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成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国家:福兮,祸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4-11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41
 

来源:广州日报

  1983年,人类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问世;

  1994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食物在美国入市;

  2009年底,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2010年,两会前夕,全国百余名学者联名上书,要求农业部收回安全证;“两会”期间,数十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

  就在美洲和亚洲为转基因着迷时,欧洲却对其表现出抗拒和冷漠。去年全世界共种植了约1.3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其中欧盟只占不到10万公顷。

  转基因,赞许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转基因作物,究竟是新时代的“科学怪物”,还是人类科学昌明的硕果?

  众声喧哗中,且让我们的大脑留出独立思考的空当,从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链着手,一探其虚实……

  何谓转基因?

  打破物种界限的基因杂交

  究竟什么是转基因?首先,开动你的大脑,猜猜以下例子是真是假?

  案例一,鱼和番茄可以“杂交”。为了使容易受冻减产的番茄更加抗寒,研究人员将鱼体内的某个产生抗寒作用的基因植入番茄基因链中,创造出耐寒番茄。案例二,水母在漆黑的大海,依然可以熠熠发光。聪明的科学家将水母基因转入花卉或小老鼠体内,于是有了黑暗中会发光的花朵和老鼠。

  转基因,指的就是将一个基因片断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而就转基因作物而言,“就是针对特定目标,通过遗传基因工程方法,把生物体表达特定形状的一个基因,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去,并相应的使植物表现出特定性状。”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李华平教授对记者解释。例如,最近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上的转基因水稻,就是将对某部分昆虫有毒性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水稻原有的基因组,使水稻具有对昆虫的抗性。这种转基因技术最早应用于棉花,后来才开始应用于水稻。

  “毒蛋白,听上去就令人胆寒,加入毒蛋白基因的稻米能吃吗?”针对疑问,李华平教授说:“这是因为昆虫肠道中有另一种可以和毒蛋白结合的蛋白质,当昆虫咬噬水稻时,两者蛋白发生作用,从而产生毒杀作用。而人类肠道中没有这种蛋白,当然这种毒蛋白对人就没有毒害作用。”  那转基因和杂交又有何区别呢?答案是相似,却不相同。关键在于杂交的两个物种是有亲缘性的,转基因的两个物种则可以超越物种的界限。“杂交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通过花粉授粉,再通过遗传的方式把两个物种的基因组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物种。而转基因技术则突破了物种的局限,甚至可以是动植物之间的基因转换。”

  此外,从基因交换的角度说,两个物种杂交基因组的交换是大片段的,成百上千个基因一起组合交换。而转基因,则是只转一个目标基因。由于杂交作物物种之间交换的遗传物质太多,好的基因和坏的基因合二为一的“基因联锁”打不开,常常需耗时十年、数十年,甚至一生之久方能获得所需性状的优良品种。相比之下,转基因则是针对特定基因进行转换,目的性更强。

  商业化种植:

  全世界大豆77%是转基因

  世界棉花产量占48%

  转基因农作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种植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由于转基因作物在抗病虫害、抗旱、增产、便于田间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优良性状,颇受商家青睐,到2009年,全球25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34亿公顷。

  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其次是巴西和阿根廷。在部分作物上,转基因品种的市场占有量惊人。比如,世界大豆产量的77%来自转基因作物,世界棉花产量的48%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的比例分别超过25%和20%。

  高科技带来高收益,极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在实践中,转基因技术定向攻克技术难题的超凡能力的确为原生农作物增添了抵抗能力。广州人常吃的水果型木瓜起源于夏威夷,其个头较小,糖分较高,也较本地品种更易受番木瓜环斑型花叶病毒的侵害。

  1994年,几乎和世界转基因研究同步,华南农业大学范怀忠教授以及随后的李华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从自然侵染番木瓜的一种植物病毒??番木环斑花叶病毒中提取目标基因??复制酶基因,配合另一个作为标记基因的抗卡拉霉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转入番木瓜。这种转基因木瓜,植株不发病,果上没病斑,外表漂亮,口感和原生品种无异,自然惹人喜爱。

  转基因之疑一:

  超越自然的东西能吃吗?

  你接受转基因食品吗?记者进行随机调查后发现,人们对待转基因农产品通常有两种态度,一是不懂,也不敢吃。另一种声音则表示接受和赞同。“科技在进步,地球环境在改变,农作物也需要进行基因改良。”记者发现持后一种观点的被访问者通常具理工科背景且学历较高。

  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始终是百姓最为关心,且迄今为止争议最多的话题。  

  “控方”:敬畏自然  小心入口  

  尽管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部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颁发了安全证书,但国内一些学者、专家、民间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质疑却不绝于耳。2009年底国家对两种转基因主粮(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种植的许可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论。反对者认为,大自然有自己繁衍生息的节奏和规律,而转基因作物打破物种界限,在高产、高效的表象下,带给人类的是福还是祸?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对于转基因作物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持反对观点。他表示:“迄今为止,已有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瑞典、比利时、芬兰、德国等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人体和生态环境具有多种潜在不利影响。”资料显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作为食品进入市场,对人体会产生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例如,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洁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中,而2S洁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来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被禁止商品化生产。

  蒋高明还举出另外一个例证:2002年,英国科学家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有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吃了用转基因大豆做的汉堡包之后,在他们小肠肠道的细菌里面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因为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食品是在1994年才出现在市场上,所以蒋高明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辩方”:Bt毒蛋白对人体无害  

  李华平教授介绍,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每一个省要独立地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涉及食品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转基因作物从研究到获准安全证书需要经过“研发、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步骤层层把关,才能获得生物安全证书。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涉及几方面问题,一是转入受体的目标基因是否安全,二是转基因操作是否安全,三是转入基因的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

  就第一点来说,目标基因不能有致敏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以转基因木瓜为例,研究人员将复制酶基因和抗卡那霉素基因同时转入木瓜,复制酶基因是一种植物病毒,在各种植物中非常普遍,如蔬菜叶片浓淡不均,或者黄叶都主要由植物病毒所感染,听上去是病毒,实则人们已经吃了千百年了。而卡那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木瓜中有抗卡那霉素基因,那么岂不是吃过木瓜后再吃抗生素也没用了?针对这一点,李华平教授解惑道:抗生素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卡那霉素作为第一代抗生素在医学上已经很少应用了。“而且,经过30多年研究,抗卡那霉素基因对人、动物以及环境都是安全的。”

  而目标基因转入受体后是否会成为抗营养的因子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了转基因食品,是否会阻碍别的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呢?李华平教授表示这一点不必太担心。“全世界有多种通用的基因分析数据库,如果转入的基因序列中有8个连续的氨基酸,就有可能有致敏原以及抗营养因子”,因此这些“坏”基因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去年底包括两种水稻在内的三种主粮转基因种植获颁安全证书,激起社会各界人士热议,转基因水稻究竟安不安全?

  李华平教授告诉记者,水稻最易受螟虫侵害。转基因水稻将抗病虫害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传统水稻品种,从而使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一半以上。而Bt毒蛋白作为一种细菌的主要杀虫蛋白早在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之前,已经大规模应用于防止农业害虫达100多年,“作为一种生物农药,已经证明是非常安全的。”研发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曾表示,不要说转基因水稻无毒,就是把Bt毒蛋白煮来当饭吃也没问题。

  转基因之疑二:

  转基因作物危及生态环境?

  大自然是一个微妙、精细、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小小的人为改变都会使她牵一发而动全身。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对食物链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何关联呢?

  “控方”:造就“超级杂草”、“超级害虫”  

  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的蒋高明研究员认同敬畏自然的朴素道理。

  他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危及到整个系统。例如,一些盐碱地、沼泽地、热带雨林以及某寄生虫分布的区域,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但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出现,科学家向作物中转入了耐盐碱、耐高温、耐高湿、抗病虫害的基因,在这些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就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丧失,从而造成物种减少、退化乃至灭绝,使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

  在蒋高明眼中,正如著名科幻电影中呈现的“科学怪人”一般,转基因作物就是自然界中按照人的意志合成的“怪物”。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这种人造的“新物种”侵占新环境,表现出不折不扣的入侵性。而且,由于它们体内有特殊基因,具更强的竞争性。例如,植入抗虫基因的作物,比一般的作物更能抵抗病虫害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品种(系)丧失。“这就是为什么阿根廷农业,一旦发现了转基因大豆的危害后,想恢复原来的传统种植体系‘已基本不可能’的根本原因。”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可能随着花粉飘散导致非转基因植物受到污染。加利福尼亚大学专家指出,世界上最重要的13种粮食作物中有12种与其野生的近缘物种进行了杂交。蒋高明指出,在加拿大,被用作实验的油菜,开始只具抗草甘磷、谷氨酸磷或咪唑啉酮其中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这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产生了“基因交流”。“既然人类轻而易举地将基因转入了目标作物,那么,这些基因会不会轻而易举地逃逸出来?答案是肯定的。”

  相应的,蒋高明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也会降低食物的多样性,而保持食物多样性是减少疫病侵袭的重要措施。1864年,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了100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而这两个品种又特别脆弱,发生意外后无法挽救。与此相反,1970年在斯里兰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区,咖啡作物暴发了咖啡锈,而在咖啡故乡埃塞俄比亚却发现了具有抵抗性的品种,从而挽救了全球咖啡农业全军覆没的命运。“遗憾的是,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入侵性和污染性,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加大食物安全隐患。”蒋高明说。

  除了对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的影响,蒋高明还提到携带有抗虫和抗病类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在对害虫和病菌致毒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转基因生物还将增加目标害虫和目标杂草的抵抗性,刺激生物进化,产生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超级杂草”,这些基因污染间接产物会像自然界的“异形”般拥有农药所无法杀灭的抗性。而要消灭这些“超级害虫”、“超级杂草”,势必要研制更加先进的农药或转基因产品,不知如此循环往复,是不是终将通向一个悖逆自然、不可掌控的可怕未来?  

  “辩方”:转基因也需要生态种植  

  面对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将带来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指控”,李华平教授指出,国家在转基因作物推广种植方面有严格控制,其中也包括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考虑。“除了拿到安全证书之外,还需获得种子许可证,通过品种审定,拿到销售许可证,政策面考虑齐全。只要在执行中严格执法,会将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有严格规定,以转基因稻米为例,目前,严格限制只能在湖北省范围内种植。且转基因作物不能自行留种,从种源上限制了非法种植。部分专家学者担忧转基因作物会诱使害虫加快进化速度,产生级“超级害虫”,李华平教授认为昆虫的变异需通过后代得以实现,昆虫一年最多繁殖几代,需相当长时间才能变异出具有抵抗性的性状。“从Bt使用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变异是非常缓慢的。”

  与此同时,李华平教授告诉记者,其实研究转基因科学的科学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转基因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主要害虫少了,次要害虫多了,这是常见现象。在解决了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生态防护措施,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他表示未来农业的良性发展不是一个转基因就能全解决的,在他看来,转基因只是获得优良品种的一个方法、手段,依然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作物的合理布局、增施有机肥料、加强田间农事操作、合理施肥和灌溉、生物和物理防控等一系列生态措施的跟进,才能在减少农药用量的情况下,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