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耕春还要识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23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29
 

---来自种粮大户的报道

  科技引领大户示范

  在遵义县、铜仁市,跟着农技干部下乡,倍感有“面子”,农民热情倒茶让座外,还坚持要送大米。

  项目区农户见到农技人员就问:“你们今年还来吗?”

  铜仁市白水乡老麻塘村57岁的种田“老把式”龙继保,以前种水稻,亩产量很少超过400公斤,自铜仁市农业局在此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他被选为粮食种植科技示范户后,最高亩产量达到近900公斤,他认识到自己“耕春不识春”,戏称是不合格的“农夫”。

  “旱育秧苗,栽下就来事,基本上没有返青期。”鱼塘乡鱼塘村店上组的胡玉池说起旱育秧就来劲。邻近的湖南农民,当时看到农技人员指导的密植,认为密密麻麻如“种草”,看到增产事实后,也表示“今年要按贵州人的方法种田”。

  “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农技站的”。铜仁农技人员这样自嘲。其实他们最受农民欢迎的人。

  鱼塘乡农机站站长黄小培,皮肤黑里透着红,身材矮小,据说体重只有80多斤,从外形上看,和自嘲有几分相似。

  “我们一年要做好几个项目的试验和示范,用哪家的土地,说一声,农民非常配合。”黄小培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全乡的测土配方取样,就达800多个,化验后如同医院里的血样尿样,容不得半点差错,对全乡土地的大致“性情”,他基本能了然于胸。

  “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分别自2004年、2005年实施以来,已分别增加粮食产量392万吨、24万吨。

  去年,与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单产比较,粮食增产工程新增粮食63.4万吨,新增总净产值9.1亿元,投产比2.15元/元。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增产粮食15.4万吨,总经济效益近2.8亿元,投产比4.59元/元。

  通过项目实施,杂交良种普及率达、旱育稀植技术覆盖率、规范化移栽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综合防治覆盖率均、旱育保姆拌种物化技术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示范,种植户学会了沼肥应用、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水稻栽培、密植、规范化移栽、晒田等技术。

  铜仁市滑石乡老麻塘村31岁的龙其军,为了抢占市场的“第一波行情”,已开始育糯玉米种苗。为了预防受冻,他一方面下双倍的种,出苗率稍低不会影响种植,另一方面,用旱育保姆,再盖上农膜当“衣裳”,这样种子不怕“冷”了。

  这样的育种等基本技能,项目区和示范区农民已基本掌握,应用旱育苗,水稻、玉米下种普遍提前,水稻缩短返青期,提前成熟,玉米能“躲”过伏旱期,增加产量。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培植粮食种植大户,以种植大户带动示范推广,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粮食种植大势所趋。粮增工程和高产创建工程,大力培植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

  记者从种植大户处了解到,种植户增收的前提是“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邵和恩种了400多亩水稻,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损2万多元,他虽有风险意识,但苦于找不到“避风港”,希望能引起相关管理部门重视。

  遵义县 家家发放明白卡

  三月初,在遵义县苟江镇天明村新发组,村民李仁华见到县农业局总经济师李明举和农技站站长周应友时,开口就问:“你们今年还来不来?”

  去年,遵义县的水稻高产创建工程在苟江镇和邻近的三合镇实施,年近60旬的李仁华,经过一年的观察后,同意把自家的近2.8水田加入到项目中,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

  前年李明举他们进村推广项目时,老百姓不“买账”,多次做思想工作,几户人家勉强同意试验,秋收时节,试验田亩产量比常规种植的高出一大截,村民才服了。

  去年,村民踊跃参加。粮食增产后,天明村农户自发给农业局送锦旗,要请农业局的农技人员吃新米饭。

  “我家2.8亩水田,以前就够一家人的口粮,我也没仔细称过,但晒干后,不到30袋粮食,而去年,整整收了62袋。”李仁华掐着手指算了算。“除了一家人的口粮和饲料,还可以卖30袋左右,现在谷价已涨到每斤1.3元,我不忙着卖,等新谷上市前个把月时再出售,可能价钱更好些。”

  “我们以前种田,肥料没少施,农药也没少用,禾苗的蔸子蛮大,产量就是不高,而通过技术员的指导,我们学会了旱育秧,密植,以前一亩只栽8000蔸左右,现在一亩要栽12000蔸左右,肥料农药用得并不多,禾蔸小,产粮反而多。”

  据周应友解释,种植密度太小,会导致禾苗的无效分蘖多,有效分蘖少,施肥和打农药,都要用在点子,“用得正是时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农业局给每家每户发了种粮“明白卡”,插秧密度、施肥、杀虫时间以及所用肥料和农药品种、剂量都写得明明白白,只要认字的人,对着“明白卡”,按部就班地做,就能增加产量。

  48岁的彭桂芬,丈夫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活全靠她自己扛,2亩多地,去年收粮2100公斤,亩均产量到800公斤,比自己按老方法种植,增加了近一倍,扣除自己吃的和送给城里亲戚的,还能出售500公斤以上。

  “因为劳动力缺乏,一些水源充足的良田,农业局技术员教我们用免耕法,按他们的要求种,产量并不低。”彭桂芬说。“我们没有看书的习惯,虽然有‘明白卡’,但还是习惯听技术员直接指导。真希望他们今年还来。”

  苟江镇天明村农户刘正伟种水稻8亩,通过技术人员指导,最高亩产937公斤,八亩田共收干谷6500多公斤,比去年多收近三成,是种稻以来收成最好的一年。

  “教会了你们,我们还得教别地的人种”。对村民的恋恋不舍,李明举说。

  李明举总结说,农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密植、施肥和防虫等三方面的基本技能,增产就不成问题了。

  据李明举介绍,今年,遵义县很早就召开了春耕生产现场会,对农民在选种、育苗以及其他技术方面进行了培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遵义县的粮食种植面积有所下降,要稳住产量,只有向技术要效益。

  铜仁 邵和恩 品牌创造价值

  铜仁市滑石乡白水村农民邵和恩,是一个有见识的诚实人。

  “这个老邵,是一句假话都不会说的人。”铜仁市农业农技站站长李桂平这样评价邵和恩。

  现年45岁的邵和恩,当过兵,在经济发达的无锡等地打工多年,还给全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村支部书记吴仁宝当过几年驾驶员。

  在华西村附近的恩山村,他看到一个人能种植3000亩田,想到家乡也有荒芜田土,他也有回家种田的念头。

  2007年,他经过一番考察,了解到白水米在铜仁颇有名气,有“白水贡米“之称。他选择了种粮食,一家人都不理解他,老婆对他“半夜想起歌来唱”的行为也很不解。

  2008年,他通过村里协调,流转了上百亩田土,加大了种植规模,陆续购置了各种农机,通过农业局的技术扶持,亩产量有所提高,当年收水稻43吨,玉米14吨,进帐10多万元。

  2009年,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到近300亩,种植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只用农家肥,用生物方法灭虫,生产“有机米”,并成立了“铜仁市滑石乡白水邵氏农垦发展中心”,注册了“白水贡米”商标。和粮油公司签种粮订单,产品经包装后进当地超市销售,每斤销售价高出普通大米0.6元左右。当年,种粮、蔬菜以及养殖,合计收入达到47万元。

  附近村民看到他种粮赚了钱,有意跟着他学和干,去年,杨和恩为首成立了“黔东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300多农户入社。

  去年,他种植水稻420亩,玉米200亩,加上各种蔬菜,总种植面积近1000亩,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遗憾的是,因为收割期一直下雨,收回来稻谷没晒干,捂坏了不少,只能打成饲料廉价出售,粮食种植这一项,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损2万多元。小季作物油菜,也因收割时连续下雨没能收回,一季无收,全年收入只有10多万元。

  杨和恩是见过世面的人,涉足种植之初,就通过朋友到保险公司打听,想参加农业保险,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他才死了参保的心。

  杨和恩给记者算了算账,正常年景,一亩水稻净赚500元不成问题,种粮虽然利润不算高,但价格稳定,不愁销路。“面对天灾,就只有喊天了。”杨和恩无奈道。

  杨和恩是记者见到的最用心种粮的人。滑石乡是铜仁市的“粮仓”,去年,该乡被纳入水稻高产创建工程,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优级质杂交水稻的推广以及农药化肥等方面的支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杨和恩的水稻亩产量由2008的495公斤,增加到去年的600公斤。

  如果按农技人员要求的密度种植,产量能达到800公斤左右。“密植能增产,但容易生虫,我的种植面积大,管理不过来,所以稍为稀植点,这样能保证不用农药。”杨和恩说。“我们村里农户家沼气池的清理,都是我包了的,他们没有劳动,也巴不得我去。”

  杨和恩指着田里的太阳能杀虫灯告诉记者,农业局免费安装的20多盏杀虫灯,到了夏天,隔天可出一口袋虫子,那是鸡鸭的美味。天热虫多的时节,田间地头插懑彩色吸虫板防虫灭虫。

  “下一步要搞有机认证,这样米价就上去了。”杨和恩说。但手续繁琐,花费不菲,让他望而却步。

  杨和恩已备有各型旋耕机、耕整机、收割机、农用车、碾米机等多种机械设备,“硬件”不差。

  杨和恩坚持送一袋米给记者,闻之确有淡淡清香味,颗粒虽小,煮出的米饭松软可口。但碎米率较高,包装简易,如果是真正的“有机米”,在加工、包装和优价等“软件”上,还有潜力可挖。

  “今年预计种粮600亩”。杨和恩正加紧耕整田土,往地里施沼渣等农家肥,月底能育秧。

  锦屏 王先友 订单决定销路

  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的王先友,已两度获“全国种粮大户”殊荣。

  王先友的家门口,犁田机、微耕机、播种机、拖拉机等农机具排列有序,3月14日,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驾着一台整耕机,“突突”地闹腾着准备出发犁田。

  “今年我种的全都是订单粮食,不愁销路,价格还要比市场上的高!”尝到种粮甜头王先友,对种粮劲头越来越足。

  初中毕业后,王先友一直在家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实验和新技术推广。2008年种植稻田100亩,向国家和市场出售优质粮食4.8万公斤,纯收入4万多元,获农业部“全国种粮食大户”称号。

  同年底,与张宗辉等5位股东成立友辉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机补贴,购置犁田机、大型收割机、微耕机、播种机、抽水机等多种农机。随着“硬件”的齐备,种粮效率大幅提高。

  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王先友的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基本实现了土地连片规模化、集约化。这一年王先友销售稻谷13万公斤,再一次荣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2010年,王先友种植了236亩水稻,通过高产示范栽培技术推广,亩均最高产量达812公斤,出售粮食14万公斤,获利17万多元,纯收入10余万元。

  民以食为天,农以土为本。在王先友眼里,土地就是他的根。对土地,他有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当大部分年轻人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务工经商谋求发展时,他则选择了坚守。他认为,种粮食,投入小、市场风险不大,凭自己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耕作,稳赚不赔。

  锦屏县农业与扶贫开发局朱守剑局长表示,今年,锦屏县将继续推进订单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派出农技特派员入驻种粮大户,指导帮助种粮大户增产增收。

  新春伊始,王先友的友辉合作社注册了“友辉牌生态大米”商标,借助品牌,与粮食经营店、超市签订了购销合同,将自己生产的稻谷直接加工成大米出售,每公斤大米价达8元,提高了附加值。

  今年,他将种植248亩杂交优质稻,目前已翻耕160亩,筹备测土配方肥3吨,农机肥10吨,高产示范杂交良种370公斤。他估算,不出现天灾等意外,将能收入20万元左右。

  除了完成自己种植的稻田外,他还将帮助邻近农户耕作600亩,解决了缺少劳力农户的后顾之忧,另外在家门口就增加自己的务工收入。

  六枝特区 陈乃祥 密植提升产量

  六枝特区木岗镇木岗场村陈乃祥,去年因种植上100亩玉米,销售玉米13万斤而被农业部授予“种粮大户”称号。

  森岗镇与安顺太平农场接壤,这几年,附近农户纷纷从该农场租地种植,去年,陈乃祥也加入了这个队伍,租地近百亩,加上从其他农户处流转的土地以及自家的自留地,种植玉米余100亩,水稻10多亩,西瓜60多亩,收入10多万元。

  木岗镇海拔上1000米,却很平展,是六枝特区的粮坝子。

  去年,该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在木岗和岩脚镇实施,陈乃祥等种植大户也被纳入。

  加入到高产创建项目中,农业部门提供部分良种、农药及化肥,农技人员手把手技术指导,陈乃祥学会了营养块营养球旱育苗,栽培时起垄、分箱以防水涝,移栽时,种苗叶片定向,防止叶片交叉打架,同时利于采光,种植密度从传统的每亩2800株左右,增加到4000至5000株。亩产量大幅度提高。

  收入的13万斤玉米,因为没处贮存,收回来脱粒后,坐地出售给了养殖场,售价每斤1元,毛收入13万元。比眼下的市价低0.3元左右。

  “种粮虽然利润不高,但价钱稳定不愁销路,对土质没有特殊要求,而西瓜等经济作物,不仅要好田好土,土地租金高,而且要轮作,没掌握好季节,风险比较大”。陈乃祥说。“而种一亩玉米,按科学的种法,亩产能达到750公斤左右,除掉各种费用,还有500元左右的利润,这是稳的。”

  去年,陈乃祥组里的村民种植西瓜,因为品种问题,不少人亏了本,他自己虽然没亏本,但所赚不多。

  老陈是老好人,对人特别客气,处处讲点关系。要耕整田土时,和村里的机耕手打个招呼,给点油钱,就把地耕了。“不精打细算,种粮食很难挣到钱。”老陈说。

  今年,面对良种、农资、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涨价,陈乃祥指望着小季作物---油菜能丰收,可以用于种粮投入,通过宽厢宽带套种花生等,不影响玉米产量,还能增加部分收入。

  “今年玉米种植面积不会比去年少。”陈乃祥计划着。
    作者: 刘俊明 本报记者 罗石香 实习生 安义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