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60
品种名称:丹旱稻2号(原名:K150)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从单粳5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在北方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53.7天,比对照旱72长10天。株高78.51厘米,穗长13.72厘米,亩最高苗数34.66万株,成穗率71.94%,穗粒数99.59,结实率84.96%,千粒重21.9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4级,叶瘟1.9级,穗颈瘟2.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4%,垩白率62%,垩白度7.9%,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14.3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一季中晚熟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9.5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3.83%;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62.4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6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26.0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7.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3公斤,比对照品种旱72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开沟后亩施复合肥20公斤,尿素15公斤,多元微肥2公斤。2、播种: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种量每亩7.5公斤。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省中南部以及京、天津、唐地区旱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