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河南 » 正文

2004年河南审定水稻品种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241
 

1、品种名称:丰两优1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1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占63S×9311
特征特性:属中熟两系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135天,与汕优63相仿。生长势强,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剑叶挺直,株型紧凑,茎杆粗壮,株高126cm,后期青杆黄熟。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9g,籽粒细长,垩白少,品种较耐寒、耐肥。
品质分析:1999年经国家稻米品质检测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81.5%,精米率74.2%,整精米率64.4%,粒长6.9,长宽比2.9,垩白率2%,垩白度0.1%,透明度1,碱消值7.0,胶稠度98mm,直链淀粉15.0%、蛋白质11.2%,除直链淀粉达二级以外其它指标达优质一级米标准。
抗性鉴定:2001年经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中抗白叶枯病(3级),中感稻瘟病(4级),田间表现耐纹枯病,轻感稻曲病。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区域试验,8处汇总平均亩产666.7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12.5%,极显著,比对照二籼优63增产5.1%,居12个品种第1位;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80.4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18.5%,比对照二Ⅱ优838减产1.2%,居11个品种第3位。
2003年参加豫南稻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0.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居7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适宜豫南籼稻区推广种植,一般亩产650 kg。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4月中下旬播种,施足基肥,湿润育秧,亩用种量1-1.5 kg,秧龄30天为宜。
2、合理密植:栽插密度5Х8寸,分蘖力强,每穴茎蘖苗1-2,每亩1.5-1.8万穴。
3、肥力促控,协调群体:耐肥性好, 600kg产量水平,施用纯氮总量14-16kg/亩,配合P、K肥。移栽活棵亩追5-8 kg促分蘖,孕穗?破口追施穗粒肥3-4kg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4、科学管水,适时烤田: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田间管理要求早管促早发,中期重视烤田,后期断水不可早。
2、品种名称:耕耘2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2
选育单位:固始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耕香A×耕恢2号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三系杂交籼稻品种。豫南稻区春稻全生育期151天,麦茬稻全生育期145天。最长叶片63cm,宽1.67 cm,叶色嫩绿,叶片直而不披,剑叶略斜;株高120 cm,株型集散适中,茎杆较粗壮,抗倒性强。穗长30.5 cm,成穗率70%左右,每穗实粒数148粒,结实率88%,颖尖白色,无芒,谷壳鲜黄,籽粒长椭圆形,千粒重30.5g。
品质分析:2003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品质分析:糙米率78.7%,整精米率41.6%,垩白粒率33%,垩白度7.0%,长宽比2.9,胶稠度85mm,直链淀粉含量15.3%。
抗性鉴定:2003年根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抗穗颈瘟(1级),对稻瘟病ZB5、ZC5、ZD5、ZE3、ZF1、ZG1小种均为高抗(0级),对白叶枯病四个致病菌株KS-6-6、PXO79、JS49-6、浙173表现为抗病(3级)。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7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19.1%,达极显著,比对照二Ⅱ优838减产1.5%,居12个品种第3位;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14.8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1.1%,居13个品种第6位;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4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9%,居7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适宜豫南籼稻区种植,一般亩产550 kg。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春稻4月10日播种,麦茬稻4月20-25日,每亩用种量1.5 kg,秧龄30-35天。
2、合理密植:带蘖5-6个单本移栽。高肥水田块每亩1.2万穴,行株距1尺×5寸,基本苗6-7万个,中肥水平田块行株距8×5寸,每亩基本苗7.5-9万个。
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8-20kg,速效磷8-9kg,速效钾17-20kg,应施足有机底肥,追肥应根据土壤类型、秧苗长势、肥力高低科学施用。分蘖期保持2-3cm浅水层,当每亩茎蘖数达到23-25万时,及时排水晒田。灌浆后期采用浅水与湿润管理相结合,防治早衰。
4、病虫防治: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和二化螟一代蚁螟为害。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8月10日左右防治三化螟第三代,同时喷洒纹曲宁,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8月20日左右注意防治稻飞虱为害。
3、品种名称:3优18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3A×C418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三系杂交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50天。植株生长旺盛,分蘖力中等,剑叶中长,株高115cm,茎秆紧凑挺拨,主茎叶片18-19叶,叶片宽厚上冲,叶色深绿、粗壮、坚韧有弹性,抗倒伏。穗长21.3cm,颖尖,杆黄色,稍有顶芒,平均每穗实粒数18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6.3g。
品质分析: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83.6%,精米率76.9%,整精米率74.1%,粒长5.2mm,长宽比1.8,垩白米率72%,垩白度7.8%,透明度2级,粗蛋白质8.4%,直链淀粉17.6%,碱消值7级,胶稠度78mm。除透明度一项达优质二级标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九项指标达优质一级米标准。
抗性鉴定:1999年经江苏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病菌代表小种D1、中B5、中G1表现高抗,对f1表现为抗病,对穗颈瘟表现为抗病。
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全国北方水稻区试,在河南试点亩产518.9kg,较对照豫粳6号减产2.6%,居8个品种第3位;1999年续试,河南试点亩产626.2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20.3%,居8个品种第1位。
2000年参加全国北方水稻生产试验,河南试点亩产616.3kg,居参试品种第1位,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1.6%;2003年参加河南省粳稻生产试验,5点汇总平均亩产499.9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7.6%。居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适宜沿黄粳稻区和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一般亩产550 -600kg。
栽培技术要点:
1、种子处理:用菌虫清或浸种灵泡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
2、稀播育壮秧:4月底5月初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3-4kg。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不栽超龄秧。
3、适当密植:一般肥水田块每穴栽双株,株行距7×4寸。
4、肥料宜早宜重:前期促进早发,一般总施N量25kg左右,N、P、K配合施用,底施氮肥60%,分蘖肥占25%,穗肥占5-10%,粒肥占5-10%。
5、防病虫:7月底8月初用扑虱灵+井岗霉素+Bt+杀虫双+中生菌素,主治飞虱、纹枯病,兼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白叶枯病;8月底用Bt+杀虫双+三环唑+井岗霉素,主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兼治纹枯病;9月上中旬注意防治稻飞虱危害。
4、品种名称:丰优香占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4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粤丰A×R6547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三系杂交籼稻品种,生育期145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颜绿色,株高115cm,剑叶直略斜,株型集散适中,茎杆较粗壮,抗倒性强。穗长24 cm,穗型弧形,穗分枝较多,穗粒数160粒,成穗率70%左右,结实率85%,颖尖白色,无芒,谷壳鲜黄,千粒重28g。
品质分析: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79.2%,精米率72.6%、整精米率63.5%,垩白粒率7%,垩白度0.7%,粒长7.1mm,长宽比3.5,透明度1级,籽粒蛋白质含量8.4%,直链淀粉含量13.5%,碱消值7.0级,胶稠度84mm。9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1级标准,3项指标达2级标准。
抗性鉴定:2001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ZB1、ZB2、ZC13、ZD1、ZE3、ZG1六个生理小种接菌鉴定病级均为高抗(0级);对白叶枯病菌群Ks-6-6、Px079、Js49-6表现为抗病(1级),对浙173中抗(3级);对穗颈瘟中抗(2级)。
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A组区域试验,8点汇总,平均稻谷519.9kg/亩,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6.7%,比对照二Ⅱ优838减产11.5%,居11个品种第9位;2003年续试,8点汇总平均稻谷377.4kg/亩,比对照Ⅱ优838减产4.07%,居13个品种第5位。
2003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6.2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5%,居7个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豫南籼稻区作优质稻种植,一般亩产500 kg。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4月下旬播种,水育秧每亩落谷量10kg,旱育秧每亩落谷量20kg,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kg,秧田亩施用纯N15-20kg,注重增施磷钾肥,一叶一心早施断奶肥,三叶期追施接力长粗肥,移栽前5-6天施好起身肥,秧龄一般30-35天。
2、栽足基本茎蘖苗:一般每亩大田栽足2万穴,每穴茎蘖苗4-5个,每亩基本茎蘖苗8-10万。
3、合理施肥,科学用水:每亩大田施用纯N12.5-15kg,有机与无机肥搭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例为1:0.25:0.5,肥料运筹采取“前重、中控、后补”方式,即基面肥70%、分蘖肥20%、平衡肥10%。水浆管理采取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田间总茎蘖苗够穗苗90%时,适时分次搁田,茎蘖高峰苗控制在每亩25万以内,生育后期田间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收割前一周断水。
5、品种名称:新稻10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5
选育单位:新乡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豫粳6号×新稻89402
特征特性:属中熟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45天左右。幼苗叶较小,色淡,分蘖力较强,本田期株型紧凑、挺直,叶片上举,生长清秀,株高100cm左右,主茎19片叶,茎基部节间短;穗呈纺锤形,半直立,着顶芒,籽粒密度较大,穗长17-19cm,每穗枝梗数9-13个,每穗籽粒数120粒左右,谷粒椭圆形,成穗率80%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5g左右。
品质分析: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84.1%,精米率75.3%,整精米率73.6%,粒长5.1mm,长宽比1.8,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1mm,蛋白质含量8.9%,这九项指标均达NY20-1986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度2.0%,直链淀粉含量18.4%,达二级标准。
抗性鉴定:2003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菌ZB5、ZC5生理小种感病(5级),对其他4个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病(0级);对穗颈瘟表现高抗(0级);对白叶枯病菌KS-6-6感病(5级),对其他白叶枯病菌表现为抗病(1级);对纹枯病表现中抗(MR)。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八点汇总平均亩产588.4kg,比第一对照种豫粳6号减产2.4%,不显著,比第二对照种黄金晴增产14.2%,极显著,居11个品种第7位;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65.5kg,比第一对照种豫粳6号减产4.6%,不显著,比第二对照种黄金晴增产12.6%,达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3年参加河南省粳稻生产试验,五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460.2 kg,较对照豫粳6号减产0.9%。
适宜地区:适宜豫北沿黄粳稻区和豫南籼改粳稻区种植,一般亩产550 kg。
栽培技术要点:
1、稀播培育适龄壮秧。5月1日前后播种,每亩秧田播量30kg,秧龄40-45天。
2、宽行小墩插植。行距27-30cm,穴距13cm,穴插2-3苗为宜。
3、合理施肥。在亩施二铵15kg作底肥的基础上,一般每亩再追纯氮14kg(栽后15天内施入总N量的80%左右)。中后期注意施好攻穗肥和保花增粒肥,灌浆期喷活力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保活熟增粒重。
4、科学灌水。前期浅水促苗,中期见湿见干,适当晾田控制无效分蘖,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勤灌跑马水,地皮不干。不要过早停水,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6、品种名称:扬两优6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6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广占63-4S×扬稻6号
特征特性:属中熟两系杂交籼稻品种,生育期145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浓绿色,叶片形态直立,叶略宽,叶势平展,株型较紧凑,株高113cm;穗长25cm,穗弧形,穗分枝较多,穗粒数160~190粒,结实率85%,粒金黄色,细长,千粒重28.5g。
品质分析: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80.1%,精米率73.8%,整精米率71.5%,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10%,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9mm,籽粒蛋白质含量9.6%,直链淀粉含量15.0%。
抗性鉴定:200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ZB5、ZD1、ZE3、ZF1、、ZG1五个生理小种表现高抗(0级),对ZC15小种感(5级);对白叶枯病菌群Ks-6-6、Px079、Js49-6、浙173表现抗(1级);对穗颈瘟表现抗(1级),抗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区域试验,8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638.4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9.6%,比对照二汕优63增产2.7%,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2年续试(A组),8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586.3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19.7%,比对照二Ⅱ优838减产0.2%,居11个品种第2位。
2003年参加豫南稻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9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0%,居7个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豫南籼稻区种植,一般亩产600 kg。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水育秧亩播量10 kg,旱育秧亩播量20 kg,秧田亩施纯氮15-20 kg,秧龄30-35天。
2、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一般每亩大田栽插2万穴,基本茎蘖苗6-8万。大面积亩施纯N15 kg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即基面肥占70%,分蘖肥占15%,平衡肥5%,穗肥10%,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生育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前水不清,后水不上,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
7、品种名称:郑花辐9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7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粮食所、郑州邙山区水稻中心站
品种来源:郑90-1经Co60-r射线辐射处理后多代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大穗型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57天。植株生长旺盛,分蘖力中等,剑叶中长,叶片较窄,株高107.5cm,茎秆粗壮、坚韧有弹性;散穗型,穗长21.0cm,平均每穗实粒数108.9粒,结实率90.2%,千粒重25.1g。亩有效穗数为25万穗。成熟后易脱粒,适宜机械操作。
品质分析:2003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粗蛋白质8.4%,直链淀粉17.6%,糙米率83.7%,精米率76%,整精米率74.4%,粒长4.7mm,长宽比1.6胶稠度78mm,垩白粒率34%,垩白度3.6%,稻米的外观品质晶莹透亮,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
抗性鉴定:200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高抗穗颈瘟(0级);对稻瘟病ZB5、ZC15、ZD1、ZE3、ZG1菌株表现抗病,对稻瘟病ZF1菌株感病(5级);对白叶枯病菌株浙-173、Ks-6-6、PXO79、Js-49-6表现抗病(3级),中抗纹枯病。
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粳组区域试验,七点汇总平均亩产494.9kg,较第一对照黄金晴增产7.0%,较第二对照豫粳6号减产8.6%,居10个参试品种第6位;2001年续试,八点汇总平均亩产580.2kg,较第一对照黄金晴增产12.6%,达极显著水平,较第二对照豫粳6号减产3.7%,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5位。
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七点汇总平均亩产545.5kg,较第一对照黄金晴增产14.7%,较第二对照豫粳6号减产4.3%,居5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3年续试,七点汇总平均亩产432.5kg,较对照豫粳6号减产6.9%。两年平均产量489kg,较对照减产5.6%。
适宜地区:适宜豫南稻区作籼改粳品种种植,一般亩产550 kg。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早播,培育壮秧:4月底5月初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3-4kg。1叶1心期用300PPM多效唑壮根促蘖。
2、栽插规格:株行距11-13×27-30cm,每穴4-5苗。
3、大田施肥:用有机肥和NPK复合肥作基肥,重施分蘖肥,酌施穗肥。施N总量控制在16kg以下。
4、科学灌水:前期浅水勤灌,中期适时烤田(最高分蘖期),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1周左右断水。
5、病虫防治:秧苗3-4叶和移栽前5-7天用中生菌素等杀菌剂和杀虫双等杀虫剂各喷1次,可预防白叶枯病、恶苗病及二化螟、蓟马等;7月底8月初用扑虱灵+井岗霉素+Bt+杀虫双+中生菌素,主治飞虱、纹枯病,兼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白叶枯病;8月底用Bt+杀虫双+三环唑+井岗霉素,主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兼治纹枯病;9月上中旬注意防治稻飞虱危害。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