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李秀萍报道)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兵团棉花总产已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农业实现连续11年丰收,兵团经济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骄人的业绩离不开幕后英雄,他们就是兵团南繁人。
在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芒果山脚下的兵团南繁基地,每年总有一批来自兵团绿洲的“候鸟”在这里耕作。温馨的家中难觅他们的身影,弘著力作中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总是默默无闻、步履匆匆,秋来春往追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这里,收获的每一粒种子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他们就是辛勤劳作的兵团南繁育种科技人员。
有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我每年都要来,如果哪一年偷懒没来,就会感觉比别人落后好多。”每年秋季,兵团南繁人把刚收获的种子带到三亚再种一季,第二年开春,优中选优的种子又回到天山脚下拱土冒芽。这样经过一年两代的加代选育,3年左右时间品系就可以纯化,育种时间可缩短3年至5年。
辛勤的南繁人以空间换时间,延长了宝贵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勇于创新、只争朝夕的南繁精神。
在基地,被人称为“老南繁”的新疆农垦科学院油料育种专家李万云南繁已不下10次。在他的努力下,新疆农垦科学院先后有10余个油料作物品种通过审定,其中“新葵10号”目前已成为兵团作物结构调整后的主栽品种,已累计推广50多万亩。
“我的运气算是好的,有的育种专家辛苦了一辈子也难育出一个品种。” 李万云说。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辛勤的付出。由于常年出差,生活没有规律,2000年单位组织体检时,李万云被检查出血糖偏高。视事业如生命的李万云没有在意医生的嘱咐,结果两年后发展成了糖尿病。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可为了方便工作,他采用口服降糖药的办法控制血糖,却得了糖尿病并发症??痛风。每到授粉关键期,李万云和助手们常常一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晚上回宿舍后脱掉袜子,他的双脚已肿得像面包,疼痛难耐。可是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他又下地了,助手们拦都拦不住。
长期的劳累和不规律生活,使李万云又患上了急性肠炎,稍稍受凉就会感觉不舒服。去年年底,李万云晕倒在家里。爱人劝他别去海南了,让别人帮帮忙。可他说,自己的事只有自己做心里才踏实,等病稍有好转,他便又来到了南繁基地。
1月中旬,记者在兵团南繁基地看到,李万云身穿白大褂,仔细端详着生长的葵花,然后将性状表现好的套上尼龙袋。做这些时,他的眼神异常柔和,像是观察自己心爱的孩子。他说:“我现在生活在希望中,繁育的种子一旦审定,希望就实现了。”
农七师农科所的黄丽叶性格开朗,在南繁基地很有人缘。她年纪不大,却已经是老南繁了,从1992年起她几乎每年都来南繁基地。
杂交棉具有高产、抗病等特点,但由于人工去雄、授粉等工作量大,造成制种成本高,结果限制了杂交棉的发展。业内专家认为,采用“三系”制种法是降低制种成本的有效途径。为此,黄丽叶去南繁基地已近10次,目的就是要在“三系”育种方面实现突破。
为了心爱的科研事业,黄丽叶付出的实在太多。三亚天热,吃不下饭,黄丽叶就天天整瓶整瓶喝水,时间一长得了糜烂性胃炎。有一天,胃疼得直不起腰,她去附近医院就诊。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输液时,坚强的黄丽叶流出了泪水。可病稍好些,她又一头扎进棉花地。现在,她的糜烂性胃炎已落下了病根,吃饭稍不适就不舒服。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黄丽叶就经常出差,女儿便由丈夫照看。每次出差,她都牵挂着女儿。
有一年,女儿出麻疹,一夜高烧不退。第二天黄丽叶和爱人把女儿抱到医院,医生不让进门,怕传染给其他人。没办法,他们只好拿了药回家观察。看着躺在床上脸烧得红彤彤的女儿,黄丽叶的心都要碎了。因为她已经订好了当天的机票,三亚那边棉花已经开花了,若不及时授粉,花蕾就要脱落。
“妈妈要走了。”
“妈妈不走不行吗?”
黄丽叶心里内疚得像刀割一般,“不行,那边花已经开了。”说着她头一扭转身出了门,任凭泪水在脸颊流淌。
可喜的是,黄丽叶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仅用5年时间便熟练掌握了杂交棉“三系”的转育和组合选配,目前她已经选育出多个杂交种新组合。
今年来兵团南繁基地的有一半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都是农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他们的到来,给沉寂了半年之久的基地带来了歌声和笑声,也给单调枯燥的南繁工作带来了活力。可是从好奇和新鲜中趋于平静后,工作的压力和对亲人的思念占据了上风。
2007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新疆农垦科学院硕士毕业生董承光第一次来三亚搞南繁。迤逦的三亚风光一直是他的向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打算腾出时间饱览美丽的海岛风光。
可来到基地后,董承光发现工作的压力远远超出了预想。因为棉花所只来了董承光一个人,要在11亩棉花试验田完成扩繁、加代等一系列科研任务并非易事。
他告诉记者,在单位做什么都有人商量,比较轻松;在这里,从种到收都是一个人的事。这里属沙性土壤,保水性差,5天就得浇一次水;高温高湿环境害虫繁殖速度极快,平均3天就得打一次农药。今年三亚较往年气温偏低,作物生育期延长,如果4月份收获不了就会影响在新疆的播种,他心里很焦急,根本没心思游玩,来了4个月,一个景区都没去。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时时萦绕在董承光心头。去年6月,董承光的女儿出生了。女儿4个月大,董承光就接到南繁任务,怀揣女儿的照片踏上了南繁路。前不久,单位领导来基地慰问科研人员,给董承光捎来了女儿的照片。看着已经7个月大、长得胖乎乎的孩子,董承光的眼角湿润了。
从天山脚下到南海之滨,兵团南繁人不仅培育了优良的种子,更延伸了伟大的兵团精神,孕育了可贵的南繁精神。可以说,这种精神是兵团精神又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