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好调查研究,发挥协会社会作用
针对目前玉米种子产业面临的“外资种业对河西基地形成合围之势、传统的“公司+农户”的制种模式已不适应种业发展、种子企业准入门槛提高后大部分种子企业达不到生产经营条件影响种子生产安全和常规种供安全”等核心问题,开展促进种业做大做强的专题调研,探索利用土地流转建立稳定种子生产基地的模式和措施,研究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思路和对策。
(二)协助做好资质重新审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针对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种子企业资质条件的问题,做好新旧办法执行的过渡工作,引导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建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确保种子生产数量和质量安全。
(三)抓好行业服务,扩大行业知名度
办好《甘肃种业信息网》,强化种业信息交流,为广大会员提供有效、周到的信息服务。扩大种业信息员队伍,增加种业信息量,加大对会员单位的宣传力度。
(四)做好种业考察,开阔会员视野
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参展有关种子交易会,提供产品、技术展示平台。组织会员单位围绕新品种引进、选育和种子贸易到省外、国外进行种子产业考察,引进种质资源和管理理念。通过参展、参会和考察活动,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达到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
(五)继续强化组织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继续把组织建设作为协会提高服务能力的工作重点,努力吸收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及科研单位加入到协会中来,扩大协会会员在行业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其代表性。继续加强同广大会员单位的紧密联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建立完善的会员资料档案。
(六)反映会员需求,解决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紧紧围绕会员单位需求有效开展工作,及时准确地向省上有关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需求,积极协调解决个别地方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争抢基地、抢购套购种子等突出问题,维护会员的权益,优化种业发展环境,防止玉米制种基地转移。引导企业开展利用土地流转建立现代种业基地的试点工作,总结和提出土地流转建立基地的模式和思路,逐步解决传统的“公司+农户”种子生产模式出现的抢、套购种子及农户私留种子等问题。
(七)做好诚信记录,加强行业自律
贯彻落实《甘肃省农牧厅关于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合同的通知》(甘农牧法〔2010〕445号)精神,加强《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示范合同》落实情况的督促和检查,研究制定解决玉米制种中“包产值”现象的措施和办法,按照《甘肃省玉米种子安全生产联盟公约》的承诺,做好种子企业诚信记录,定期向社会公开。各企业要严格遵守公约承诺,依法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违法违规和不履行公约承诺的行为及时向省种子协会及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举报。
(八)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种子产业发展
引导会员单位积极参加农业部推进成立的“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实现知识产权领域信息共享,推动种业行业的“科企”协作和融合,发挥知识产权对种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配合种子管理部门积极开展新品种维权工作,保护品种权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