推广。辽宁省的花生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新品种培育,尽快筛选和培育出一批适合地膜覆盖栽培的新品种。对当前主栽的白沙1016、阜花系列等品种,要注意进行提纯复壮。要加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备案力度,多选育出一些名特优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小浆果、西甜瓜和水果品种,满足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适应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加工方式
2009年辽宁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今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60%。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机播、机收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机械化单粒点播成为玉米生产的一大趋势。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和播种技术的变革,对种子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扶持和引导种子生产企业,主动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快种子加工设备更新改造,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种子加工质量,提升种子加工能力,为播种机械化的发展和播种技术变革创造条件。
适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进一步调整管理职能
辽宁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基本实现了事企分开、政企脱钩,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国有种子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开后,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种子管理机构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大监管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及经济手段,引导行业发展。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启动,种子管理体系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种子管理机构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管理和服务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及省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健全种子管理职能,特别是强化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建设,解决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以资格准入、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监管为重点,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品种安全。(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作者: 于险峰;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