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江宜航
---访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
如果我们不加快种业发展,从源头保障中国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一旦发达国家通过种业控制中国的农产品,将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种业的现状如何?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挑战?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此前的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以程萍的《关于加快中国种业发展的建议》为基础,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大力加快中国种业发展的建议》。
多数农产品种子被发达国家主导或垄断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跨越3亿、4亿、5亿吨台阶,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程萍告诉记者,我国农业之所以能够满足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五六次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5%,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达到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
“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不仅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打压我国,还逐步占领我国种业等高端市场,如蔬菜、花卉、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种业发达国家处于主导或垄断地位。如果我们不加快种业发展,从源头保障中国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一旦发达国家通过种业控制中国的农产品,将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程萍说。
面临四大危机与挑战
在程萍看来,中国种业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危机与挑战:
一是种子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我国现有8700多家种子企业,种子零售商超过10万家,前2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总和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销售额的22%。种子研发力量分散、规模有限,导致重复研究,资源浪费。
在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育繁推销一体化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而美国的科研院校仅作基础性研究,95%的品种出自种子企业,企业工厂化式育种大大提高了育种水平和效率。
二是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国内的各种农作物品种仍然88%来源于科研单位,而科研单位跟踪模仿的技术较多,原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相对较少,加上科研机构的推广能力、推广网络和市场运作能力受到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而企业由于人才储备不足,自主创新力量非常薄弱。在发达国家,种业对农业生产提升的贡献率达到60%,我国只有30%-40%。国外种子公司一年推出几十个新品,国内公司几年才出一个。这说明中国在种子资源创新方面、种子贡献方面,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种业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国际竞争力较差。2009年,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8%。
中国种业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元左右。这个数字约是当前国内种业市场的3倍。虽然目前我国种业企业也意识到单靠从科研机构转让品种已不能持续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纷纷开始自主选育新品种。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2%至3%,而跨国公司一般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10%左右。相对较少的研发投入不仅使我国种业企业不能像跨国公司一样从事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研究,大多数公司也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缺乏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是缺乏合作的机制与意识。我国无论是育种科研机构还是种子企业,大多是“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育种和推广相脱节的状况没有实质改变,育、繁、推一体化进程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中国种业要做大做强,应探索国家与市场共同投入"双轨制"研发方式,一方面支持科研机构加强育种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及品种开发,同时支持具有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科技公司和大型企业开展品种和技术的研发,加大品种的选育力度,然后通过真正的市场竞争推动市场重新洗牌,从整体上提升国内种业科技含量。”程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