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胶东在线
姜鸿明带着徒弟们在试验田观察小麦特征
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试验田察看小麦生长情况
【人物档案】
姜鸿明,博士,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小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烟台市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从事小麦育种工作28年,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带领团队选育小麦新品种12个,获得专利权7项。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荣获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育种梦想】
怀揣育种报国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小麦育种之路
一米七的身高,体重45公斤,如果这是一名女子,定然让人想到T台上骨感动人的名模,而如果这是一名年已5旬的男子,又会是什么样子?“远看像农民,近看更像农民,仔细一问是搞小麦育种的”,是一直以来同事们对姜鸿明的评价。
早春4月的一天,记者在烟台市农科院见到了姜鸿明。在试验田成片的麦浪中,他正带着徒弟全神贯注观察小麦的特征特性。这项工作,他已经整整干了28个年头,虽然把人生耗在这麦田里,他却仍对这麦苗“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1983年,姜鸿明从莱阳农学院本科毕业,怀揣育种报国梦想,进入烟台农科院从事小麦育种。转眼过去28个年头,他已经成了农科院第一个硕士,又成了第一个博士,国家、省级大奖纷至沓来,而他的个人简历上,工作经历一栏,仍是“烟台农科院”简短几个字,一家三口住的房子,也还是只有烟台市福山区芝阳山脚下那70多个平方,他的名字,却早已响彻黄淮大地。很多粮农,都想着有朝一日能亲眼看看这个选育出“烟农19”小麦品种,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梦想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奇人物。
烟台市农科院科技成果开发中心主任黄代峰记得,2005年的一天,他和姜鸿明一起去聊城考察小麦生长情况。小麦长势喜人,遇到的几位农民也都喜不自胜,以选种“姜鸿明博士的麦种”为傲,末了感叹一句“真想亲眼看看姜鸿明博士长啥样,当面感谢他为农民选出了好种子”。当黄代峰介绍说身边这位同志就是姜鸿明时,几位农民张大嘴巴愣在那里,继而拥上来争相握手,“原来就是你呀!”千恩万谢一番,回过身,他们说“原来也是个农民”,对姜鸿明却更热情了,他们觉得姜鸿明是自己人。
没法不像农民啊,因为他干的比农民还辛苦。农民还有个农忙农闲呢,而他却28年始终如一忙碌在田间和实验室,变化的只是从最初跟在恩师身后,到如今徒弟跟在他身后。
姜鸿明说,他永远记得进入农科院第一天,院里的老专家、恩师徐沛然对他说,“搞小麦育种就要经常和小麦对话交流,培养感情。”他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于是,早春三月,乍暖还寒,他一头扎进试验田,从小麦的起身拔节、幼苗生长到抽穗、开花、收获,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地里,除了观察群体大小、抗冻性、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倒伏能力,还要观察叶型、株型、穗型。三伏天,在田里去雄蕊,一蹲就是近10多个小时;三九天,寒冬腊月,要去地里看小麦耐寒情况……
人生短短几个秋,凭着这样一种对土地、对小麦深厚的情感,姜鸿明从“小姜”变成了“老姜”。丰收的喜悦也接踵而来, 2001年以来,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9”、极早熟新品种“烟农22”、抗旱新品种“烟农21”、“烟农0428”相继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在全国推广种植。
“对育种专家来说,还有哪一种喜悦,能比自己培育出来的种子被千千万万个农民满怀信心与希望种在地里,更加令人心潮澎湃!”姜鸿明说,每次在黄淮麦区,看到大片的麦田里都是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在随风起舞,他内心的喜悦与激动,都无以言表。
【种子情怀】
后半生他要在农科院的小麦试验田继续播种,为了大地的丰收默默奉献
种子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极其重要。对国家竞争而言,主要农产品是可以武器化的。所以基辛格说,“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行进在育种这条道路上,姜鸿明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异常清楚和坚定。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广泛,产量极高,但品质却始终上不去,每年需从国外进口优质面包小麦800?1000万吨。这一现实,让众多小麦育种专家尴尬不已。1990年,正在山东农业大学读研究生的姜鸿明,决定着手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
一般来说,一个小麦新品种要经过6?7代,遗传基础才会比较纯正。“烟农19”经过了6代,遗传基础才趋于稳定。6年间,姜鸿明在试验田里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从上万株小麦群体中,优中选优,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再进行培育。1998年,“烟农19”参加山东省为期4年的区域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烟农19”号小麦品质优良,产量高,并且适应于各种土壤种植。
“育种关键是田间功夫,坐在办公室是肯定育不出好品种的。”姜鸿明说。为了解一个小麦品系的生长规律和优缺点,在关键时期,他几乎整日整日的泡在麦田里,迎着晨曦第一缕阳光而出,披着夕阳最后一缕彩霞而归。
付出总有回报。2001年开始,耗费12年心血的“烟农19”连续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种植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05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短短几年间,“烟农19”已在整个黄淮冬麦区推广种植,成为山东、江苏、安徽、山西等省的主栽品种,并已辐射推广到河南、河北、陕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2千万亩,2006年已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跃居全国第一。
“烟农19”选育成功,对姜鸿明产生了很大震动。他开始锁定更高的目标,追求新的跨越。
围绕小麦育种,姜鸿明深入研究高产、优质与广适性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办法,进一步改良品种使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他选育的抗旱、广适性小麦“烟农21号”,正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年,“烟农”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160多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此,他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带领团队创新小麦品种12个,获得专利权7项。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烟台市杰出人才、烟台市十大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和称号,纷纷向他走来。
然而,鲜花和掌声过后,人们发现聚光灯下根本不见姜鸿明的踪影,他一转身又钻进了麦田,进入种子的世界,荣誉、鲜花、掌声,所有璀璨炫目的光环,与他无关。2005年,国内某农业大学以年薪20万、无偿提供300多平米的住宅为条件邀请姜鸿明加盟,他婉言谢绝。
献身事业、矢志不渝,面对众人惊讶的目光,他说选择育种是自己一生的选择,后半生他要在农科院的小麦试验田继续播种,为了大地的丰收默默奉献。
【金色人生】
他曾立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浪费时间,不荒废学业,如今他做到了
奉献,意味着付出。
烟台市农科院院长董锐说姜鸿明“心里只有小麦,对小麦比孩子还珍贵” 。
而提起孩子,姜鸿明的眼睛红了,眼眶一片湿润。他低声说,女儿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坚强,目前正在北京邮电大学硕博连读,这是他身为父亲最感欣慰的。为什么独立?又为什么坚强?妻子姜红诉说起来满是辛酸。这么多年来,她对姜鸿明一直是又怨又爱,从开始,到现在。
1985年她和姜鸿明结婚,第三年有了女儿慧慧,但姜鸿明一门心思放在麦田里,“家就是高级旅馆”,女儿经常是天亮睁开眼找“爸爸呢?”“早走了!”晚上睡觉时,爸爸还没回来。有时姜鸿明出差几天,回来不进家门就一头扎进麦田,姜红都不知道丈夫行踪,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回来了,在麦田里”。1989年,姜鸿明离家读研究生,三年中每一封家书,都是跟种子有关,提醒姜红该浇水了,该收麦子了,种子要用手搓,放到纸信封里保存……满纸种子情,不见儿女情长,不见父女情深。
姜红有时也发牢骚,质问丈夫“你还知道有个家吗!”但多数时候,这个农科院老职工的女儿选择了默默承受。一个人操持家事,操办家务,不让姜鸿明半点分心。姜鸿明读完硕士读博士,成了农科院学历最高的人,一项项成就令人欣喜,女儿慧慧也聪明好学,成绩突出,很多人认为,女儿的好成绩是父亲姜鸿明指导的结果,姜红却清楚,姜鸿明一心扑在工作上,孩子的学习从未辅导过哪怕半分钟,慧慧学英语时,拿着书想请教父亲,父亲却埋头选种一呼三不应,女儿气得流泪,“我发誓再也不问爸爸!”
如今,二十多年了,夫妻之情早已化成亲情,父女之情从敌对变成了理解。对妻子,姜鸿明心存感激,“如果不是她,事业不会这么顺!”对女儿,姜鸿明一直有着深深的、不可弥补的遗憾。
他读研究生第一年,女儿慧慧已经两岁,上托儿所。那天,他好不容易挤时间想去托儿所接女儿回家,女儿却像看到陌生人一样,瞪着两只惊恐的眼睛无辜地看着他,身子一个劲往后退,直到老师说了好几遍“慧慧,这是你爸爸呀”,女儿才“哇”地一声,扑到姜鸿明怀里。抱着女儿回到家,姜鸿明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想想女儿,想想女儿方才的惊恐,这个视小麦为生命的男人忍不住嚎啕大哭。
回首人生路,姜鸿明说,工作之初他曾立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浪费时间,不荒废学业,如今他做到了,这是最让自己欣慰和满足的,然而唯一遗憾的是对家庭来说,自己绝不是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但是如果从头再来,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育种,“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和生命的选择!”
麦田,是他一生的守望。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形势下,科研目标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姜鸿明说,就目前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提高小麦单产将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首要任务。记录显示,目前我国小麦亩产最高记录为789.9公斤,为此,姜鸿明说,他的目标是培育单产突破800公斤的“超级小麦”。
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在那绿油油的麦田里,已然升腾起不变的执着和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