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国内种业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30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44
 

来源:京佳公务员

  一、背景材料

  相对于拥有品种和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在国内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

  中国种业建国以来第三次“最高规格”会议,5月9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在4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我国种业未来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大幅度提高种子行业准入门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前已专门就我国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出席会议的回良玉副总理也在会上强调,目前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种业产业集中度、种子市场监管能力仍然较低,品种多乱杂、企业多小散、种子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突出,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二、原因分析

  国内种业“小、散、乱”

  国内种业市场目前存在“小、散、乱”的局面。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要命的是“中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1%还不到,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而在研发投入上,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而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先锋公司研发投入也高达16.51亿美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投入都多。《意见》也指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据调查,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拥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然后卖种子赚钱;三是相比国外“工厂流水线式”的育种方式,国内育种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解决措施

  科研是国内种业发展掣肘

  既然国内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大部分品种出自科研单位,那么科研的现况又是怎样呢?中国农科院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对《经济参考报》表示,国内种业科研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种。

  张世煌认为,科研管理应明确该公益的归公益,该商业的归商业。科研单位进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会化,支持企业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育种则要逐渐交给企业,通过5到10年的时间,让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和商业育种的主体。

  此外,张铭堂也建议,国家应选几家有希望的、年轻、有潜力的公司,帮助他们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体系,做大做强,成为中国领军的企业,这样才能和大型外资企业抗衡。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