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种业远落后于国际,研发体制错位政企不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胡军华
在前日国务院加快种业发展的消息短暂刺激股价上扬后,昨日,隆平高科(34.08,-1.47,-4.14%)(000998.SZ)、登海种业(68.00,-2.10,-3.00%)(002041.SZ)等种业股风光不再,股价纷纷冲高回落。中国种业的乱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业内人士建议,国内8000余家种子企业将来可整合为20家左右的大规模企业。
国内种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极为明显。以玉米种子为例,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内每公顷玉米平均产量为5.5吨左右,美国每公顷玉米的平均产量是9.3吨。这位人士说,如果中国玉米的平均产量能提高到每公顷8吨,估计不仅能解决国内玉米自给自足的问题,还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
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内种子企业仅登记的就有8000余家,加上没有登记的,数量可能更多。虽然种子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一位行业人士称,隆平高科有以袁隆平为首的技术队伍做强力后盾,并且有国家强力推广普及,但是在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也只能占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无法在市场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另一位行业人士直截了当地指出:“国内不少种子科研单位,存在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个饭碗,没有能力研发种子。”
由于种子企业数量众多,价格战成为国内种子市场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业内人士说,国内种子企业的玉米种子一般一公斤只能卖到10~20元,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玉米种子每公斤可以卖到40~50元,国内企业的玉米种子因此在利润上大大低于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
2010年上半年,以玉米种子“郑单958”作为主力产品的万向德农(600371.SH)玉米产品营业利润率为36.41%;同期登海种业与美国先锋公司合作开发的“先玉335”毛利率达到73.01%,是“郑单958”的2倍。
熟悉玉米种业的人士认为,中国种子企业卖得没有“洋种子”好,利润率较低,有较多原因。原因之一是市场推广的手段较为落后,他说:“‘郑单958’由万向德农等四家国内公司同时运作,这让价格竞争的现象很难避免;除此之外,这四家公司在市场推广上做得也不是很好。市场推广做得不好,要想把东西卖出去,希望销售量放大的话,只能降价,利润走低。”
这位人士认为,按照外资企业的做法,品种开发、市场推广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的策略。中国农民按照地区和价格承受能力分成很多群体。以地域差别为例,中国北方农民由于种植面积大,把玉米当作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所以北方农民对种子的品质很在意;南方地区的农民则把玉米当作养猪喂牛的饲料,对种子品质无所谓,因为一亩地多产还是少产20斤,品质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反正是拿来喂牲畜的,因此种子企业在北方地区可以大力推广销售定价高、品质较好的种子,在南方地区则可能需要将重点放在价格上。此外,像“郑单958”这样的玉米品种,还可以开发出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单粒播品种和普通品种,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少有国内企业这样做,加上服务环节也有欠缺,因此本土企业的种子在价格上卖不过“洋种子”。
一位从事农业科研的权威人士认为,要解决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多但是竞争力不强的现象,需要从根本上理顺种子研发的体制,施行“政企分开”。他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大量的农科院、农科所等种子研发单位,这些科研单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同时这些科研单位往往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自己进行种子的商业推广;用国家的钱进行研发,取得成果获得的利润则流入这些科研单位自己的收入体系。
一家种子企业相关人士称,以国家财政拨款支撑的种子研发体系存在不少“跑冒滴漏”的现象,以国家重大项目名义下拨的款项在分解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人情、关系等因素,一些没有研发实力的单位也在从事种子研发;在现有的科研体制下,不少科研人员研发种子的目的不是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而是希望通过审定作为科研成果,为评职晋级提供依据。这位人士建议“吃皇粮”的科研单位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基础研究上,种子的商业开发交给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去做,国外实践证明,政府机构推动的种子商业化成功案例很少。
权威人士表示,国内8000多家种子企业,实际上玉米种子市场只需要10家左右的大规模企业,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杂交水稻市场只需要5~8家大规模企业,其他企业要么关门,要么被大型企业收购,只有规模上去了,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延聘人才,加强优质种子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