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登海662致豫鲁冀等省农户损失惨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3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

    摘要: 以前经常有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见诸报端,还以为都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赚取蝇头小利所为。现在,拥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研发成果”、“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重点推广品种”等众多荣誉的山东登海种业公司,因产品发生大面积绝收受到广大农民投诉的事件让人着实惊讶,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遇到产品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更让人感到不解。 

  登海662玉米种子包装上标注“抗病性强”,实际表现大面积感病

  ●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种植户损失惨重,登海种业却说“这很正常”

  本报8月27日刊登了《“登海662”玉米种带来绝收一片》一文,报道了我省杞县、兰考县等玉米种植户种植登海662种子后出现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特别是杞县的玉米,今年大面积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病的品种均为登海662,发生面积约为5万亩,其中约3万亩发病率达30%~60%,约2万亩发病率在90%以上,几乎绝收。

  文章见报后,省内外各地种植登海662玉米种的农民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向记者倾诉了和杞县种植户相同的经历。不仅省内中牟县、西华县许多受害的农户来电咨询事情的进展,而且像河北省曲周县、山东省济宁市等外省市的受灾户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支持本报客观公正的报道,同时急切盼望登海种业公司能够给大伙儿一个说法。

  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郭广超给记者打来电话,“我们村种的也是登海662,我们这儿并没有发生灰飞虱病虫害,往年每亩玉米地至少能打1400斤以上,今年减产至少50%,我是村支部副书记,当初是我带着大伙儿买的这所谓的‘高产玉米’,到如今高产变成了低产,我真的没法向大家交代啊!”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翟庙村的张衍景今年代理了登海662种子的销售。他告诉记者:“现在许多种植登海662品种的农户都要求我们赔偿,我们与厂家取得联系,但他们只说是天气原因,此后便不再过问。”当地另外一位登海662玉米种代理商也反映说,与山东登海种业公司取得联系后,他们说这是正常现象,是气候不正常引起的,“生长一季的玉米绝收,连买玉米种的钱都收不回来,正常吗?”

  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后里寨村村民刘洪林、唐贵明、唐新生、王海江给记者打电话说,他们村140多亩地玉米绝收。他们叙述,8月初他们就发现自家种的登海662玉米与其他的玉米品种长得不一样,于是开始找经销商协商,经销商说是天气异常和病虫害造成的,与种子无关。他们给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疑问:“同样的施肥、浇水和管理条件,为啥种的别的玉米品种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种植登海662玉米种出现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除本报先前报道的杞县、兰考等地外,我省的中牟县、开封县、通许县、西华县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山东省的济宁、金乡、成武、巨野、嘉祥、单县,江苏省的邳州、高邮、六安,河北省的曲周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以上各地都是种植了登海662这一玉米品种。

  文章见报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山东登海种业公司。记者首先给该公司宣传部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听。接着,记者又给该公司董秘办打电话采访,董秘办回应说“不了解具体情况”,让记者和河南区销售负责人联系。随后,记者再次联系到了登海种业公司河南省区负责人吴通吉经理,还没等记者说几句话,吴经理便丢下一句“你们愿意怎么报就怎么报”,便挂了电话。

  如果说是河南省的气候原因,那么山东省、河北省的情况又如何解释?如果说是灰飞虱的原因,可是有的农户打来电话说田地里并没有这种害虫,这又如何解释?如果说是大蒜茬的问题,那么春播的地块、麦茬的地块都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这又如何解释?

  在登海662玉米种的包装袋上,记者清晰地看到“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字样。到底是抗病还是感病,登海662的实际表现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玉米品种,谁还敢再种?这样的种子公司,谁还敢推广它的产品?

  编后:以前经常有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见诸报端,还以为都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赚取蝇头小利所为。现在,拥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研发成果”、“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重点推广品种”等众多荣誉的山东登海种业公司,因产品发生大面积绝收受到广大农民投诉的事件让人着实惊讶,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遇到产品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更让人感到不解。

  公司再大,也是消费者捧起来的。如果没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也会慢慢走向消亡。农业部今年年初确定2010年为种子执法年,旨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种子执法年中出现同一个品种如此大面积的减产、绝收,包括种子生产、推广、监管在内的相关部门是否应该积极迅速行动起来给农民一个解释?我们将拭目以待。(记者朱涛李晓威)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