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水稻 » 正文

2005年国审水稻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53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1

品种名称:特优009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南恢00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6天。株型适中,叶片较宽大,后期转色较好,株高117.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8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3.7%,长宽比2.6,垩白粒率96%,垩白度29.7%,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4%(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39.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1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10~12公斤。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要重视养老根,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穗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2

品种名称:培杂泰丰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培矮64S×泰丰占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5.8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2.5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株高107.7厘米,每亩有效穗18.4万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76.0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1.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4,垩白粒率26%,垩白度7.6%,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华南早籼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38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2.0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4.56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4.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97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3.2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47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3.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当稀植,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1~2粒谷苗。抛秧每亩30盘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施促花肥和保花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适时排水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3

品种名称:鄂早18(区试代号:20257)

选育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品种来源:中早81/嘉早93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浙733迟熟1.9天。株型紧凑,耐肥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株高91.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穗长20.4厘米,每穗总粒数108.6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1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6%,长宽比3.4,垩白粒率23%,垩白度6.5%,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14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0.59%(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4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4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2.6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9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6~7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以13厘米×20厘米为宜,每亩插足2.5万穴,每穴插足6~7苗(含分蘖)。3、肥水管理:每亩施11~13公斤纯氮、8公斤纯钾。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开花不脱水,灌浆至黄熟期保持田面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4

品种名称:湘早143(区试代号:早优143)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龚品6-29/95早鉴10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7.4天,比对照浙733早熟2.5天。株型适中,叶片短小挺直,叶色较深,后期转色好,株高75.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5.4万穗,穗长17.9厘米,每穗总粒数87.2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3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5%,长宽比3.3,垩白粒率15%,垩白度2.8%,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9%。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69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2.50%(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20.44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7.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2.06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4.8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1.58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8.5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5~4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5~6公斤。2、移栽:4.5~5.0叶时移栽,栽插密度以13.3~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4~5粒谷苗。3、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在水浆管理上,每亩总苗数达到22~24万时开始晒田,足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产量一般。适宜在江西中北部、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5

品种名称:株两优120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株1S×华12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4天。株型适中,叶片较短,后期转色较好,株高85.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3万穗,穗长18.8厘米,每穗总粒数105.5粒,结实率75.0%,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8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9%,长宽比3.3,垩白粒率53%,垩白度10.9%,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36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63.8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2.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08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3.5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7.2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0.5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2、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4.1叶抛栽,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粒谷苗,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中等肥力土壤每亩需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6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在水浆管理上,分蘖期干湿相间,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恶苗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6

品种名称:陆两优28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陆18S×华2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南省、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9天,比对照金优402早熟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株高94.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6万穗,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08.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9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3%,长宽比3.2,垩白粒率75%,垩白度21.4%,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38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82%(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6.0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8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24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8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48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2.9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2、移栽: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需施纯氮11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5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促蘖,分蘖期干湿相间,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恶苗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7

品种名称:特优航1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航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6天。株型适中,分蘖较弱,株高112.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66.1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8.4克。抗性:穗瘟病平均8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长宽比2.4,垩白粒率83%,垩白度16.2%,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2.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1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公斤。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7~8公斤。氮肥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重视养老根,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穗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8

品种名称:宜香9号(区试代号:宜香优9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9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9天。株型适中,株高124.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93.3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6.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8%,长宽比2.6,垩白粒率19%,垩白度4.3%,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0%(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89.2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1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40天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插1.2~1.5万穴、基本苗在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5。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穗瘟病、稻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较优,产量中等,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9

品种名称:协优336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扬恢336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6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株高111.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68.5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4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1%,长宽比2.7,垩白粒率65%,垩白度10.2%,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5%。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6%(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12.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每亩适宜栽插1.5~1.8万穴,每穴4~5个基本茎蘖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量12.5~14公斤,采用前重、中稳、后补的策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0

品种名称:Ⅱ优36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成都市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蜀恢36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8天。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后期转色好,株高109.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70.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0%,长宽比2.3,垩白粒率23%,垩白度4.5%,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3%(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5.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2%。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天左右移栽,合理稀植,每亩栽插0.8~1.2万穴、基本苗9~10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量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1:0.5:0.5。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底肥占60%,分蘖肥30%,穗肥10%。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秧,薄水分蘖,够苗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1

品种名称:Q优5号(区试代号:庆优5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2A×成恢047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1天。株型适中,剑叶较披,株高111.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78.4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9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4%,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垩白度2.7%,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53%(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66.6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7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1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2、移栽:秧苗4.5叶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作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追肥。追肥应在移栽后7~10天及时施用。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2

品种名称:中优85

选育单位:四川省种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省蒲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中9A×蒲恢8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1、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2天。株高117.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74.7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7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1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4%,长宽比3.1,垩白粒率26%,垩白度4.3%,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2、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3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4天。株高125.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穗长27.7厘米,每穗总粒数170.2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5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5%,长宽比3.4,垩白粒率17%,垩白度3.4%,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1、长江上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6%(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17.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7.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2%。2、长江中下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C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4%(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07.6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在35~45天移栽,每亩栽插基本苗8~10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1:0.5:0.7,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干湿交替,适时适度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及时防治“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三虫”(螟虫、稻苞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1、长江上游: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2、长江中下游: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3

品种名称:冈优36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成都市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冈46A×蜀恢363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9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后期转色好,株高109.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80.0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7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长宽比2.2,垩白粒率38%,垩白度7.6%,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19.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5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0.8~1.2万穴、基本苗9~10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氮量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1:0.5:0.5,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底肥占60%,蘖肥30%,穗肥10%。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秧,薄水分蘖,够苗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蓟马、螟虫、稻苞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4

品种名称:宜香10号(区试代号:宜香优10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10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叶色浓绿,长势繁茂,株高119.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79.6粒,结实率74.3%,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8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9,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2%(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3.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02%。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稀播、地膜覆盖保温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40天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插1.2~1.5万穴、基本苗在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底早追。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5

品种名称:冈优827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G2480A×蜀恢5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0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长势繁茂,后期转色好,株高117.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78.0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7.5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3%,长宽比2.6,垩白粒率30%,垩白度4.0%,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0%。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7.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50天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双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8~10公斤,总肥量中提高农家肥的比例。施肥方法:底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施10%。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6

品种名称:川香优6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科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7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型适中,叶色淡绿,长势繁茂,后期转色好。1、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9天。株高113.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7.2粒,结实率77.8%,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2.7,垩白粒率25%,垩白度4.0%,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2、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8天。株高120.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58.3粒,结实率73.8%,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2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5.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1、长江上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78.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0%(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72%。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3%。2、长江中下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9%(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82.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9.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2、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2~1.5万穴、基本苗10~12万苗。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1、长江上游:该品种米质较优,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熟期较迟。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2、长江中下游:该品种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熟期较迟。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7

品种名称:内香2550(区试代号:内香2A/内恢5550)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2A×内恢555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较宽,株高111.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0.6粒,结实率75.4%,千粒重31.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8%,长宽比2.9,垩白粒率13%,垩白度2.1%,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9%(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1.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中苗移栽,栽插方式宜宽窄行,每亩栽插1.3~1.5 万穴、基本苗达到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高产栽培过磷酸钙每亩用量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在水浆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后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8

品种名称:内香优18号(区试代号:内香2A/内恢99-14)

选育单位:四川德农正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内香2A×内恢99-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1、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3天。株高111.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7.3粒,结实率76.7%,千粒重31.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6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7%,长宽比2.9,垩白粒率18%,垩白度3.2%,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2、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5天。株高117.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5.3粒,结实率72.0%,千粒重30.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1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7.1%,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1、长江上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4%(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7.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2、长江中下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C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87.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中苗移栽,栽插方式宜宽窄行,每亩栽插1.3~1.5 万穴、基本苗达到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高产栽培过磷酸钙每亩用量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在水浆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后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1、长江上游: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2、长江中下游: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9

品种名称:内香优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1A×内恢99-14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9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型适中,株高110.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49.6粒,结实率79.2%,千粒重30.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2.9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5%,垩白度3.8%,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3.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53%(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79.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0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3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中苗移栽,栽插方式宜宽窄行,每亩栽插1.3~1.5万穴、基本苗达到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高产栽培过磷酸钙每亩用量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在水浆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后期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0

品种名称:D奇宝优527

选育单位: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

品种来源:D奇宝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3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9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较长略披,长势繁茂,株高113.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43.2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1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2.7,垩白粒率71%,垩白度15.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1%(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17.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40天移栽,每亩栽插不少于1.6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分蘖肥,巧施增穗保粒肥。每亩施纯N量10~12公斤,增施农家肥和钾肥,N、P、K比例为1:0.6:0.8。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护苗,干湿促蘖,够苗拷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潜叶螟,二化螟、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1

品种名称:协优9019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9019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3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较披,株高117.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77.7%,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7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6%,长宽比3.1,垩白粒率67%,垩白度11.0%,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4.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移栽,栽插密度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4×26.7厘米,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5公斤,其中70%作基肥,15%在返青时施作追肥,其余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间湿润促分蘖;每亩茎蘖苗数达18万时烤田,以轻烤为主,分次烤田;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2

品种名称:Ⅱ优416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R41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强,长势繁茂,后期转色好,株高123.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57.3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3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5%,长宽比2.5,垩白粒率40%,垩白度7.3%,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9%(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86.8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2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以23.3厘米×23.3厘米或20.0厘米×26.7厘米为宜,每亩插足1.2万穴、基本苗6~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3

品种名称:Ⅱ优航1号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航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分蘖较强,长势繁茂,剑叶长而宽,株高127.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65.4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6级,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2.5,垩白粒率52%,垩白度12.4%,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06.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4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适当稀播,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公斤。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适宜栽插密度23厘米×2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氧化钾10公斤,基肥占50~60%,追肥占30~40%,穗肥占10%。栽插后5天左右结合一次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施穗肥在幼穗分化2~3期时进行。水浆管理上,做到薄水浅插,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4

品种名称:扬两优6号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4S×扬稻6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苏省、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稃尖带芒,后期转色好,株高120.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7.5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8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8.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旱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2、移栽:一般秧龄35天左右移栽,适宜栽插密度1.8~2万穴,每穴4~5个基本茎蘖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2.5~14公斤,采用前重、中稳、后补平衡的策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5

品种名称:红莲优6号(区试代号:红莲2号)

选育单位:武汉大学

品种来源:粤泰A×扬稻6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5.5天。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株高121.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71.1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1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易感稻曲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4%,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6.4%,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17.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9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以10公斤为宜,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2、移栽:秧龄30~35天、叶龄6~7叶移栽,每亩插1.5~1.7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12万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2.5 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氧化钾10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穗粒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分蘖期浅水灌溉,够苗晒田,灌浆期采用浅水灌溉和自然落干交替进行,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较高,米质较优,熟期较迟,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易感稻曲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6

品种名称:准两优527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准S×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株型适中,长势繁茂,抗倒性一般。1、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1天。株高123.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6.1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粒,结实率84.6%,千粒重31.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0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7%,长宽比3.4,垩白粒率27%,垩白度4.4%,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2、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8天,比对照Ⅱ优58早熟2.5天。株高116.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31.3粒,结实率88.3%,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7%,长宽比3.2,垩白粒率29%,垩白度3.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1、长江中下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01.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5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0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2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9%。2、武陵山区:2003年参加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2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5.35%(极显著);2004年续试, 平均亩产596.4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8.6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40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7.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2.6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12.1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2、移栽:每亩插1.1~1.3万穴、基本苗6~7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1、长江中下游: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2、武陵山区: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稻瘟病。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稻区海拔800米以下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7

品种名称:绿优1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

品种来源:绿三A×绿稻24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略长,叶色淡绿,抗倒性较差,株高123.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4.2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2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6%,垩白度3.3%,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84.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旱育秧每平方米播种量150克。2、移栽:一般湿润育秧秧龄30~35天秧龄、旱育稀植30~35天秧龄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亩插1.8万穴左右。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粒肥,注意合理搭配施用钾肥,以增加抗倒能力。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早控,一般每亩达18万苗时开始烤田,后期干湿交替,断水不能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8

品种名称:冈优825(区试代号:F3001)

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冈46A×嘉恢82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株高123.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58.7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1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2%,长宽比2.1,垩白粒率74%,垩白度20.1%,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5.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6%(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02.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3.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期40天左右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5~2万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孕穗始期适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保持湿润。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恶苗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9

品种名称:Ⅱ优42

选育单位: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镇恢4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株高124.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9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2.6,垩白粒率39%,垩白度10.5%,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4.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0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一般秧田每亩播种量水育秧10~15公斤、旱育秧30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2、移栽:中上肥力土壤每亩栽插1.6~1.8万穴,肥力较差土壤每亩栽插2万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瘦田应适当增加。肥料运筹掌握前促、中控、后稳的原则,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蘖肥,适施穗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及时搁田,后期干干湿湿交替,注意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较迟,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0

品种名称:富优1号(曾用名:Ⅱ优21)

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Ⅱ-32A×R21

已往审定情况:2002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型适中,叶色浓绿,长势繁茂,分蘖较强。1、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6天。株高122.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50.4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2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3,垩白粒率51%,垩白度11.6%,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2、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4天,比对照Ⅱ优58迟熟2.1天。株高116.3厘米,每亩有效穗17.4万穗,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46.4粒,结实率89.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级,最高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7%,长宽比2.4,垩白粒率69%,垩白度11.0%,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0%。

产量表现:1、长江中下游:2003年参加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4%(极显著);2004续试,平均亩产611.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7%。2、武陵山区:2003年参加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7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46%(极显著);2004年续试, 平均亩产582.7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6.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7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4.8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5.29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35~40天移栽,一般每亩栽1.5~2万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量可比当地一般杂交中籼增加10-20%。施足底肥,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保持湿润。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1、长江中下游:该品种产量高,熟期较迟,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2、武陵山区:该品种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熟期较迟,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1

品种名称:金谷202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金谷A×蜀恢202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1天,比对照Ⅱ优58早熟3.2天。株叶形好,生长势强,株高113.3厘米,每亩有效穗18.4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36.2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级,最高6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2%,长宽比3.2,垩白粒率40%,垩白度5.0%,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2.19%(显著);2004年续试, 平均亩产577.22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5.1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95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6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69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4.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50天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8~10公斤,总肥量中提高农家肥的比例。施肥分配:底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稻区海拔800米以下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2

品种名称:福优310

选育单位:成都西部农业工程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福伊A×R31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1天,比对照Ⅱ优58迟熟0.8天。株叶形好,生长势强,株高115.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44.9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8.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级,最高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2.9,垩白粒率48%,垩白度9.4%,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02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2.07%(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49.23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0.0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63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1.0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30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2.5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2~2.2万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寸水活棵,浅水分蘖,足苗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恶苗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3

品种名称:K优451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K17A×华45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8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株高105.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27.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4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3.2,垩白粒率24%,垩白度3.7%,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7.5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6%(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95.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3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1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3.2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6.3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2、移栽:秧龄28天内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8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每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5公斤,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在水浆管理上,移栽后深水活苗,分蘖期干湿相间,孕穗期以湿为主,灌浆期以润为主,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4

品种名称:玉香88(曾用名:玉香优88)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玉香A×R88

省级审定情况:2005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7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1.9天。株型适中,株高111.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10.3粒,结实率81.5%,千粒重31.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3.3,垩白粒率18%,垩白度3.7%,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9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33%(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97.7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86%(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37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2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6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8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密度为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3、肥水管理: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幼穗分化期酌施氮肥、钾肥。在水浆管理上,浅水促早发,够苗轻搁田,后期干湿交替,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感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5

品种名称:丰两优一号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占63S×931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河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5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0.7天。株型较散,株高110.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0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5%,长宽比3.1,垩白粒率25%,垩白度2.8%,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7.8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86%(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98.7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0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27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4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2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湿润育秧,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28天移栽。中上肥力土壤插足1.8万穴,中等及肥力偏下田块每亩插足2万穴,每穴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氮肥施用量14~16公斤纯氮,氮肥施用原则是:前重、中控、后补,磷、钾肥多作基肥施用。水浆管理上,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6

品种名称:常优3号(区试代号:常优00-8)

选育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运粳7号A×R19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1天,比对照秀水63早熟0.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株高108.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穗长18.6厘米,每穗总粒数152.0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1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5%,长宽比1.7,垩白粒率28%,垩白度3.5%,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2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75.2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8.9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4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9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1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0.3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播前药剂浸种,催芽露白播种。2、移栽:秧龄30天移栽,每亩栽插1.5万穴,每穴单本插带2~3个分蘖壮秧。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公斤,配施一定比例磷、钾肥,氮、磷、钾比例以1:0.4:0.6为宜,7月中旬须结束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适时轻搁田、多次搁田,后期不宜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灰飞虱、纵卷叶螟、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7

品种名称:中作984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盐2号/中远3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3.2天,与对照中作93相当。株高104厘米,穗长19.8厘米,每穗总粒数115.1粒,结实率88.7%,千粒重25.3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3%,垩白粒率21.5%,垩白度3.1%,胶稠度9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3%(不显著);2003续试,平均亩产567.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4.1%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5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5.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3.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严格做好种子浸种消毒,防治恶苗病。2、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中作9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3、移栽:栽插密度一般为行距26.6~30厘米,株距10~13.3厘米,每亩1.3~1.5万穴,每穴3~4粒谷苗。4、肥水管理:采取前促、中控、后保的施肥原则,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分期施用:40%作底肥,35%作返青和分蘖肥,25%作穗、粒肥。浅水灌溉为主,够苗及时晒田,出穗后干干湿湿,后期断水不宜过早。5、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丰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冀东、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8

品种名称:中粳优1号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6A×津恢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5.2天,与对照中作93相当。株高103.9厘米,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72.4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6.4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6%,垩白粒率17.5%,垩白度3.1%,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4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1.7%(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60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8.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7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0.2%。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2.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5.5%。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药剂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育秧:秧田施足基肥,控制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一半。3、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株行距30×13.2厘米,每穴2粒谷苗。4、肥水管理:施肥宜早宜重,早促早发,搭好丰产架,确保有效穗18万穗以上。5、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冀东、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39

品种名称:新稻10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豫粳6号/新稻89402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7.8天,比对照中作93晚熟2.4天。株高102.5厘米,穗长16.6厘米,每穗总粒数135.7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3.6克。抗性:苗瘟7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4%,垩白粒率38%,垩白度3.8%,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7%。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9%(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41.4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3%。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6.1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量30公斤左右。2、移栽:以行距27厘米、株距13厘米、每穴3~4粒谷苗、亩基本苗6~7万苗为宜。3、肥水管理:每亩施二铵15公斤左右作底肥;每亩追肥纯氮17公斤左右,移栽后15天内施入总氮量的80%左右;中后期注意施好攻穗肥和保花增粒肥。前期浅水促苗,中期见湿见干,够苗适当晾田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勤灌跑马水。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冀东、中北部)一季春稻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0

品种名称:津原85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中作321/辽盐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7.2天,与对照金珠1号相当。株高89.7厘米,穗长19.8厘米,每穗总粒数97.2粒,结实率93.6%,千粒重26.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8%,垩白粒率13.5%,垩白度1.6%,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2.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8.5%(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50.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7.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7.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4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70公斤,秧龄40~50天。2、移栽:行距26.5厘米,株距13.5厘米,每穴3~5粒谷苗。3、肥水管理:底肥氮肥占总肥量的50%,结合磷、钾肥混入土内;分蘖肥占30%,分两次施入,孕穗肥占总量的20%。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干尖线虫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米质较优。适宜在辽宁南部稻区、新疆南疆、北京、天津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1

品种名称:辽优853(区试代号:农优853)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 农林150A×R85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3天,与对照金株1号相当。株高104.6厘米,穗长18.1厘米,每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84.7%,千粒重25.8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5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垩白米率43%,垩白度6.5%,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7.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6.2%(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67.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8.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7.7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7.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3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播前进行种子消毒,预防水稻干尖线虫和水稻恶苗病,秧田每亩播种量100公斤以内,秧龄40天左右。2、移栽:行距30厘米,株距13~17厘米,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全生育期每亩施标氮(硫铵)50~60 公斤、磷酸二铵10 公斤、钾肥8~10公斤、锌肥1~2 公斤或复合微肥2.5公斤,施足底肥,重施蘖肥,中后期适当补肥。浅水灌溉为主,在分蘖期适当晾田促根,后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象甲、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疆、北京、天津及河北芦台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2

品种名称:辽星9号(区试代号:辽粳9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 辽294/辽45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2天,与对照金珠1号相当。株高104.8厘米,穗长17.3厘米,每穗总粒数115.2粒,结实率92.8%,千粒重24.9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粒率12.5%,垩白度1.4%,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3.3%(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0.1公斤,较对照金珠1号减产2.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0.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8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3.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采用秧盘育秧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秧龄35~40天。2、移栽:栽插密度以30厘米×13.3~16.6厘米、每穴4~5粒谷苗或5~6粒谷苗为宜。3、肥水管理:每亩施标氮(硫铵)65~70公斤,采取前重后轻的施肥方法。水层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够苗及时晒田,出穗后干干湿湿,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疆、北京、天津及河北芦台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3

品种名称:沈稻5号(区试代号:沈农9418)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 沈农91/S22//丰锦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5.3天,与对照金珠1号相当。株高91.9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98.8粒,结实率92.8%,千粒重26.3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5%,垩白粒率19%,垩白度2.2%,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6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0.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53.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9.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4.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4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采用旱育秧,普通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2、移栽:行株距30厘米×13.3~16.7厘米,每穴3粒谷苗。3、施肥: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2~3公斤,氧化钾3~4公斤,配合施用农家肥。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和本田杂草以除草剂防除为主,并辅以人工除草;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一般,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稻区、新疆南疆、北京、天津及河北芦台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4

品种名称:晋稻8号(区试代号:970006)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 晋稻3号/79-227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5.9天,比对照秋光晚熟3.5天。株高98.4厘米,穗长18.3厘米,每穗总粒数79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7.5克。抗性:苗瘟2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垩白粒率24%,垩白度2.5%,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秋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1.3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2.1%(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713.4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7.4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3.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3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秋光同期播种,播前种子严格消毒,稀播早育壮秧。2、移栽:适当早移栽,少本稀植。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加强中后期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分蘖中后期早晒田,生长后期干干湿湿,间断灌溉,成熟时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南疆及山西太原小店、晋源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5

品种名称:沈农9741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 沈农1578/沈农103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8.2天,比对照秋光晚熟5.2天。株高90.3厘米,穗长15.2厘米,每穗总粒数102.4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3.8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4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米率11%,垩白度1.0%,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秋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5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4.5%(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21.6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6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6.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8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旱育苗播种量每平方米0.2公斤以内,盘育苗50~70克/盘。2、移栽:密度30厘米×13~17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标氮(硫铵)50~60公斤,分三段五次施入;每亩磷酸二铵7.5~10公斤、钾肥7.5~10公斤作基肥一次施入,亦可做基肥和穗肥分两次施入。浅水栽插和分蘖,注意中期落干晒田,后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一般,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南疆及山西太原小店、晋源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6

品种名称:辽星8号(区试代号:LDC95423)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 珍珠2号/v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天,比对照秋光晚熟2.1天。株高85.5厘米,穗长16厘米,每穗总粒数110.5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1.2克。抗性:苗瘟0级,叶瘟1级,穗颈瘟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9%,垩白粒率3.5%,垩白度0.4%,胶稠度84厘米,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稻区秋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2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5.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78.5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5.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1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5.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5.8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播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以防恶苗病发生,秧田播种量每平方米150~200克,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行株距30厘米×13厘米或30厘米×17厘米,每穴2~3或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标氮(硫铵)50~55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钾肥15公斤、锌肥1~1.5公斤。采用浅、湿、干相结合的灌溉原则,后期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中抗稻瘟病,产量一般。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南疆及山西太原小店、晋源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7

品种名称:吉粳104(区试代号:吉生268)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松前/菰杂交后代幼穗培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2.7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2.6天。株高93.1厘米,穗长16.4厘米,每穗总粒数89.8粒,结实率89.5%,千粒重25.5克。抗性:苗瘟7级,叶瘟5级,穗颈瘟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粒率13%,垩白度1.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4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6%(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9.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1.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0.4%。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吉玉粳同期播种,稀播育壮秧,播种量催芽种子每平方米300克。2、移栽:插秧密度为30厘米×20厘米左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土壤条件下每亩施总纯氮10公斤、总纯钾8.5公斤、总纯磷6~8公斤,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2/3作底肥、1/3作穗肥施入,氮肥按底肥:蘖肥:穗肥=2:5:3的比例施用。在施药灭草时期保持水层,其余时期浅水灌溉,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感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8

品种名称:吉粳105(区试代号:吉2000F45)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超产2号/吉89-4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2.7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3.6天。株高96.5厘米,穗长16.8厘米,每穗总粒数118.3粒,结实率89.6%,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5级,穗颈瘟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7%,垩白米率23%,垩白度3.7%,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0.6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5%(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641.3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2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4.5%。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吉玉粳同期播种,稀播育壮秧,播种量催芽种子每平方米300克左右。2、移栽:插秧密度为30厘米×20厘米左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土壤条件下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8.5公斤;氮肥按底肥:蘖肥:穗肥=2:5:3的比例施用,磷肥全部作底肥施入,钾肥的2/3作底肥、1/3作穗肥施入。在施药灭草时期保持水层,其余时期浅水灌溉,在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49

品种名称:九稻53(区试代号:九01B10)

选育单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九稻14号/黑香粘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2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2.9天。株高99.2厘米,穗长17.5厘米,每穗总粒数98.2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3.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5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垩白米率11%,垩白度1.3%,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575.9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8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2.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3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盘育苗每盘播种60克左右,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200克左右。2、移栽:插秧密度一般以30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提倡农肥与化肥相结合,注重氮、磷、钾配施,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公斤、氧化钾各5公斤,磷肥作为底肥一次施用,氮、钾肥分期施入,前重后轻。水管理以浅为主,抽穗后间歇灌溉。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0

品种名称:吉粳501(区试代号:2000F59)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超产2号/吉玉粳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2.1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4天。株高93.9厘米,穗长17.3厘米,每穗总粒数107.1粒,结实率88.7%,千粒重24.3克。抗性:苗瘟0级,叶瘟0级,穗颈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垩白粒率19.5%,垩白度4.2%,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8.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7%(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8.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1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4.5%。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吉玉粳同期播种,稀播育壮秧,播种量催芽种子每平方米300克。2、移栽:插秧密度为30厘米×20厘米左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一般土壤条件下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8.7公斤;氮肥按底肥:蘖肥:穗肥=2:5:3的比例施用,磷肥全部作底肥施入,钾肥的2/3作底肥、1/3作穗肥施入。在施药灭草时期保持水层,其余时期浅水灌溉,在蜡熟期及时排除田间存水。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抗稻瘟病,产量中等。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1

品种名称:吉粳88(区试代号:吉01-124)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奥羽346/长白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3.5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5.5天。株高95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34.2粒,结实率88%,千粒重21.2克。抗性:苗瘟0级,叶瘟0级,穗颈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3%,垩白粒率4%,垩白度0.2%,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5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9.2%(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88.3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4.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1%。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350克。2、移栽:行株距30厘米×16.5厘米,每穴3~4粒谷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每亩施纯氮10~12.5公斤(分4~5次均施),五氧化二磷4~5公斤(作底肥),氧化钾6~7.5公斤(作底肥和拔节期追肥)。灌溉应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4、病虫防治: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抽穗前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米质优,抗稻瘟病,熟期偏晚,产量一般。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2

品种名称:通育403

选育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松前/菰//C08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45.7天,与对照长白9号相当。株高95.6厘米,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16.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2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垩白粒率17%,垩白度1.9%,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长白9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7公斤,比对照长白9号增产3.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36.9公斤,比对照长白9号增产6.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长白9号增产5.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2公斤,比对照长白9号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长白9号同期播种,采用稀播育带蘖壮秧,播种量每平方米125克,秧龄40~45天。2、移栽:行株距20厘米×33~40厘米,每穴2~3粒谷苗为宜。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分4~5次均施)、五氧化二磷3.5公斤左右、氧化钾7.5公斤左右(分2~3次均施)。本田浅水栽插和返青,拔节前适时晾田,中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6月上中旬注意防治负泥虫和潜叶蝇,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早熟稻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3

品种名称:绿旱1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

品种来源:水稻6527通过人工诱变产生变异后代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7.2天,比对照中旱3号早熟2.5天。株型紧凑,株高91.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1万穗,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05.0粒,结实率75.3%,千粒重25.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级,最高5级;穗期抗旱指数0.86,抗旱性评价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2.9,垩白粒率37%,垩白度6.2%,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5%。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1.19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15.67%(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340.47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30.2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5.83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22.9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2.25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45.29%。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适时播种,一般应在5月下旬至6月初及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4.5~5.0公斤,条播,行距26.7厘米。播种后1~2天如无阴雨天气,应及时浇灌水1次,确保出苗整齐一致。2、肥水管理:采用农家肥与化肥并用的原则,每亩施氮、磷、钾含量各15%的三元复合肥40公斤做基肥,三叶一心期每亩追施尿素7~8公斤。抽穗扬花期根据田间墒情及时灌水,以确保正常抽穗扬花。3、病虫草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弱,米质一般。适宜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部分稻瘟病轻、旱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4

品种名称:赣农旱稻1号(区试代号:98-1)

选育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从巴西旱稻“IAPAR9”变异株中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96.5天,比对照中旱3号早熟13.3天。分蘖较弱,株高85.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0万穗,穗长19.8厘米,每穗总粒数104.2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1级,最高7级;穗期抗旱指数0.90,抗旱性评价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2%,长宽比3.3,垩白粒率42%,垩白度8.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3%。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4.57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5.09%(显著); 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99.19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14.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1.88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9.78%。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5.75公斤,比对照中旱3号增产42.1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适时播种,作中稻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播种。播种方式一般采用条播或穴播,每亩用种量6~7公斤,若雨前或雨后播种,可浸种露白。播种后覆盖细土,覆土厚度3~4厘米,遇旱播种覆土可加深。播种覆土后浇灌透水。2、肥水管理:施肥量因土而异,施足基肥,分期追肥。基肥占总施用量的70%,以堆肥厩肥等有机肥为主。追肥宜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一般在分蘖始期和孕穗期施用。水浆管理上,若播种后遇旱未出苗,应漫灌或浇水催苗。孕穗和抽穗期遇强烈干旱应灌水或叶片喷水。3、病虫草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及杂草、鸟、鼠等危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中等,感稻瘟病,抗旱性中等,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部分稻瘟病轻、旱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5

品种名称:郑旱6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早粳/郑稻92-4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黄淮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15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1天。株高87.1厘米,穗长17.2厘米,每穗粒数82.2粒,结实率83.1%,千粒重24.8克。抗性:抗旱性5级,叶瘟5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垩白粒率19%,垩白度1.7%,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1.0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5.2%(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321.9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2.7%(极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6.3公斤,比对照旱稻277增产8.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适期早播,一般要求6月上旬麦收后抢时足墒播种或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每亩播种量7~8公斤,行距20~30厘米,播深2厘米。2、除草:出苗前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3、肥水管理:氮、磷、钾及硅、锌微肥作基肥;五叶期结合灌水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追尿素10公斤;两周后每亩追尿素10公斤;抽穗前酌情每亩追施3~5公斤尿素。4、灌水:黄淮地区一般年份需灌4~6次水,即播种、分蘖,拔节、孕穗、扬花、灌浆各一次。5、病虫害防治:分蘖期和抽穗期注意防治螟虫和稻飞虱,在破口、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6

品种名称:旱稻271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寒2/Khaomon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北方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48天,比对照秦爱迟熟6天。株高88.9厘米,穗长16.3 厘米,每穗粒数83.6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3.4克。抗性:苗期抗旱性3级,叶瘟3级,穗颈瘟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垩白粒率37%,垩白度6.3%,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5%。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一季稻区早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50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33.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16.60公斤,比对照1秦爱减产3.96%(不显著),比对照2旱9710减产14%(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2.55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2.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4.15公斤,比对照旱9710增产2.86%。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播前种衣剂拌种。旱直播,每亩播种量7-9公斤,行距28~32厘米,播深2~3厘米。2、除草:播后苗前用除草剂除草,生长期间及时人工拔除。3、肥水管理:每亩施底肥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或磷酸二胺10~15公斤加尿素4-5公斤,另施硫酸锌1~1.5公斤;追肥2次,分蘖至拔节期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或硫胺20~25公斤),孕穗期4~5公斤(或硫胺10~15公斤)。正常年份灌水3~5次,包括底墒水或蒙头水,在分蘖、拔节、尤其在孕穗至灌浆期遇旱应及时灌溉。4、病虫防治:前期注意防治稻象鼻虫,中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稻蝗、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强,中抗稻瘟病,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熟期偏迟,米质一般。适宜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南部、辽宁中北部、内蒙古东部春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7

品种名称:辽旱403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S299/S202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辽宁、河北等地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天,比对照旱72迟熟2天。株高84.5厘米,穗长15.0厘米,每穗粒数88.6粒,结实率88.7%,千粒重24.0克。抗性:苗期抗旱性3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2%,垩白粒率12%,垩白度1.2%,直链淀粉含量15.6%,胶稠度80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一季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9.53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9.81%;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50.4公斤,比对照1旱72增产36.3%(极显著),比对照2旱稻297增产0.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5.0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21.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22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4.55%。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播前进行种子晾晒、消毒处理。条播行距23~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播种量每亩7.5公斤。2、肥水管理:结合整地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7.5~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补施少量的微肥如硫酸锌等。拨节期、孕穗至抽穗期适当追肥。遇干旱应及时灌水。3、病虫草害防治:在播种后出苗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出苗后根据杂草种类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并辅以人工拔草;注意防治粘虫、地下害虫以及稻瘟病等。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辽宁省中南部、河北中北部稻区作一季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8

品种名称:京优13

选育单位: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中作59A×陆恢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杂交旱稻品种。在北方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天,比对照旱稻297迟熟2天。株高99.7厘米,穗长20.5厘米,每穗粒数104.6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7.3克。抗性:苗期抗旱性5级,叶瘟5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1%,垩白粒率19%,垩白度2.2%,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一季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9.8公斤,比对照1旱72增产47.8%(极显著),比对照2旱稻297增产9.1%(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27.88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28.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84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18.3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5.12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7.90%。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适时播种,京津唐地区5月10日前后播种,辽宁中南部地区5月1日前后播种,每亩播种量一般4~5公斤。要求精细平地,适当浅播(3~4厘米),行距25~30厘米。2、田间管理:适时灌溉,一般在分蘖期和减数分裂期前及扬花灌浆期应灌水。其它措施与一般旱作稻相仿。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天津、北京、河北平原北部、辽宁丹东、大连等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59

品种名称:丹旱稻4号(区试代号:旱G-107)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从丹粳5号辐射诱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粳型常规旱稻品种,在辽宁、河北等地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5天,比对照旱稻297早熟4天。株高88.2厘米,穗长16.8厘米,每穗粒数117.7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6.3克。抗性:苗期抗旱性5级,叶瘟5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垩白粒率42%,垩白度5.7%,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北方一季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1.7公斤,比对照1旱72增产40.7%(极显著),比对照2旱稻297增产3.9%(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391.6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17.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65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10.3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4.65公斤,比对照旱稻297增产10.39%。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适时播种。每亩播种量7.5公斤左右,条播,行距30厘米。2、肥水管理:基肥每亩施三元复合肥20公斤左右、尿素5~10公斤、多元微肥2公斤;追肥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分两次追肥。少雨干旱地区一般灌水3~4次,每次灌透。3、病虫草害防治:采用化学除草,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封闭”或苗后“茎叶处理”,辅以人工拔草;注意防治粘虫、二化螟及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熟期较早,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河北省中北部作一季春播旱作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