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广东 » 正文

2009年广东审定水稻品种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0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736
 

1. 七花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6

    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三七早/粳籼材料922//银花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7~110天,比优优122迟熟3~5天。株型中集,叶色浓,叶姿挺直,抽穗整齐,有效穗较少,穗大粒多,熟色好,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6.0~101.0厘米,穗长20.6~21.3厘米,亩有效穗18.0~20.0万,每穗总粒数163.0~175.3粒,结实率81.9%~82.4%,千粒重17.9~18.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3.3%,垩白粒率30%,垩白度5%,直链淀粉17.2%,胶稠度55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2.59%、82.35%、90.67%,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2.33级;感白叶枯病(7级);田间自然条件下,龙川试点2007年表现感穗颈瘟,2008年表现感叶瘟、重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1.99公斤和423.1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2.16%和4.27%,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3.17公斤,比优优122增产4.92%。日产量3.95~3.9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七花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常发区不宜种植。

2. 泰源占7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7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胜泰1号/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1天,比粳籼89早熟3天。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熟色中,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8.6~100.7厘米,穗长22.1~23.1厘米,亩有效穗20.2~21.9万,每穗总粒数127.1~132.8粒,结实率76.8%~81.7%,千粒重21.6~22.4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4%,垩白粒率16%,垩白度3%,直链淀粉19%,胶稠度63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7.6%、96.3%、81.5%,病圃鉴定穗瘟4.3级,叶瘟3.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龙川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罗定试点中感白叶枯病,2008年罗定试点重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0.37公斤和422.69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0.34%和5.7%,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4.13公斤,比粳籼89增产6.99%。日产量3.8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早造种子作翻秋种植,选用完全成熟饱满而且完全晒干后的种子播种,以避免休眠性影响发芽率;⑵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泰源占7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3. 粳丝粘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8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秀占/粳稻253//野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8天,比优优122迟熟4天。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结实率较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94.2~99.5厘米,穗长20.2~21.0厘米,亩有效穗21.3~22.9万,每穗总粒数119.7~122.0粒,结实率80.0%~87.1%,千粒重20.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7%,垩白粒率3%,垩白度0.3%,直链淀粉17.6%,胶稠度75毫米,食味品质分90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66.67%、64.71%、66.67%,病圃鉴定穗瘟7级,叶瘟6.33级;抗白叶枯病(1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阳江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2008年龙川试点感穗颈瘟和叶瘟,罗定和雷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雷州试点重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37.2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3.41%,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393.60公斤,比优优122减产3.00%,减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3.27公斤,比优优122增产4.94%。日产量3.72~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粳丝粘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4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1级、省标优质1级,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4. 双银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2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固优占/银晶软占//银晶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4~107天,与优优122相当。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结实率高,着粒较疏,熟色好,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弱。科高102.8~104.5厘米,穗长22.3~22.4厘米,亩有效穗19.9~20.6万,每穗总粒数130.6~134.8粒,结实率86.3%~88.1%,千粒重19.8~19.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2%,垩白粒率28%,垩白度4%,直链淀粉17.6%,胶稠度80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57.41%、76.47%、62.67%,病圃鉴定穗瘟7级,叶瘟3.67级;抗白叶枯病(1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龙川试点表现中感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9.36公斤和427.8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1.54%和5.45%,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8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4%。日产量4.02~4.1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双银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5. 美雅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丝占///OR-11/富清占//丰丝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优优122迟熟3~6天。株型中集,茎杆粗壮,叶色淡,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着粒密,熟色好,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2.5~106.8厘米,穗长20.4厘米,亩有效穗20.0~21.0万,每穗总粒数137.4~142.0粒,结实率71.6%~76.2%,千粒重20.7~20.9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9%,垩白粒率24%,垩白度6.2%,直链淀粉16.9%,胶稠度55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0.74%、82.35%、89.33%,病圃鉴定穗瘟2.33级,叶瘟3.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22.34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0.12%,减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12.11公斤,比优优122增产1.56%,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23公斤,比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2.14%。日产量3.8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倒伏。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雅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3~6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

6. 五山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丝苗/五山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籼89早熟3天。株型中集,叶色浓,叶姿挺直,抽穗整齐,成穗率高,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强。科高99.1~101.5厘米,穗长21.7~22.5厘米,亩有效穗20.9~21.3万,每穗总粒数143.6~149.5粒,结实率77.0%~80.9%,千粒重20.2~20.6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2.2%,垩白粒率20%,垩白度2.8%,直链淀粉19.9%,胶稠度73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穗瘟1~1.6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8年雷州试点表现重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59.6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8.70%,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6.56公斤,增产14.17%,增产极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24公斤,比粳籼89增产14.92%。日产量4.03~4.1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早造用复合肥轻施中期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五山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7. 粤综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秀占/丰丝占11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07天,比粳籼89早熟3~5天。株型集,叶色浓,长势繁茂,抽穗整齐,粒型较大,熟色中,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2.2~102.7厘米,穗长22.4~22.5厘米,亩有效穗18.5~19.3万,每穗总粒数137.4~141.7粒,结实率79.0%~81.8%,千粒重22.3~22.8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8%,垩白粒率8%,垩白度1.3%,直链淀粉16.2%,胶稠度67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6.3%、100%、97.33%,病圃鉴定穗瘟3级,叶瘟1.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表现重感纹枯病,2008年罗定、高州试点中感白叶枯病,雷州试点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1.88公斤和425.1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5.35%和6.32%,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64公斤,比粳籼89增产8.99%。日产量3.98~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在地力高和台风雨较多的地方要增施钾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综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8. 华标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3

  选育单位: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品种来源:华粳籼74的双片段聚合系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4天,与粳籼89相当。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抽穗整齐,谷粒有芒,熟色好,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8.7~102.5厘米,穗长20.3~20.5厘米,亩有效穗18.5万,每穗总粒数130.7~138.7粒,结实率81.2%~82.0%,千粒重22.4~22.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5%,垩白粒率12%,垩白度3%,直链淀粉17.3%,胶稠度65毫米,食味品质分82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7.04%、76.47%、84%,病圃鉴定穗瘟7.67级,叶瘟3.33级;抗白叶枯病(1级);田间自然条件下,龙川试点2007年表现中感穗颈瘟,2008年表现中感穗颈瘟和叶瘟。

  产量表现:2007年晚造初试,平均亩产407.6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3.60%,减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02.15公斤,比粳籼89增产0.56%,增产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7.72公斤,比粳籼89增产4.99%。日产量3.56~3.5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标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粳籼89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9. 化感稻3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4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美A/PI312777//华恢354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10天,比粳籼89早熟4天。株型中集,叶姿挺直,长势繁茂,分蘖力中等,有效穗较少,抽穗整齐,穗大粒多,熟色中,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孕穗期、开花期均为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科高103.1~105.5厘米,穗长23.9~25.3厘米,亩有效穗16.9~17.0万,每穗总粒数179.7~184.6粒,结实率76.4%~81.5%,千粒重17.6~18.0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4%~71.5%,垩白粒率30%~34%,垩白度6.8%~14.6%,直链淀粉24.6%~27%,胶稠度40~47毫米,食味品质分70~7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8.89%、88.24%、88%,病圃鉴定穗瘟5级,叶瘟2.67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7年罗定试点重感白叶枯病,2008年龙川试点表现感穗颈瘟,雷州试点表现感白叶枯病,罗定、高州试点表现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5.33公斤和386.4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减产3.17%和3.37%,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5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03%。日产量3.78~3.5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注意施足前期肥,够苗后多露轻晒,控好高峰苗数,创造条件适施中期肥,以发挥其大穗优势;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化感稻3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4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国标、省标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具有抑制稗草的特性。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0. 天优99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99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6~109天,比粳籼89早熟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剑叶短直,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8.9~99.6厘米,穗长21.5~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60粒,结实率80.6%~80.9%,千粒重22.6~23.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6.4%~66.2%,垩白粒率16%~48%,垩白度4.3%~26.0%,直链淀粉20.7%~21.3%,胶稠度63~70毫米,长宽比3.0~3.2,食味品质分78~8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2%和97.1%,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7.6公斤和471.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6.07%和11.23%,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3.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47%。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播差期安排,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17±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99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3~5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1. 天优61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61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2天,比优优122迟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强。科高94.8~101.6厘米,穗长20.1~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52粒,结实率80.8%~86.6%,千粒重24.6~25.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9.0%~69.3%,垩白粒率26%~70%,垩白度5.0%~26%,直链淀粉20.7%~23.2%,胶稠度61~70毫米,长宽比3.1~3.3,食味品质分78~81。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5%和85.7%,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中感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0.9公斤和488.6公斤,分别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5.87%和减产0.98%,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5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9.09%。

  栽培技术要点:⑴该组合有效穗数稍少,要注意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基本苗以5~7万苗为宜;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母本比父本早播7天左右,父本可分两期,间隔以4~5天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天优61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2~3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2. 荣优3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荣丰A/广恢36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2天,比优优122迟熟2~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有效穗较多,剑叶较长,抗倒力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95.2~103.2厘米,穗长20.8~21.2厘米,每穗总粒数155~158粒,结实率75.7%~79.2%,千粒重24.7~25.2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7.5%~69.8%,垩白粒率13%~42%,垩白度4.2%~17.1%,直链淀粉20.0%~23.3%,胶稠度62~73毫米,长宽比2.9~3.2,食味品质分79~81。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46.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7.0%和74.3%,田间监测表现中抗叶瘟、高感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3.4公斤和504.4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分别增产8.13%和2.21%,2007年增产极显著,2008年增产不显著,两年产量名列同组第二、第三位。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7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5.53%。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省三亚春季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30±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荣优36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优优122迟熟2~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13. 金稻优3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优998迟熟3~4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剑叶较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10.8~112.4厘米,穗长22.8~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84粒,结实率80.9%~83.4%,千粒重21.8~22.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72.3%~72.5%,垩白粒率32%~62%,垩白度15.5%~15.7%,直链淀粉22.0%~23.8%,胶稠度57~73毫米,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3~77。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52.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37.8%和68.9%,田间监测表现中抗叶瘟、感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7.7公斤和485.8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分别增产5.17%和5.83%,增产均达显著水平,两年其产量均名列同组第一。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9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增产2.14%。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金稻优36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998迟熟3~4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历史病区不宜种植。

14. 振优3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3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振丰A/广恢36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7~119天,比博优122迟熟4~5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较宽,穗大粒多,着粒较密,抗倒力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2.1~103.5厘米,穗长21.2~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56粒,结实率81.7%~82.7%,千粒重22.5~23.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9.0%~71.2%,垩白粒率18%~19%,垩白度3.4%~7.2%,直链淀粉23.3%,胶稠度58毫米,长宽比2.6~2.8,食味品质分76~80。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3.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3.1%和77.8%,田间监测结果多数点稻瘟病发生轻,个别点发生中等;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田间白叶枯病发生轻。

  产量表现:2004、2005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7.0公斤和420.9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122分别增产5.74%和0.59%,增产均不显著;2006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25天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振优36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122迟熟4~5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晚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5. 宏优38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0

  选育单位:湛江神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宏A/R38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7~128天,与粤香占相同。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开花期为中强。科高109.5~114.5厘米,穗长21.8~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39粒,结实率78.9%~79.5%,千粒重23.2~23.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0.6%~62.2%,垩白粒率38%~43%,垩白度14.6%~25.3%,直链淀粉23.6%,胶稠度53~54毫米,长宽比2.9~3.0,食味品质分70~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1.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0%和42.1%,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中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9.9公斤和423.5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12.64%和4.63%,2007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2.27%。

  栽培技术要点:⑴双株植,适当密植,亩插足8~10万基本苗,抛秧的每亩要多抛10~12盘秧;⑵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海南冬春季制种,母本与第一期父本的叶差为6.5叶,时差为28天。在本省秋制,母本与第一期父本时差为23天,叶差为5.5叶;⑵宏A分蘖力弱,最好采用抛秧。插秧的要育好壮秧,小苗(4叶一心)即插秧,双株或多株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宏优381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粤香占相同。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16. 宜优67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1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申请审定单位:广东田联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宜香1A/福恢673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113天,比粳籼89早熟1~3天。植株高大,株型中集,叶较宽、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17.7~121.4厘米,穗长25.8~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37粒,结实率77.1%~77.6%,千粒重30.4~30.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2.4%~63.4%,垩白粒率33%~62%,垩白度14.7%~32.9%,直链淀粉15.0%~15.8%,胶稠度83~90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8~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9.2%和97.1%,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9.8公斤和456.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3.07%和7.63%,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增产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2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1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福建沙县中稻制种父本安排在5月上旬播种,Ⅰ期父本播后5~7天播Ⅱ期父本,母本与Ⅰ期父本时差35天,父母本行比以2:12~14为宜;⑵宜香1A对“九二?”较敏感,一般在抽穗40%左右时亩施“九二?”10克即可。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宜优673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1~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7. 深优978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2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7A/R808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0天,与优优122相近。株型中集,剑叶较长,分蘖力和抗倒力均为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99.7~110.3厘米,穗长22.8~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52粒,结实率82.1%~83.0%,千粒重25.1~25.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7.9%~73.2%,垩白粒率48%~54%,垩白度13.2%~17.2%,直链淀粉13.6%~15.5%,胶稠度76毫米,长宽比2.9,食味品质分80~81。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9.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8.6%和100%,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感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8.1公斤和499.7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分别增产5.26%和1.25%,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4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4.26%。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宜插双株,亩插8~10万基本苗。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6~18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8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近。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18. 深优973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3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品种来源:深97A/R13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2天,比粳籼89早熟2~4天。株型中集,剑叶较宽、长,分蘖力中,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弱。科高108.5~109.9厘米,穗长26.1~26.7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51粒,结实率76.7%~78.9%,千粒重27.4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6.7%~69.1%,垩白粒率52%~67%,垩白度20.9%~32.8%,直链淀粉15.1%,胶稠度78毫米,长宽比2.9~3.0,食味品质分76~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9%和100%,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0.5公斤和462.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4.47%和9.04%,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6.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80%。

  栽培技术要点:⑴适当密植,宜插双株,亩插8~10万基本苗;⑵注意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6~18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3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4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19. 深优97125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4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97A/R8125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8~110天,与优优122相同。株型中集,分蘖力和抗倒力均为中强,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0.4~105.8厘米,穗长23.2~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60粒,结实率77.7%~78.1%,千粒重24.4~26.3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69.5%~70.2%,垩白粒率37%~46%,垩白度12.7%~12.9%,直链淀粉13.0%~16.2%,胶稠度85~86毫米,长宽比2.9~3.1,食味品质分79~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1.1%和94.3%,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感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3.8公斤和488.4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分别减产0.10%和1.03%,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2公斤,比对照组合优优122增产0.12%。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密植,宜插双株,亩插8~10万基本苗。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2:16~18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125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优优122相同。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20. Y两优10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5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R10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为中强,开花期为中。科高105.6~108.6厘米,穗长25.9~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63粒,结实率75.5%~76.8%,千粒重21.5~22.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2.0%~73.1%,垩白粒率30%~54%,垩白度4.7%~30.7%,直链淀粉16.4%~20.0%,胶稠度61~65毫米,长宽比3.3,食味品质分75~76。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4.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3.0%和100%,田间监测表现抗叶瘟、感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中感。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6.9公斤和456.0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2.82%和7.51%,增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4.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海南三亚春季制种,播种期宜安排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广东、广西秋季制种,播种期宜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⑵父本分两期播种,春播第1期与母本同时播、第2期比母本迟播7天,秋播第1期比母本早7天播、第2期与母本同时播。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Y两优101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21. 农两优云三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6

  选育单位: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农1S/茂恢云三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3天,比粳籼89早熟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有效穗多,抗倒力中,穗大粒多,着粒密。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4.5~104.9厘米,穗长22.9~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54粒,结实率81.6%~82.7%,千粒重23.5~24.8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0.4%,垩白粒率13%~50%,垩白度4.9%~26.6%,直链淀粉23.1%~24.6%,胶稠度65~72毫米,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分75~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5%和94.3%,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抗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均表现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6.2公斤和527.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13.47%和24.3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均名列同组第一。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7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1.00%。

  栽培技术要点:多施钾肥,增强抗倒力。

  制种技术要点:⑴在茂名地区秋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9~10天播种;⑵母本农1S茎杆偏软,适当提早收割。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农两优云三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籼89早熟2~3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22. 正优28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47

  选育单位:广西南宁中正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正A/R28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博优998迟熟3~4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剑叶较长,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弱。耐寒性模拟鉴定结果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强。科高114.4~117.8厘米,穗长24.4~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22~142粒,结实率79.1%~95.2%,千粒重24.4~25.4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6.4%~72.4%,垩白粒率24%~48%,垩白度6.5%~23.2%,直链淀粉16.8%~17.3%,胶稠度52~66毫米,长宽比2.8~2.9,食味品质分74~79。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9.2%和100%,田间监测表现高抗叶瘟和穗瘟;中抗白叶枯病,对C4、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中抗。

  产量表现:2007、200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0.4公斤和445.0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分别减产2.70%和3.04%,减产均不显著。200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组合博优998减产1.53%。

  栽培技术要点:多施钾肥,增强抗倒力。

  制种技术要点:在广西龙潭制种,父母本叶差6.0~6.5叶,两期父本,父母本行比2:10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正优283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博优998迟熟3~4天。产量与对照组合相当,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