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李振声院士:“扬麦系”完全有可能成为“超级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4-02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869
 

来源:扬州日报

  学界有一个共识,中国的小麦产量猛增150亿斤,多半是因为有了李振声??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昨天,李振声院士在扬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昨天,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李振声院士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扬麦系”的产量递增速度比想象的要快,估计未来的增产潜力会更大,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的“超级麦”。

  应对旱灾,育种人要发挥作用

  5年一届的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代表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最高水平。李院士昨天演讲时来了个现场发挥:“我国西南地区最近大面积干旱,实际上也对我们育种人提出了挑战,必须尽快培育出耐旱性更强的小麦品种。”

  把小麦育种与当前备受关注的西南大旱联系起来,大谈“外行都能听得懂的小麦育种新任务、新趋势”,“岔题”的演讲赢得了场下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李院士认为,目前地球气候总体偏暖,连年旱情不断,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加大选育和推广种植优质旱作小麦、稳定小麦产量工作的力度。

  在谈到育种对整个人类的意义时,李振声动情地说,一粒种子,包含着多少生命的信息和秘密,或长成饱满的谷穗,或出落成娇嫩的花草,或成长为参天的大树,而一粒麦种,日后就是一捧粮食,是生存的希望。

  了解李振声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对干旱特别敏感。1942年,山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的李振声那年12岁,挨饿的感觉令他至今难忘,“野菜、榆树叶都是充饥的好东西,尤其是榆树皮,因为它是黏的,和糠混合起来,能做窝窝头。”

  小时候挨饿的经历让李振声懂得粮食的珍贵,这也成为他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研究的原动力。

  57年前,李振声就开始了他的育种生涯。为了让麦子更强壮,打出更多的粮食,他创造性地把牧草和小麦杂交,经过多年试验获得了抗病、耐热、高产的良种。他还曾带队去治理中低产田,带动了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他的执着、智慧和坚韧,帮助亿万农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扬麦系”完全有可能成“超级麦”

  中午12点10分,散会的人们急奔餐厅,刚从会场走出来的李院士被本报记者“拦截”,旁边有人阻拦说:“院士站着讲了半天,该去吃午饭了,下午再接受采访吧。”但听说是《扬州日报》的记者,这位八十岁的老人风趣地说,“不要紧,我在田埂上饿惯了,就站在这儿聊,等记者同志满意了咱们一起去吃饭。”一句开场白透出的不是“大腕”的派头,而是大家的风范。

  “有人称李院士为‘当代后稷’,您对这个褒奖之词是怎么看的?”此问一出,李振声连连摆手:“不敢当,不敢当,‘后稷’是尧和舜时的‘农官’,人家具有‘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韬略之才,我实在难以望其项背啊。”

  李院士的谦虚,让记者感到问题问岔了,于是转换话题:“扬州的小麦育种取得不少成果,我也是来学习交流的。”李院士果然兴奋起来,“我知道扬麦系列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推广面积很大,从有关媒体报道中,我看到扬麦系列这些年创造的产值应该超过200亿元了,这样的成就确实了不起。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是由中国工程院程顺和院士牵头培育的扬麦158,这个品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成就很大,它的育成,初步解决了小麦育种既大面积丰产又抗赤霉病、白粉病的世界性难题,促成了长江下游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品种第六次大面积更换,可以说是我国南方麦区小麦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当记者告诉他,现在扬麦品种系已经发展到扬麦19,2009年扬麦13的单产量超过400公斤时,李院士兴奋地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小麦大田产量超千斤。“现在看来,扬麦系的产量递增速度比想象的要快,估计未来的增产潜力会更大,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超级麦’。”

  李振声透露,与“超级稻”产量屡创新高一样,我国小麦增产研究也在稳步推进,中国的“超级麦”已在河南温县诞生,亩产超过了700公斤。尽管目前我国小麦大田产量只有300多公斤,但我国小麦增产潜力巨大。

  建议西南旱区,一旦下雨立刻抢种

  话题重新回到干旱与育种的关系上,李院士说,干旱缺水是我国农业的首要问题,人力暂时不能改变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但可通过培育耐受性作物品种来回避天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培育出来的小麦品种在耐旱性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降水量为400mm,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mm的降雨只能产出半斤小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mm的降雨能产出1斤小麦;现在,1mm的降水能产出1.5斤小麦,实验产量更是高达2斤,这说明我们的小麦品种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在提高。

  虽然我国在优质小麦广适性(耐旱、耐盐、耐晚播)新品选育与研究方面成果不少,而且这方面也是小麦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但即使有耐旱小麦品种,在西南大旱时小麦也难以适生。

  从目前来看,西南大旱受影响最大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因为这次大旱不是一般的干旱,而是达到了绝对干旱的程度,地下水位严重萎缩,从而使小麦生长受到很大影响。我国耐旱小麦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种子根多,根系发达,利于土壤深层水的利用,水分利用率高。下部叶片较繁茂,提早覆盖地表,减少蒸发。上部叶片较小,茎秆细实,减少蒸腾。这些因素有利于旱情没有得到完全缓解时小麦的生长。

  旱情虽然很严重,但只要旱情稍微缓解,农民补种及时,能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一下雨,(补种)一天都不能耽误。”近几天来,西南一些地方已有降雨,对小麦播种而言,这是一个良机,麦农应该抓住时机播种。

  李振声提出建议,西南地区播种的多是冬小麦,受大旱影响会减产或绝收,农民要及早准备种子、肥料,只要及时补种,大旱造成的损失可以减小到最低。

  人物简介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李振声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淄博人。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3-198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1987-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李振声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5年)、陈嘉庚农业科技奖(1989年)、何粱何利农业科技奖(1995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