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产、学、研合作共赢打造双单倍体工程化育种联合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2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89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杨伟光

  籽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根本内因。控制种子,就掌握了现代农业竞争的主动权。从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链条来分析,籽种对农业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在现代农业中发挥首要的引领与基础作用。未来农业的竞争已变成种业竞争,发展种业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利益。

  在国家层面,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生物种业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北京市层面,籽种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科技农业的基础;同时,北京聚集了全国实力最强的人才、种质等科技资源,每年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全国第一,推进籽种产业快速发展也是北京建设“首善之区”的应有之义。

  籽种产业是现代生物技术革命的主要产业形态,具有典型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特色。积极联合产学研用各主体,探索、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优化配置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社会资源,对加快生物育种产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种业创新能力机制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笔者提出了打造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简称DH)工程化育种联合体的措施,以探索种业产学研结合的载体途径,实现种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问题:促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育种创新在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表现为创新能力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促进育种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机制缺失,缺乏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实现共赢的内生性载体途径。当前,我国种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支撑和引领种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我国目前有7600多家种子企业,但种子繁育销一体化经营区域覆盖全国的只有100余家,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就更少。我国每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约150个左右,省级审定品种近千个,其中90%以上由科研机构完成。当前,我国种业企业布局分散、数量多、规模小,研发投入在比例和数量上都远低于国际企业,育种和技术创新能力低,种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表现不强,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体现,支撑和引领作用不突出、不明显。

  2.科研机构融入市场的意识和动力不强

  毋庸置疑,科研机构是当前我国育种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在每年推出的成百上千个新品种中,在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的并不多。其原因就是新品种培育研究中成果导向大于市场引导,育种工作大多还采用传统的组织模式。

  每个育种者依靠个人的观察、喜好和田间试验,从资源搜集开始,从头干到尾,形成了“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的育种组织模式,断层明显。科研与生产对接不好,选育出的新品种无法快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

  3.种业领域产学研缺乏持续稳定结合的长效机制

  育种科研单位的优势在于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创新和利用,种业企业具有将品种变成产品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势。当前,种业领域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科研机构向企业转让品种权,二是企业委托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三是共同申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这三种形式都存在组织形式松散、合作过程缺乏利益和信用保障机制等问题,难以形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结合模式,难以形成研发牵动产业、产业构建市场、市场引导研发的良性循环,也就难以真正快速提升我国种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因此,探索促进育种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建立育种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既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考虑,也是顺应世界种业技术创新趋势、快速提高我国种业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当前北京市农业和农村科技的重点任务之一。

  思考:寻求实现产学研各主体合作共赢的载体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各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对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分配。各主体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产学研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

  技术联合体是产学研各方就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合作攻关。与技术联盟等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其目标更加明确、合作更加紧密、成果应用渠道更加通畅,各主体间利用分配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是较高形态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1.发达国家育种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经验

  在美国,育种的产学研结合起步和发展于1970年颁布《美国植物品种保护法》以后,育种创新的知识产权得以保护,育种家和种子公司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推动了育种创新的快速发展。

  当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了集研发、产业和市场于一体的育种创新链。企业在创新链中占据主体位置,农作物品种的研究和更新70%由企业完成。世界十大种业巨头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达到50%~60%。

  即便如此,种业巨头企业也非常注重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如先正达与全球400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而这些合作也是以各方利益的分配与保障为基础的,并形成了完善的机制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一是采用“垂直合作”的技术合作,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二是研究内容实用性很强,合作重点放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公共技术知识领域,保证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而不必担心泄露自己的技术秘密;三是合作者还需要对合作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才能真正将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这样也减少了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因此,寻求实现和保障产学研各主体合作共赢的载体途径,是推进我国种业领域产学研结合良性发展的关键。

  2.种业领域产学研结合的载体途径选择

  面对跨国公司科技、资本的竞争压力,我国种业企业也意识到单靠从科研机构转让品种已不能持续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纷纷开始自主选育新品种。然而,相对较少的研发投入使我国种业企业不能像跨国公司一样从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研究开始。快速大量获得育种材料成为我国种业企业当前最急迫的需求。

  DH育种,可以快速获得育种材料,是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基于DH育种这一载体,构建技术联合体是推进种业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正确途径。

  DH育种就是利用诱导系诱导、花药离体培养等手段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染色体组加倍(如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的育种方法。

  DH育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适宜作为强优势亲本的纯系,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同时由于不存在基因间的显隐性作用,因此一些由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是加速种质材料纯化、缩短育种年限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两大支柱技术之一。杜邦先锋、孟山都等公司已把它作为玉米育种的重要方法。目前,全世界有250多个作物物种应用了DH育种,12个物种中培育了300多个来自于栽培种的DH系。

  北京市科委以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为载体,连续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引进国外DH育种方面的先进材料及技术,经消化吸收,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玉米单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15%,加倍率最高可达30%,具备了规模化应用的基础。2007年以来,先后诱导了100多个国外新种质优异材料和有针对性组建的二环系或群体创新材料,已累计获得并种植鉴定约50万粒单倍体籽粒。通过加倍和鉴定,已获得有利用价值的DH系6000多个。

  措施:打造DH工程化育种联合体

  为了加快北京种业的快速发展,解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问题,北京市科委打造了DH工程化育种联合体。联合体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组成,是以DH育种技术为载体,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工程化育种创新链,是北京市科委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创新之举。

  参加的企业有中国种子集团公司、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著名种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有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

  联合体各方分工明确,其中北京市科委负责总体规划、组织和协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负责DH育种技术研究和应用,大规模创制玉米、蔬菜、小麦等作物有利用价值的DH系;种业企业应用DH系开展农作规模化育种和新品种的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等负责联合体中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协调等工作。

  1.联合体的知识产权约定及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成员权益,联合体对知识产权进行了清晰界定,科研机构从事育种材料的研发,享有育种材料的知识产权;应用科研机构提供的育种材料,种业企业开展自主的品种选育,享有品种的知识产权。同时,联合体还建立了育种信息系统,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程序、统一的信息录入和发布。联合体成员可及时获得信息,提高透明度,减少重复评价,提高育种效率。

  在具体工作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利用DH技术对鉴定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进行大规模地快速诱导和加倍,获得大量DH系后,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转移给种业企业,由企业开展广泛鉴定和测配,选育出有重要价值的新品种,然后根据约定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和品种审定。

  2. 联合体的工作成效及目标

  截至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通过协议将经过鉴定筛选出的2300多个优良DH系分发给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公司、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由各企业予以广泛测配和组合鉴定,已在北京及全国多个省份多个生态区进行了种植鉴定,开始大量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强优势品种,已得到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有重大应用前景苗头的新组合。

  在3~5年内,联合体将创制DH系2万份以上,经鉴定筛选并提供给合作企业有利用价值的DH系6500份以上;选配杂交组合52000个以上,获得优秀组合100个以上;审定(或鉴定)新品种20个以上;新品种(新品系)在生产上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

  联合体通过承接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的创新成果,以市场机制为引导,创新育种组织方式,是推动首都种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举,将快速提升北京市种业科技创新,为壮大民族种业、发展良种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联合体打破了传统育种模式中的壁垒,借助科研机构的育种材料,企业成为品种选育的主体,市场成为育种的最终目标。通过明确的知识产权界定,联合体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现实。

  从一定意义上看,联合体也是育种领域产学研结合的一次嬗变:不仅促进了育种能力的快速提升,也是理念的升华和机制的更新,它的实践促进了我国育种创新组织的变革,使传统封闭的科研体系变成一种开放的、以联合和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育种创新体系。联合体的建设提升了科技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服务水平,对促进种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是北京市科委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科技支撑“首善之区”建设的工作创新。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