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5日电 6月24日,2010年河南夏季种子信息发布会在郑州商城饭店隆重召开。省内外种业专家联诀莅临,多家种子企业加盟,大会吸引了万千同行的目光,来自省内外的种业精英云集这里,展示种业成果,交流种子信息,共谋种业发展。
据了解,一年一度的河南夏季种子信息发布会由河南省种子协会主办,是立足河南,辐射全国,集种子信息发布与交流、种子及相关产品交易、种业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会议。
2010年河南夏季种子信息发布会为参展的企业搭起一个广阔的舞台,会上,各大企业凭借这个舞台尽情地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风采,充分地宣传自身的品牌。
发布会上,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毛景英就今年河南省小麦夏收形势、品种利用、品种评价、种子生产、产销预测和品种布局等六个方面的情况向大家做了详细通报。
附: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毛景英在2010年河南夏季种子信息发布会上的通报
小麦生产形势、特点分析
小麦生产形势
今年全省小麦生产又是丰收年,夏粮总产量达到618.14亿斤,较上年增长0.8%,夏粮总产量为连续第八个增产年,连续第七个历史最高水平。全省18个市的总产均较去年增产,增加幅度较大的市有5个:驻马店、南阳、焦作、许昌和商丘市。
全省夏收总面积7960万亩,比去年增加25万亩(种子部门统计:夏粮收获总面积8535万亩)。全省有13个市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增加幅度较大的市有:焦作、驻马店、许昌、周口和南阳市。
全省平均单产388.3公斤/亩,较上年增长0.5%,单产幅度在264.0~537.5公斤/亩之间。单产超过450公斤/亩的有八个市,分别是:焦作、许昌、新乡、漯河、驻马店、商丘、濮阳和周口市,其中焦作市平均单产达到537.5公斤/亩。
成产三要素分析
在河南省小麦品种考察总结会议上,专家们根据后期小麦长势,认为全省小麦产量"三要素"是一平一减一增,即亩穗数与去年相比持平或略增,穗粒数与去年相比减少,千粒重与去年相比增加。本年度小麦生育期间雨雪较多,墒情适宜,特别是后期灌浆期延长,温度适宜,利于千粒重的增加,全省水地、旱地小麦均衡增产,特别丘陵旱地小麦长势较好,增产幅度较大。
今年小麦生产的特点
夏粮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在国家及省各项惠农政策的感召下,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加之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业结构调整、晚茬作物面积压缩等因素的推动下,全省小麦播种面积比去年度进一步扩大,全省有13个市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9年全省夏粮种植面积达到7960万亩,其中小麦面积7900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
品种布局利用继续得到优化。 各级农业部门科学确立主导品种,合理安排品种布局,省农业厅及时发布推介了100个优势小麦品种,淘汰了一批利用时间长、种性退化的老品种,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和力度明显加大,主导品种明确,搭配品种合理,其中以矮抗58、郑麦366、西农979、周麦18和周麦16等一批半冬性品种的推广对我省粮食持续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技术服务指导到位,小麦生产新技术得到普及应用。 2009年秋播全省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各级农业部门派出1.4万名农技人员,分包全省4.8万个行政村,从播种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做到麦田管理技术服务责任到人,落实到田,手把手、面对面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使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以及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等关键技术措施得到普及应用。针对冬春低温造成小麦生育期推迟、灌浆期缩短的实际,大面积开展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工作,为夏粮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产创建活动和品种展示示范效果明显。 在国家、省级示范展示工作的带动下,利用良种补贴和良种工程项目资金,全省共建立了小麦新品种高产创建丰产方350多个,示范面积达到456万亩,新品种展示点 600多个。通过示范展示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技术服务,为当地农业部门、种子企业和农民群众了解和选择品种提供信息平台,加速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气候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今年小麦生产的气候因素是有利有弊,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有利因素:一是麦播期间温度适宜,墒情较好,播期适宜,播种基础好,桔秆还田地块播量大,出苗好,全省一、二类苗比例大,冬前分蘖成穗率较高;二是冬前虽然降温早,但冬季气温平稳且有降雪覆盖,大部分地区小麦冻害较轻;三是虽然春季气温回升慢,但雨水较多,墒情适宜,苗情转化较好,促进了春生分蘖的发生,穗分化时间延长,小麦成穗数增加;四是春季低温时间长,延长了蹲苗期,株高普遍降低,增加了小麦抗倒伏的能力;五是小麦抽穗扬花后,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平稳,降雨适宜,光照充足,灌浆期、成熟期延长,利于半冬性和晚熟品种千粒重的提高;六是低温减少了病虫害的基数,今年是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年份,锈病、纹枯病发病较轻,白粉病发生晚,南部较轻,北中部偏重。
不利因素:一是冬季降温早,北部地区部分麦田有叶部冻害,播种偏晚的麦田冬前分蘖少,成穗数减少,但本年度我省晚播麦田比例很小,整体看对产量影响有限;二是4月13-15日出现了较严重的倒春寒,小麦普遍出现冻害,局部地区冻害严重,导致结实率降低,穗粒数减少。从各地了解的情况看,半冬性品种的受冻害程度比弱春性品种偏重,中部地区冻害相对较重;三是小麦扬花期遇雨,中南部赤霉病发生较重,局部地区有全蚀病发生,部分地区穗蚜重发。
小麦品种利用情况
品种利用现状
据各市种子部门汇总,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的品种有98个,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2个,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7个,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个。
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的品种,依次是: 矮抗58面积1822.0万亩,比去年增加503万亩,增幅38.1%;郑麦366面积815万亩, 比去年增加263万亩,增幅47.6%;西农979面积603万亩,比去年增加133万亩,增幅17.3%。周麦18面积588万亩, 比去年减少42万亩,减幅6.7%;周麦16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增加119万亩,增幅27.4%,这五大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1%。
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有12个,依次是: 豫麦49-198面积443万亩,比去年减少233万亩;郑麦9023面积369万亩,比去年减少333万亩;众麦1号面积356万亩,比去年增加85万亩;衡观35面积236万亩,比去年增加139万亩;偃展4110面积191万亩,比去年减少79万亩;周麦22面积190万亩,比去年增加130万亩;豫麦18-99面积178万亩, 比去年减少14万亩;豫麦70-36面积158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新麦19面积155万亩,比去年减少63万亩;郑育麦9987面积128万亩,比去年增加76万亩;百农160面积103万亩,比去年增加71万亩;洛麦21面积100万亩,比去年增加17万亩。这12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30%。
品种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与上年度相比,面积增长幅度较快的品种有:矮抗58、郑麦366、西农979、周麦22、衡观35、众麦1号、百农160、郑育麦998和洛麦22。面积减少幅度较大的品种有:郑麦9023、偃展4110、泛麦5号、新麦18、新麦19和平安6号。
品种利用特点
根据全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品种表现,今年小麦品种利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半冬性品种种植比例进一步提高。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品种占据着我省小麦品种利用的绝对优势地位。矮抗58等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 80%以上,弱春性品种种植比例已降至20%。根据河南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生态条件,中南部地区晚茬作物较多,加上播种期降水较多,播期较晚,从技术引导上应提倡种植弱春性品种,全省应适当保持一定比例的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
二是优质麦产业化规模逐步扩大。强筋类型小麦品种基本是区域性连片成方种植、订单生产,农民收益增加,面积稳步提高。郑麦366、西农979、郑麦9023、新麦19等优质强筋品种的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大多数是企业订单生产,收购价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0.1-0.2元。因此应推广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商品小麦的质量,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后备品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周麦22、周麦23、郑育麦9987、中育12、洛麦23、洛旱6号、众麦998、花培6号、花培8号、新麦21、豫农202、百农160、焦麦668等为主的高产稳产类型品种在各地表现优异。应进一步探索栽培技术和适宜区域,为新品种的推广奠定基础。
小麦品种评价及利用意见
推广面积居前十位的小麦品种
矮抗5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根系活力强,冬季抗寒性好,成穗率高,矮秆抗倒,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丰产稳产性好,抗穗发芽能力强。今年全省收获面积达1822万亩,连续两年成为全省第一大小麦品种,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也已大面积种植,预计秋播推广面积会稳中有升。今年的倒春寒对该品种有一定影响,部分麦田存在小穗缺粒现象,由于其小穗排列较密,扬花期遇雨易诱发赤霉病,利用时应结合防病,在豫南部麦区慎用。
3郑麦366:属半冬性优质强筋早中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耐旱性强,春季起身快,长势旺,对春季低温敏感,今年的倒春寒对其结实性影响较大;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抗倒性好;穗层整齐,成穗率高,成产"三要素"协调,抗穗发芽能力强。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有一定抗性,但纹枯病较重。主要在豫中南部地区集中种植,今年收获面积815万亩,成为我省第二大小麦品种,在方城县百亩高产攻关田中,创造了688.7公斤的优质强筋麦记录。该品种具有开颖受粉特性,种子生产过程应注意隔离。生产利用过程中应结合优质麦产业化发展需求,优化种植区域,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产量,保证品质。
西农979: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越冬抗寒性好,籽粒角质,品质优达强筋粉标准。春季发育较快,低温敏感,易受倒春寒危害,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高感白粉病。主要推广区域在驻马店、南阳、洛阳和豫东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达603万亩,已成为我省第三大小麦品种,在生产利用中应及时防病,并加强肥水管理,预计推广面积会相对稳定。
周麦18: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是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的对照。主要优点是综合抗病性性好,抗倒能力强,成穗率高,亩产穗适中,千粒重高,产量三要素协调,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今年的倒春寒对其结实性有一定影响,但千粒重弹性较大,对产量影响不大。今年收获面积比上年度略有增加,成为我省第四大小麦品种,秋播推广面积会相对稳定。
周麦16: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矮杆抗倒,穗大,千粒重高,穗层整齐,增产潜力大,适宜范围广。今年的倒春寒对其结实性有较大影响,易感赤霉病。该品种在生产上已连续利用多年,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相对稳定,成为我省第五大小麦品种,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南地区。
豫麦49-19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继承了豫麦49号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等优点。其生产优势是冬前大分蘖多,亩成穗数容易保证,是亩成穗数多,且子粒饱满度好,有较好的商品性,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目前已开始在旱肥地利用。从生产实际看,产量优势已不如审定之初,种植面积下降较快,今年种植面积居第6位,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南麦区。
郑麦9023:属弱春性优质强筋早熟品种。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旱性好、成熟早、落黄好、品质优、赤霉病轻等特点。由于该品种抗寒性略差,近几年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我省南部麦区,今年小麦收获面积居全省第七位。今年的气候利于该品种的生长,丰产性得到体现,秋播种植面积会稳中有升。
众麦1号: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是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春季发育稳健,较耐倒春寒。分蘖力强,成穗较多。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丰产稳产,缺点是子粒黑胚率高,商品性差。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麦区,今年小麦收获面积居我省第八位,其种植面积会相对稳定。
衡观35:半冬性中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冬季抗寒性较好,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较抗倒;穗层整齐,小穗排列较密,穗粒数多,亩成穗较多,耐后期高温,叶功期长,成熟早,落黄好。缺点是对春季对低温干旱天气敏感,易感赤霉病、叶枯病。今年收获面积居我省第九位。注意后期防病,在倒春寒易发地区慎用。
偃展4110:属弱春性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冬前耐寒,苗期长势健壮,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灌浆快,成熟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适应范围广,经多年的生产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近两年其抗病性、抗倒能力不如新审定品种,面积下滑,今年小麦收获面积居我省第十位,目前主要分布在豫南和洛阳市地区。
新近审定、表现相对较好的小麦品种
周麦22: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是:苗势壮,分蘖整齐,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快,生长稳健;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粒数多,千粒重高,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感赤霉病,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大,对肥水要求较高,是创高产的理想品种,生产利用时应在高水肥地利用,今年倒春寒对其结实性有一定影响。
周麦23:弱春性大穗型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是:冬季耐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对低温有较好耐性,株型稍松散,株高适中,抗倒性中等,穗大粒多,子粒饱满,后期根系活力强,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对白粉病有一定抗性,感条锈病、赤霉病,是产量潜力较高的弱春性品种,秋播面积会快速扩大。
中育12:属半冬性多穗型早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是:苗期壮,冬季抗寒性好,分孽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穗层整齐,长相清秀,结实性好,成熟落黄好。抗白粉病、感赤霉病,倒春寒对其结实性有一定影响,北中部高水肥地利用较好。
众麦998: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是:苗期长势壮,分蘖成穗率中等;株型半紧凑,长相清秀,株高适中,茎秆弹性好,抗倒;穗层较厚,高产潜力大,对肥力水平要求较高,应主要在高水肥地利用,并注意加强后期管理,注重条锈、叶锈和赤霉病的防治。
郑育麦9987: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是:分蘖成穗率高,亩成穗数适中,群体自我调整能力强,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灌浆快,千粒重高;茎秆硬,抗倒伏;综合抗病性较好,高产潜力大。对肥力水平要求较高,高水肥田种植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应主要在中北部麦区发展利用。
豫农202: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主要特点是:分蘖成穗率高,亩成穗多,植株矮、株型紧,长相清秀,茎杆弹性好,抗倒伏,穗层整齐,结实性好,灌浆快,落黄好,成产"三要素"协调,对春季低温敏感。生产利用过程中,应加强中后期水肥管理,防叶枯、防早衰。可在中北部发展利用,倒春寒易发区慎用。
新麦19号:半冬性中早熟强筋品种。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株高适中,株型松散,穗层厚,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熟相较好。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有一定抗性。在河南省中北部麦区可结合订单农业规模化发展利用。
洛麦21: 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期抗寒性好,耐旱性好,起身拔节快,长相清秀,亩成穗较多,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缺点是植株偏高,抗倒性一般,倒春寒对其结实性有一定影响。
花培8号:属弱春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优点是:苗势壮,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较快,亩成穗数一般;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灌浆速度快,产量潜力大,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缺点是熟期偏晚,倒春寒对其结实性有一定影响。生产利用时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在适当提高亩成穗的基础上,发挥其大穗大粒的优势。
百农160: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特点是: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植株较矮,抗倒性好,穗层整齐,籽粒饱满,成熟落黄一般。近几年经育种者改造,其成熟期稍有提前。在中北部高水肥田可搭配种植。
新麦21:弱春偏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冬季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株型紧凑,适中,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结实性好,熟相较好。耐旱、耐后期高温,今年受倒春寒危害较小。缺点是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生产利用时注意防病。
许科1号: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株型半松散,植株偏高,茎杆硬,较抗倒伏。后期耐高温,成熟落黄好。子粒饱满度较好,高产潜力大,抗病能力一般。在中北部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有较好利用价值,注意加强中后期管理,防病防倒夺高产。
洛麦23号: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苗势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冬季耐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株型紧凑,植株较矮,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病性中等,产量三要素比较协调。可在中北部麦区高水肥地区利用。
另外,在新品种展示和大田生产中,洛麦22、中育10号、04中36、泛麦8号、泛麦5号、淮麦25、豫农416、新麦208、南阳997、花培6号、平安6号、平安7号、洛旱6号、漯麦8号、漯麦9号、焦麦668等品种,也有较好表现,不再一一评述。
小麦种子生产情况
种子基地生产情况
据统计,全省小麦种子生产基地面积514万亩,比去年增加91万亩,增幅21.5%,扣除因田检质量报废、品种不对路、粮食部门收购等因素,可以收获种子田面积450万亩,预计产种18亿公斤。
全省繁育小麦品种78个,其中繁种面积超过1万亩的品种有62个。
繁种面积超过5万亩的品种有15个,分别是:矮抗58 118万亩,周麦22 40万亩,周麦16 40万亩,郑麦9023 31万亩,周麦18 24万亩, 豫麦49-198 22万亩,郑麦366 20万亩,衡观35 19万亩,西农979 13万亩,众麦1号 11万亩,泛麦5号 6.6万亩,丰舞981 6.5万亩,偃展4110 5.5万亩,豫麦70-36 5.4万亩。
种子繁育及加工特点
种子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审定的新品种大多申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预约生产逐渐趋于向大的国营农场、规范化运作的种子公司集中。规模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集中繁殖、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逐渐成为小麦种子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
国家扶持力度加大,种子产业进一步优化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财政拿出1.06亿元用于种子工程建设,已建设成优质专用小麦种子基地6个,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5个。2009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种子工程项目》中计划投资20.2亿元,建设各类作物良种繁育基地78个,面积99万亩,该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复,待国家发改委批复后实施。目前全省已建立相对固定的种子基地300多万亩,种子基地产业化生产进一步优化。
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扩大了种子基地面积 2009年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面积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良种的积极性,统一供种率达90%以上。随着供种量的加大,带动了种子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种子繁育程序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我省已经推广普及,大部分企业已按照“四级程序”生产种子,种子由育种家提供,种子企业进行扩繁和生产,整个过程坚持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保持了原有品种群体的遗传稳定性,种子基地的种子纯度普遍较好。
天道酬勤,种子田质量进一步提高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种子质量,对辖区内种子田进行全程监管,抽样进行田间种植和室内检验,种子企业成立专业队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去杂去劣等措施。虽然小麦成熟期向后推迟了7-10天,但老天帮忙,收获期晴朗天气多,阴雨天气少、气温适宜,墒情较足,没有发生干热风天气,种子饱满度、发芽率相对较高,特别是豫北麦区田间整齐度高,倒伏现象、穗发芽情况少,制种田质量普遍较高。
种子加工、包装标准化程度提高 目前全省已有大型种子加工设备100多套,种子加工单机3000余台,包衣机500多台(套),年精选加工种子能力可达28亿公斤。种子仓库面积58.9万平方米,标准晒场130万平方米,大型计量包装设备170余套,所有销售种子可以全部实现标准化包装,内外标签齐全,种子收获时实行单收、单打、单晒、单贮,确保所有企业的小麦种子以标准化形式进入销售市场。
种子销售形势分析
种子产销分析
今年小麦收获期间(6月4-9日),全省部分区域出现连阴雨,特别是驻马店、漯河、平顶山市的麦田受损较大,出现穗发芽、籽粒萌动现象,辖区内70%以上的种子田报废。据了解,安徽、江苏两省与河南搭界的地区也遭受穗发芽影响。2010年度全省安排种子基地面积514万亩,考虑到部分种子田报废、群众留口粮、粮食部门收购等因素,可以收购种子田面积450万亩,种子量18亿公斤,其中半冬性品种占80%以上。我省常年用种量在9亿公斤左右,每年与外省预约制种(调出)种子量为3-4亿公斤左右,从我省种子基地产种量分析,我省种子量总体够用。
就品种而言,一些进入市场时间长、生产量大的半冬性品种相对供大于求,新审定的、制种量小的品种会紧俏些,企业宣传、策化运作好的品种也会俏销。我省漯河、驻马店、平顶山、安徽、江苏等穗发芽区,适宜这些区域利用的弱春性品种将呈现紧俏态势,豫南、安徽、江苏等易发生冻害、赤霉病重发地区,抗寒性好、赤霉病轻的品种也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种子价格预测
商品粮收购价格:5月2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预案》规定,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小麦主产省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以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白麦每市斤0.90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0.86元,比去年同期同类型小麦每市斤高出0.03元。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粮食部门从南到北收购价格不等,其中北中部地区每市斤收购价在0.95~1.00元,南部地区粮食部门收购价0.94~0.97元。据了解,目前安徽、湖北、江苏等周边省份新麦收购价格也是高开,整体呈现出农户惜售、收购主体竞争激烈等特点,这种情况已波及我省,后期随着收购力度的加大,不排除局部收购价格出现小幅上扬的可能。
种子收购价格:各市种子收购工作正在紧罗密鼓地进行。按照惯例,种子收购价在当地粮食部门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价10~30%,由于全省种子企业与基地之间执行的繁种协议不同,种子收购的价格也不相同,经调查,目前全省种子收购价格每市斤在1.05~1.20元之间。
种子销售价格:种子销售批发价是在充分考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费、检验检疫费、加工精选费、包装费、贮藏运输费、广告宣传费等因素之后制定的,因此,销售批发价格每市斤在1.45~1.7元之间,其中新品种、优质品种、紧俏品种和名牌种子的批发价格会走上线,繁殖量大的普通品种会走下线。
种子供求市场特点
今年我省小麦种子市场与往年相比,因良种补贴政策不明朗,市场观望情绪明显,将影响种子市场的启动时间,总体上将呈现市场启动较晚、前期交易不活跃、后期随着播期临近种子供应偏紧的态势。品种间因其抗性、适应性的不同,供求和周转量将有明显差异,播期、播量弹性大、抗病、抗倒、抗寒性好的品种需求量扩大,抗病性和抗寒性较差的品种需求量将减少,有可能出现积压。
各种子经营企业在经营运作时要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本着购得进、销得出、质量好的原则,及早筹措资金,力争早收购、早加工、早策划、早销售种子。
2010年秋播小麦品种布局意见
河南省处于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中纬度地带,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农业自然条件的制约因素比较突出,南北、东西各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小麦生育期间易发生冬季低温冻害、春季倒春寒、干旱、病虫害、倒伏、高温和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局部地区偶有穗发芽发生。因此,选择品种时要综合评价、因地制宜,既不能单纯看长相、看试验结果而取舍品种,也不要恐病、追求免疫和求全责备,也不能仅凭一年一地的表现来决定品种。选用品种应时要综合参考这个品种多年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和品质等因素。要坚持根据茬口定种性,根据肥力定品种,根据苗情定管理,适时防治病虫害。
今年小麦秋播品种利用的原则是:以稳产、高产、抗病品种为主导,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稳步发展主导品种,合理搭配新品种,逐步压缩老品种,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在品种布局上,黄河以北地区以矮杆抗倒、抗寒、耐病(主要是抗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高产、优质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是早熟弱春性品种;中南部麦区以抗病(抗锈病、白粉病)、抗穗发芽的早熟弱春性品种为主,早茬搭配半冬性品种;东南部麦区应尽量选用春季发育相对平稳,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较好,抗白粉病和锈病,纹枯病轻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弱春性品种;信阳稻茬麦区以选用耐湿、早熟、耐赤霉病、纹枯病轻的弱春性品种为主;岗坡旱地以选用耐旱性好、抗寒、抗病(抗锈病和黄矮病等)的半冬性品种为主;生产利用时要以预防为主。信阳和南阳麦区要将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作为中期麦田管理的常规措施。纹枯病和全蚀病常发区域要积极推广用五唑醇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减少病虫危害,确保我省大田生产用种安全。
豫北部麦区
优质强筋麦田:以郑麦366、西农979、新麦19、西农889为主,搭配郑麦9023、藁麦9415、西农9718、漯麦8号、济麦4号;示范周麦24、师滦02-1
早茬麦田:以矮抗58、周麦18、周麦16、新麦18、众麦1号、周麦22、豫麦49-198 、豫农202为主;搭配百农160、郑育麦9987,中育10号、花培6号、洛麦21、衡观35;示范洛麦22、中育12、泛麦8号、众麦988、豫保1号。
中晚茬麦田:以众麦2号、濮麦9号、新麦208、平安6号、太空6号、豫麦18-99为主;搭配新原958、豫教2号、04中36、豫农949;示范新麦21、花培8号、平安7号。
岗丘旱薄地:以豫麦41、豫麦25、豫麦65为主;搭配洛旱6号、洛旱7号等系列品种、济麦2号、安麦7号、漯优7号。
豫东南、豫中部麦区
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郑麦366、西农979、新麦19、漯麦8号、济麦4号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
早茬麦田:以矮抗58、周麦18、周麦16、众麦1号、周麦22、衡观35、豫麦49-198、漯麦4-168、豫农202、郑育麦9987为主;搭配百农160、泛麦5号、许农5号、郑麦9694、开麦18、丰舞981、富麦2008;示范泛麦8号、漯麦9号、金麦8号、平安7号、中育12、淮麦22、淮麦25。
中晚茬麦田:以新麦208、周麦23、平安6号、豫麦70-36、偃展4110、太空6号为主;搭配平安7号、项麦969、新源958、04中36、金丰3号、花培8号。
沙丘旱薄地:以洛旱2号、洛旱6号、洛旱7号、开麦18、周麦18、周麦16、衡观35为主。
豫西部麦区
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西农979、郑麦366、新麦19、济麦4号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
早茬麦田:以矮抗58、豫麦49-198、周麦18、焦麦668、洛麦21、洛麦22、郑育麦9987、周麦22为主;搭配许农5号、衡观35、平安3号、郑农17、豫保1号,示范众麦998、中育12、花培6号。
中晚茬麦田:以豫麦18-99、濮麦9号、偃展4110、平安6号为主;搭配新麦208、04中36、金丰3号、周麦23、平安7号、花培8号。
丘陵旱地:以洛旱6号、洛旱7号、济麦2号为主;搭配洛旱2号、西农928、长旱58、偃佃9433。
南阳盆地麦区
东北风口麦区:早茬以衡观35、周麦22、矮抗58、豫农202、西农979、新麦18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23、平安6号、04中36、豫农949为主:示范中育12、新麦21。
盆中平原高产麦区:早茬以衡观35、矮抗58、郑麦366、西农979、豫农202、豫农949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23、豫麦70-36、04中36、平安6号、邓麦996为主;示范中育12、新麦21、漯麦8号。严格控制易感锈病和赤霉病的品种进入宛西南部区域。
岗丘麦区:以郑麦9023、豫麦70-36、洛麦21为主,搭配内农科201、平安6号、04中36、示范内麦998、宛麦18。
豫南稻茬麦区
优质弱筋品种:以郑麦004、郑丰5号为主。
主导品种:以豫麦18-99、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70-36为主;搭配品种:平安6号、驻麦6号、鑫麦1998、周麦23、泛麦5号、金丰3号、源育3号、项麦969、内农科201、河科大9612。
信阳北部麦区:豫麦18-99、偃展4110、豫麦70-36为主;搭配品种:郑麦366、矮抗58、平安6号、周麦23、源育3号、项麦969。 (作者:屈亚 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