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243号
特优9846、京科389、国欣棉11号、登科1号、中薯12号等125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00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水 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1
品种名称:特优9846
选育单位:广西容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龙特甫A×容恢984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3天,比对照天优998长6.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株高113.1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30.1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7%,长宽比2.5,垩白粒率96%,垩白度24.5%,胶稠度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32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7.4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4.97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6.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1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6.73%,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56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2.3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以20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插足6-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后期酌情补施穗肥。一般每亩需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12千克、氧化钾12千克。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活棵,浅水分蘖,有水孕穗,适时轻晒,后期干湿交替,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迟,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2
品种名称:天优57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578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6天,比对照天优998长1.5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淡绿,熟期熟色好,穗顶有芒,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株高102.5厘米,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46.4粒,结实率76.6%,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8%,长宽比2.8,垩白粒率58%,垩白度14.7%,胶稠度3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16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7.4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82.47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3.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81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38%,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01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0.0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0.75千克为宜。2.移栽:栽插秧龄一般为35-40天、抛秧秧龄一般为15-20天,大田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7-8万为宜。3.肥水管理:可参照Ⅱ优128。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3
品种名称:嘉糯1优2号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嘉农wxA1×嘉糯恢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糯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4天,比对照博优998短2.3天。株型适中,剑叶较宽长易披,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叶鞘紫色,叶枕、叶耳白色,颖尖浅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2.2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55.7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5,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米质优。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7.3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16%(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25.2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减产0.5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34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76%,增产点比例5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67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4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千克,稀播、匀播,施足基肥,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1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高产田块每亩需纯氮13-15千克。重施基肥,巧施分蘖肥和穗、粒肥。氮肥基肥占60%,追肥和粒肥各占20%。移栽活棵后每亩施5-10千克尿素促进活棵早发,孕穗初期每亩施5-10千克尿素作孕穗肥,齐穗或生长后期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视苗情每亩施3-5千克尿素作粒肥。水浆管理上掌握“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适时搁田,保水孕穗扬花,保湿灌浆结实”的原则。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蓟马、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4
品种名称:泰优99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泸恢1345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6%,千粒重30.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2.4,垩白粒率31%,垩白度5.4%,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4.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3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2%,增产点比例80.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取地膜湿润育秧,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0-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本田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3千克,配合磷钾肥,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水浆管理参照各地中稻生产要求。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5
品种名称:内5优5399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9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宽大直立,熟期转色好,叶鞘、叶缘、颖尖、茎节均为紫色,穗顶部少量谷粒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3.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70.9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2.6%,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6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17%(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0.2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8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1%,增产点比例61.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每亩用种量1.0千克,采取湿润地膜育秧或两段育秧,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中苗移栽,宽行窄株规格,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9-10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宜重底早追,多施用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切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适当增施磷、钾肥。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6
品种名称:川香优17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香31A×成恢17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7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挺直,谷壳秆黄、无芒、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3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2.8%,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3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5.58%(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53.4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5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8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4.57%,增产点比例28.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秧。2.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6-2.0万穴、10-12万基本苗为宜。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水浆管理参照各地中稻生产要求。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一般,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7
品种名称:川农优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农1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2天。株型适中,叶片易披垂,叶鞘、叶耳、稃尖、柱头均为紫色,部分籽粒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4.5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59.4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1.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垩白度3.1%,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2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8.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4%,增产点比例80.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8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取保温育秧方式,培育壮秧。2.移栽: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每亩栽插1.5-1.8万穴,每穴栽插2谷粒苗,每亩基本苗10-12万苗。3.肥水管理:科学配方施肥,重底早追,看苗补施穗粒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增强抗逆能力。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8
品种名称:中嘉早17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中选181/嘉育253
省级审定情况:2008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0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叶片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6万穗,株高88.4厘米,穗长18.0厘米,每穗总粒数122.5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2,垩白粒率96%,垩白度17.9%,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6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2%,增产点比例91.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4.7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塑料软盘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每亩大田用种量4.5-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直播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时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抛秧一般在3叶1心至4叶1心期,每亩抛栽2.5万株、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并每亩配施钾肥7.5-10千克。合理管水,抛秧后应轻搁田1-2天促扎根立苗,抛、插秧后约5天施用除草剂并保持4-5天水层,当每亩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开始多次露田控苗促根,成熟收获前4-6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09
品种名称:淦鑫20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荣丰A×R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4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7天。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叶片挺直,剑叶短宽挺,熟期转色好,叶鞘、稃尖紫色,穗顶部间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21.8万穗,株高95.5厘米,穗长18.4厘米,每穗总粒数103.5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6%,长宽比2.9,垩白粒率49%,垩白度12.1%,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46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8.4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97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66%,增产点比例88.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34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3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育秧移栽为1.5-2千克、抛秧为2-3千克,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2.移栽:适宜抛秧或小苗带土移栽,一般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栽插规格为13.3厘米×16.7厘米或16.7厘米×16.7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10万苗。3.肥水管理:采用基肥足、早追肥、巧补穗肥方法。水分管理做到分蘖时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后期干湿交替壮籽,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平原地区、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0
品种名称:株两优4024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4024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2天,比对照金优402短2.5天。株型较松散,叶色浓绿,抗倒性一般,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1.0万穗,株高100.0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06.3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3.1,垩白粒率98%,垩白度18.6%,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6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4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7.98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29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13%,增产点比例85.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50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宜适当早播,秧田每亩播种量2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千克,注意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1叶抛栽,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3粒谷苗,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每亩基本苗8-10万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需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施肥方法。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以及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1
品种名称:天优3611
选育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天丰A×SIR36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株高120.3厘米,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89.1粒,结实率75.4%,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2%,长宽比2.9,垩白粒率56%,垩白度11.1%,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7%。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2%(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5.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2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2%,增产点比例72.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0.0-12.5千克,肥床旱育秧每亩播种量12.5-15.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0千克,培育带2-3个大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5-2.0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栽插基本苗8-10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0-15千克,基蘖肥占70%,配合磷、钾肥施用。分蘖肥宜早施速效氮肥促早发攻穗,穗肥看苗平衡施用,兼顾促大穗和提高结实率。苗期浅水勤灌,足苗后及时搁田,抽穗后湿润灌溉,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2
品种名称:丰两优四号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39S×盐稻4号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1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芽鞘、叶鞘绿色,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4.8厘米,穗长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80.6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9,垩白粒率21%,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5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4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4%,增产点比例9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秧龄30天为宜,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 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需肥总量纯氮14-18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总用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千克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千克尿素作穗粒肥。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18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3
品种名称:丰优989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7A×98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4天。株型适中,叶片易披,抗倒性一般,芽鞘、叶鞘、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27.0厘米,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99.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5%,长宽比2.8,垩白粒率26%,垩白度3.0%,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8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6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67%,增产点比例96.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3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秧龄30天为宜,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肥力中等及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需肥总量纯氮14-16千克、磷肥40-50千克、钾肥15千克,总用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千克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千克尿素作穗粒肥。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18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高温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4
品种名称:钱优1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钱江1号A×浙恢795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浙江、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4.3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14.6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6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2.7,垩白粒率48%,垩白度6.5%,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7%(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7.4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0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63%,增产点比例75.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匀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26厘米或13.3厘米×30厘米,每亩插足5~7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纯氮10千克、磷肥30千克、钾肥20千克。应控制氮肥施用量,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每亩达到23-24万苗时开始搁田控制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5
品种名称:扬籼优41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籼2A×扬恢418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熟期转色好,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株高126.2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83.1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垩白度3.1%,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8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2%(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67.7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0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7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4%,增产点比例51.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5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播种量湿润育秧每亩10千克,旱育秧每亩20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8-2万穴、基本苗7-8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量15千克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每亩茎蘖苗达到16-18万苗时及时分次搁田,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6
品种名称:深两优5814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丙4114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4.3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71.4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0%,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8.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2%,增产点比例6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5千克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中等偏上肥力水平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宜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7
品种名称:协优152
选育单位:定远双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成都视达生物技术开发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R15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4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24.7厘米,穗长27.4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0%,长宽比3.0,垩白粒率42%,垩白度6.3%,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7%(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7.3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8%,增产点比例75.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2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1.8-2.0万穴,栽插规格16.7厘米 ×20厘米或13.3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1-2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底肥每亩施有机肥500千克以上、尿素10千克、磷肥30千克、钾肥10千克,分蘖肥于返青后每亩施尿素10千克,酌情施穗肥每亩尿素3-5千克。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蓟马、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8
品种名称:宜优673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A×福恢67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5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32.4厘米,穗长28.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6粒,结实率75.8%,千粒重30.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8%,长宽比3.1,垩白粒率52%,垩白度6.7%,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4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3.6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增产点比例79.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5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田每亩播种量15千克左右为宜,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8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0千克,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加大钾肥用量,比例以1.0:0.5:1.0为好。以基肥为主,分蘖肥用量约占总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重。水浆管理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脱水搁田,到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防断水过早。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9
品种名称:中9优801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中恢801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1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宽而长,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25.7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84.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5%,长宽比3.1,垩白粒率31%,垩白度6.3%,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6%。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90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4%(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78.1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2%,增产点比例76.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4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6千克,稀播匀播,适施秧田肥,及时防病治虫,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每亩栽插l.0-1.3万穴,每亩栽插基本苗3-5万苗。3.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基肥用水稻专用肥每亩50千克,追肥在移栽后10天内每亩施尿素7.5千克。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浅水养胎,保水养花,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0
品种名称:盐两优888
选育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盐582S×盐恢88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4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4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72.9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1%,垩白度3.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4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5%(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6.2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8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9%,增产点比例86.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3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1.3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水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5千克左右,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追施促蘖肥、送嫁肥,注意防治稻蓟马、蚜虫,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6-1.8万穴左右,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7-8万苗,做到浅插、匀栽。3.肥水管理:按照“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基面肥占40%,分蘖肥占30%,穗肥占30%。水浆管理宜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要求移栽后20天左右发足等穗苗,适时排水搁田,高峰苗每亩不超过25万苗,成穗每亩16-17万穗,后期湿润养老,收割前5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高温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1
品种名称:丰两优晚三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39S×丰恢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对照金优207短1.1天。株型略散,叶色浓绿、穗层欠整齐,熟期转色一般,芽鞘、叶鞘绿色,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8.3万穗,株高107.4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73.8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白度2.4%,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4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9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8.14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8.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29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14%,增产点比例8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6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4.4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0.0厘米,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 3.肥水管理:每亩施用纯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10千克、氧化钾10千克,氮肥施用原则为前重、中控、后补,基肥60%、追肥20%、穗肥20%;科学管水,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每亩达到2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2
品种名称:中3优168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3A×中恢168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9万穗,株高106.3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60.9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长宽比2.9,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4%。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5.26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1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6.59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8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93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98%,增产点比例83.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1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秧田每亩播种量9-1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施足基肥,适施断奶肥、促蘖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采取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栽插规格13.3厘米×26.7厘米或13.3厘米×25厘米,每亩栽插2-2.5万穴,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9千克,磷钾肥作基肥,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坚持基肥足、追肥早的施肥原则。合理管水,做到寸水返青,及时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3
品种名称:内2优11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内2A×中恢111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7天,比对照汕优46长2.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无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07.8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49.4粒,结实率68.1%,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1,垩白粒率16%,垩白度1.1%,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8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1%(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13.8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3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45%,增产点比例71.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3-4叶龄施“断奶肥”,移栽前5天施“起身肥”,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在25-28天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5厘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以复合肥为好,栽插后5-7天追第一次肥,栽插后15天看苗补施磷钾肥,孕穗前施少量钾肥。前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浅水养胎,保水养花,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4
品种名称:天丰优316
选育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汕恢31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9天,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剑叶短挺,熟期转色好,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株高103.5厘米,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69.4粒,结实率71.6%,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1%,长宽比3.4,垩白粒率2%,垩白度0.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0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6%(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89.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0.6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2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0.91%,增产点比例49.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3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0~12.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2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前期肥,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前、中、后期肥量可按70%、25%、5%施用,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水分管理掌握插后浅水促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湿润壮胎,浅水扬花,后期干湿交替,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5
品种名称:金优38
选育单位: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金23A×冈恢3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对照汕优46短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04.0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33.1粒,结实率77.8%,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3%,长宽比3.2,垩白粒率5%,垩白度0.4%,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7.7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2.5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69.10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3.5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3.4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减产3.03%,增产点比例28.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9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0.75-1.0千克,每亩施复合肥15-20千克作底肥,2叶1心和移栽前7天每亩各追施尿素5千克,注意防治稻蓟马,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株行距16.7厘米×2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6-7.5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复合肥30-50千克或碳铵50千克、氯化钾15千克、过磷酸钙30 千克作底肥,移栽后7天每亩追施尿素、氯化钾各10千克。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每亩最高苗达到30万苗左右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水层,灌浆期湿润管理,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6
品种名称:C两优396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815S×39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分籽粒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株高105.3厘米,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28.8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9.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2.8%,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7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2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19.5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1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9.87%,增产点比例88.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4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6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9-10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0.85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在25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穴栽插4-5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每亩施碳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栽插后5-7天每亩施尿素4千克、氯化钾10千克,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8:1,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有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一般在插秧后15-20天开始晒田,中后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审稻2009027
品种名称:奥龙优282
选育单位: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
品种来源:奥龙1S×H28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5天,比对照汕优46长3.3天。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穗顶部籽粒罕有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3.3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36.5粒,结实率76.3%,千粒重30.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3%,垩白度2.2%,胶稠度8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0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1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3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7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0%,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0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7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2-27天、5.5-6叶期移栽,栽插密度为20.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总养分含量≥45%的复合肥每亩20-25千克,栽插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7-8千克、氯化钾6-7千克,孕穗中后期看苗情补施磷、钾等穗粒肥,抽穗灌浆期忌施氮肥。栽插后寸水返青,薄水与湿润间歇式灌溉促发低位分蘖,够苗及时晒田,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收割前6-8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8
品种名称:湘丰优186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超级杂交稻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丰70A×湘恢1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3天,比对照汕优46长0.1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谷粒稃尖紫色、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11.1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48.8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长宽比3.1,垩白粒率10%,垩白度1.6%,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3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9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2.0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8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0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87%,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4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1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稀播,培养壮秧。2.移栽:秧龄25-30移栽,栽插密度以16.7厘米×20厘米 或16.7厘米×23.3厘米为宜。3.肥水管理: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中后期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基肥占60-70%,追肥占30-40%。深水返青,浅水分蘖,适时搁田控苗,后期干湿状籽,湿润养根。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9
品种名称:天优12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广恢122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6.6天,比对照汕优46短2.9天。株型紧凑,茎秆较细,剑叶短挺,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穗顶部谷粒有少许短芒,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株高101.8厘米,穗长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9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4%,长宽比3.5,垩白粒率6%,垩白度0.8%,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7%,达到国标优质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36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9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91.3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5.8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5%,增产点比例64.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3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3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5千克,稀播,注意防治稻蓟马,培育壮秧。2.移栽:移栽秧龄一般为18-20天左右,每亩栽插1.8-2万穴、基本苗4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生长后期注意看苗情补施保花肥。水浆管理上宜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促分蘖,够苗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0
品种名称:丰源优227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湘恢227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2天,比对照汕优46短0.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株高104.3厘米,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25.6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0%,长宽比2.8,垩白粒率8%,垩白度1.1%,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达到国标优质2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3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4%(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84.0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1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79%,增产点比例67.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0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长江中下游各地晚稻生产季节要求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6-8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4-5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有机肥与化学肥料搭配施用。深水活棵,及时晒田控苗,浅水孕穗抽穗,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过早脱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1
品种名称:扬两优013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S×R1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1天,比对照汕优46短0.7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穗顶颖花退化较重,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2.1厘米,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47.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垩白度3.1%,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7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6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9.5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5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6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10%,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37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4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0千克,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8-2万穴,每亩基本茎蘖苗7-8万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量15千克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并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亩茎蘖苗数达到18万苗左右时及时分次搁田,生育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一周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2
品种名称:准两优608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准S×R6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0天,比对照汕优46长1.1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剑叶直挺内卷,易早衰,稃尖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株高108.9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2.0%,千粒重31.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垩白度1.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9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26.6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34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80%,增产点比例96.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6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8.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6-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粒肥,每亩施纯氮12-15千克、磷6-8千克、钾12-15千克,幼穗分化期每亩用2.5千克尿素加5-7千克氯化钾混合施用,促穗大秆壮,抽穗期根据叶色或长势酌情补施氮肥和钾肥,确保不早衰。浅水促蘖,适时露晒田,有水孕穗,后期保持湿润灌溉,切忌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3
品种名称:中优161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中恢16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4天,比对照汕优46短0.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株高109.0厘米,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3.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长宽比2.8,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52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8%(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11.99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7.0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2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5.85%,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80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6.4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千克,本田每亩用种量1.2-1.5千克,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稀播,适施秧苗肥,注意防治稻蓟马、杂草,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合理密植,株行距30厘米×16.5厘米,每亩栽插1.33万穴,每穴栽插1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每亩施复合肥20千克、尿素15千克、氯化钾5千克,栽插后7-10天追施适量氮肥促早发,看苗补施适量磷钾肥。灌溉做到寸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多次轻搁,灌浆期湿润灌溉,防止早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4
品种名称:钱优0506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钱江1号A×浙恢0506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对照汕优46短0.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1万穗,株高105.9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44.5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6%,长宽比2.8,垩白粒率19%,垩白度2.6%,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65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2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99.71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4.4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68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3.85%,增产点比例73.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43千克,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一般栽插密度为16.7厘米×26厘米或13.3厘米×30厘米,每亩插足4-6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饼肥25千克、纯氮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7.5-10千克、氧化钾12千克左右,其中基肥占50-55%、分蘖肥占20-25%,注重施用穗肥和穗期补钾,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水浆管理要求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5.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5
品种名称:Ⅱ优264
选育单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水稻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恩恢264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5.4天,比对照Ⅱ优58短0.5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略披,叶片宽大,叶鞘紫色,谷粒稃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株高119.7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36.0粒,结实率89.0%,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2,穗瘟损失率最高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2%,长宽比2.7,垩白粒率63%,垩白度6.8%,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武陵山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83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37%(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56.31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57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2.62%,增产点比例57.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73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8.6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宜采用旱育早发技术,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要求底肥足,苗肥早,穗肥巧,酌情补粒肥,注意增施农家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总氮量以每亩10-11 千克为宜,氮磷钾比例以1.0:0.6:1.2为宜。注重肥、水调控,每亩最高苗数控制在35-40万苗,每亩有效穗数达到18-20万穗,特别要防止后期过早脱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抗稻瘟病,中感纹枯病,中抗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6
品种名称:广优2643
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抗13A×明恢264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4.6天,比对照Ⅱ优58短1.1天。株型适中,叶鞘淡绿色,叶枕浅紫色,叶耳淡绿色,颖尖紫红色,每亩有效穗数18.9万穗,株高114.8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42.6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9.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7,穗瘟损失率最高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3.0,垩白粒率80%,垩白度10.2%,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武陵山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9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减产0.91%(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56.4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0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69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42%,增产点比例52.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3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9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本田每亩用种量约0.75千克,施足基肥,及时施分蘖肥,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宜在秧龄35天内移栽,栽插密度23厘米×23厘米,每穴栽插带蘖秧2粒谷苗,每亩栽插1.2-1.3万穴。提倡浅插,以利早发,使每亩有效穗数达到17-18万穗。3.肥水管理:采取前重、中轻、后补的施肥原则,水份管理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够苗搁田,湿润分化,薄水扬花,干湿灌浆,中后期浅水勤灌,干湿相间,收割前10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抗稻瘟病,中感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7
品种名称:谷优航148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谷丰A×福恢航1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2.7天,比对照Ⅱ优58短3.4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株高113.5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8.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6,穗瘟损失率最高1级;纹枯病7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长宽比2.6,垩白粒率86%,垩白度18.2%,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武陵山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8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减产1.42%(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24.4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减产1.9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16千克,比对照Ⅱ优58减产1.65%,增产点比例42.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2.22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3.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武陵山区各地中稻生产季节要求适时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 天移栽,栽插规格18 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栽插10-12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适当加大钾肥用量,比例为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0.5:0.9。应以基肥为主,分蘖肥用量约占总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主。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0 千克。水浆管理上应浅水勤灌,湿润稳长,苗亩达到预定最高苗数的80%后及时脱水搁田,争取每亩有效穗数达到16万穗以上,到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较早,产量一般,抗稻瘟病,感纹枯病,抗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8
品种名称:瑞优399
选育单位:成都科瑞农业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瑞1A×瑞恢39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6.3天,比对照Ⅱ优58长0.7天。株型适中,剑叶中长挺直,叶色淡绿,叶鞘、叶耳、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3.0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49.2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9.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6,穗瘟损失率最高1级;纹枯病5级;稻曲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2,垩白粒率54%,垩白度8.8%,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武陵山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0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7.0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98.70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1.75%(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50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4.26%,增产点比例57.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04千克,比对照Ⅱ优58增产5.0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武陵山区各地中稻生产季节要求适时播种,稀播,在3-4叶龄施“断奶肥”,移栽前5天施“送嫁肥”,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30-35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5-33厘米,每亩栽插1.0-1.2万穴。3.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前作宜绿肥或油菜,冬闲田可施用复合肥每亩13-18千克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每亩用尿素13-15千克+氯化钾5-8千克混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应注意后期采取间隙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白叶枯病、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抗稻瘟病,中感纹枯病,中抗稻曲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39
品种名称:徐优502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徐8908A×徐恢50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8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1.8天。株高113.1厘米,穗长20.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1万,每穗总粒数203.9粒,结实率69.7%,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4.8%。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5%,垩白米率58%,垩白度4.6%,直链淀粉含量16%,胶稠度79毫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7%(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85.1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5.6%,增产点比例7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3.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用种量1.5千克/亩,湿润秧净秧板播种量15千克/亩,旱育秧20-25 千克 /亩;秧田应施足底肥,稀播匀播育壮秧。2.移栽:培育带蘖2-3个的壮秧,秧龄30-33天左右移栽,中肥条件下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高肥条件下行株距28-30厘米×13厘米,穴插1-2本,每亩基本苗6-8万。3.肥水管理:本田每亩需总施氮量18-20千克,基、蘖、穗粒肥比例以5:3:2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磷钾肥。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忌惮后期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0
品种名称:宁粳4号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越光/镇稻9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6天。株高99.1厘米,穗长16.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1万,每穗总粒数144.5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米率33%,垩白度4%,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83 毫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01.2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6.8%,增产点比例7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9.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0.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播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20千克/亩左右,旱育秧净秧板播量30-40千克/亩,大田用种量3-4千克/亩。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1.8-2万穴/亩左右,基本苗6-7万/亩。3.肥水管理:一般施纯氮14.6-18千克/亩,基肥与穗肥之比以6∶4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宜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综合防治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1
品种名称:津7优18
选育单位:天津市丰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丰7A×金恢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7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7.9天。株高116.2厘米,穗长19.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5万,每穗总粒数183粒,结实率77.1%,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3.3%。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3.2%,垩白米率19%,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15.9%,胶稠度85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1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0.7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2%,增产点比例77.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2.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前用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每亩有效穗数在18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2
品种名称:5优360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5A×R36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6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3天。株高120.1厘米,穗长20.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4万,每穗总粒数179.1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6%,垩白米率17.5%,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84.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5.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3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5.5%,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8.7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前用药剂浸泡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每亩有效穗数在18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其它病虫草害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3
品种名称:徐68优201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徐91068A×徐恢20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7天,与对照9优418相当。株高122.3厘米,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93.5,结实率77.3%,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8%。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3.7%,垩白米率27%,垩白度2.2%,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82.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8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8%(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0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3.2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7%,增产点比例8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8.6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播种量10-15千克/亩。2.移栽:秧龄30~33天移栽,中肥条件下行株距26厘米×13厘米;高肥条件下行株距28-30厘米×13厘米,穴插1-2本,每亩基本苗6-8万。3.肥水管理:本田亩总施氮量18-20千克,有机肥占20%以上,基、蘖、穗粒肥比例以4:4:2为宜。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以后间歇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病治虫,高肥条件下抽穗期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4
品种名称:苏秀9号
选育单位: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北农资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苏9522//秀水63/19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与对照豫粳6号相当。株高100.2厘米,穗长16.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5万,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5克。抗性: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8.1%,垩白米率40%,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17.3%,胶稠度83毫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7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1%(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38.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7.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4.1%,增产点比例100%。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5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每亩秧田播种20~30千克。2.移栽:秧龄35~40天,行株距为24厘米×13厘米,每亩2.2~2.5万穴,每亩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20~25千克,五氧化二磷10~15千克,氧化钾15~20千克,要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当迟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深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及灰飞虱、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等病虫的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5
品种名称:10优18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0A×R148
以往审定情况: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粳稻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6天,与对照津原45相当。株高121.5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62.4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主要米质性状:整精米率68.2%,垩白米率14.5%,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6.1%,胶稠度82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9.2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5.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7.4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3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8%,增产点比例7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1.9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1/2,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每亩有效穗数在18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曲病,其它病虫草害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6
品种名称:津7优58
选育单位:天津市丰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丰7A×金恢5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9.1天,比对照津原45晚熟3.1天。株高124.9厘米,穗长2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9万,每穗总粒数170.4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性状:整精米率67.3%,垩白米率13%,垩白度1.3%,直链淀粉含量16.8%,胶稠度82.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6.5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4.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35.8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6.2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3.2%,增产点比例10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5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2.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1/2,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每亩有效穗数在18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曲病防治,其它病虫草害同一般常规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7
品种名称:津原D1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月之光自然变异株系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5.9天,与对照津原45相当。株高117.6厘米,穗长19.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8万,每穗总粒数105.7粒,结实率94.2%,千粒重29.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主要米质性状:整精米率72.7%,垩白米率6.5%,垩白度0.4%,直链淀粉含量17.2%,胶稠度83.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8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0.9%(不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76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4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1%,增产点比例7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8千克,比对照津原45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移栽:秧龄45天进行移栽,行株距30厘米×15~20厘米,每穴2~3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地力需亩施纯氮16.5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配合施用钾、锌肥。氮肥以前促为主,力争早分蘖,早发快长。插秧后至分蘖期一般上水6-10厘米,分蘖末期依据苗情晒田5-7天,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后期间歇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停水。4.病虫防治:抽穗期防治稻瘟病两次,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大田生产。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8
品种名称:津9优78
选育单位:天津丰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丰9A×金恢7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4天,与对照金珠1号熟期相当。株高107.1厘米,穗长2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3万,每穗总粒数174.1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5%,垩白米率34%,垩白度4.6%,直链淀粉含量14.1%,胶稠度86.5毫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中早粳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1.8千克,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3.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734.3千克,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21.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8.1千克,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7.7%,增产点比例92.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5千克,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6.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1/2,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每亩有效穗数在18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二化螟,其它病虫害防治同一般大田生产。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9
品种名称:通系929
选育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通系103/91CR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5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2.3天。株高101.5厘米,穗长19.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6.3万,每穗总粒数101.2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9.7%,垩白米率19%,垩白度1.4%,直链淀粉含量17.3%,胶稠度8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中早粳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2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6.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57.8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0.5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6%,增产点比例94.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3.6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0.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塑料薄膜旱育秧,每平方米播150克催芽种子;盘育苗,每盘60克;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350克,稀播育壮秧。2.移栽:秧龄40天左右移栽,采用行距30厘米,穴距20~27厘米的宽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棵苗为宜。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氮肥每亩纯氮8千克,五氧化二磷3.3千克/亩,氧化钾 5千克/亩。水分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分蘖期浅水灌溉,孕穗期浅水或湿润灌溉,成熟期干湿结合。4.病虫防治: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及时预防稻瘟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稻瘟,米质优。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省东北部、宁夏区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50
品种名称:津原85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中作321/辽盐2号
以往审定情况: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18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6天。株高80.1厘米,穗长18.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8万,每穗粒数84.7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5.2克。抗性:中抗叶瘟和穗颈瘟,抗旱性5级。主要品质指标:整精米率66.1%,垩白米率10.5%,垩白度1.0%,直链淀粉含量14.4%,胶稠度84毫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12.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8.5%(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326.9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5.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9.7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2.1%,增产点比例8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50.8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2%。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黄淮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播前可种子包衣或撒毒土防治地下害虫。条播行距25厘米,播种量5~7千克/亩,播深2厘米。2. 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于幼苗期“茎叶处理”,后辅以人工及时除草。3.肥水管理:氮、磷、钾肥以及硅、锌全量基肥配合施用;齐苗后酌情补水,在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补水。5.病虫防治:拔节前后和始穗前后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等,始穗期兼防稻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丰产性较好,较稳产,抗旱性中等,中抗稻瘟病,抗倒能力强,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黄淮流域和陕西省汉中稻区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51
品种名称:信旱优26
选育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9902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杂交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24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12天。株高106.8厘米,穗长21.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2.4万,每穗粒数128.7粒,结实率75.6%,千粒重23.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8%,垩白粒率59%,垩白度6.8%,直链淀粉含量19.5%,胶稠度74毫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63.2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8.5%(极显著)。2008年平均亩产为388.2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5.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75.7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7.1%,增产点比例9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13.2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31.9%。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前可实施种子包衣或撒毒土防治地下害虫。2.播种:黄淮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25厘米,播种量6~7千克/亩,播深2厘米。3. 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出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于幼苗期“茎叶处理”,辅以人工除草。4.肥水管理:氮、磷、钾肥以及硅、锌全量基肥配合施用;齐苗后酌情补水,在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补水。5.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等。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分蘖力强、抗旱性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52
品种名称:焦旱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合系22-2/68-1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18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6天。株高95.2厘米,穗长18.6厘米,每亩穗数24.6万,平均每穗粒数90.5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4%,垩白粒率19%,垩白度1.2%,直链淀粉含量15.8%,胶稠度81.5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53.0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4.9%(极显著)。2008年平均亩产为374.0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1.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63.5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2.9%,增产点比例10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75.9千克,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0.0%。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黄淮地区接麦茬、油菜茬于5月下旬~6月上旬旱直播,条播行距28~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前种衣剂拌种,播量5~7千克/亩。2.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出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在幼苗期“茎叶处理”,并辅以人工除草。3.肥水管理:氮、磷、钾肥以及硅、锌全量基肥配合施用;齐苗后酌情补水,在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补水。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与稻曲病等。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分蘖力强、抗旱能力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玉 米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1
品种名称:京科389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MC03×京2416
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8天,比京玉7号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5厘米,穗位高8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0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04克/升,粗蛋白含量10.04%,粗脂肪含量4.68%,粗淀粉含量73.2%,赖氨酸含量0.3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53.9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7.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6.2千克,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 株,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保定北部、沧州中北部及廊坊、唐山玉米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2
品种名称:元华116
选育单位(个人):曹丕元 徐英华
品种来源:WFC0142×WFC0296
特征特性:在北方极早熟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4天,比冀承单3号晚熟3天,需有效积温21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有紫色条痕。株型半紧凑,株高227厘米,穗位高80厘米。成株叶片数16~17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红色,籽粒桔黄色,偏硬粒型。百粒重30.5克。平均倒伏(折)率6.2%。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0克/升,粗蛋白含量10.94%,粗脂肪含量5.32%,粗淀粉含量70.01%,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7~2008 年参加极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13.4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29.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3千克,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50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防止倒伏(折)。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承德北部接坝冷凉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东部、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新疆喀什和宁夏固原的极早熟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防止倒伏(折)。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3
品种名称:雷奥150
选育单位:沈阳市雷奥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9714×z3-87
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吉单261早熟1天,需有效积温26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90厘米,穗位高12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43.5克。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9克/升,粗蛋白含量8.40%,粗脂肪含量4.71%,粗淀粉含量74.05%,赖氨酸含量0.2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26.9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6.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1.7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内蒙古赤峰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4
品种名称:宏育203
选育单位:吉林市宏业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201×Y08
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吉单261早熟2天,需有效积温260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7厘米,穗位高111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马齿型,百粒重35.5克。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粗蛋白含量8.94%,粗脂肪含量4.16%,粗淀粉含量72.86%,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31.0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7.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26.1千克,比对照吉单261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熟区、辽宁东部山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肇东除外)、内蒙古呼和浩特和赤峰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5
品种名称:宽诚60
选育单位: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海34×k40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郑单958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750℃以上。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9厘米,穗位高124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7.1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玉米螟,抗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3克/升,粗蛋白含量10.48%,粗脂肪含量4.55%,粗淀粉含量71.27%,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2.6千克,比对照增产8.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38.3千克,比对照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北部(唐山除外)、北京、天津、山西中晚熟区、辽宁(铁岭和丹东除外)、内蒙古赤峰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6
品种名称:承玉358
选育单位: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承系72×承系52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需有效积温2750℃以上。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白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23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8克。平均倒伏(折)率8.5%。经丹东农业科学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抗大斑病和灰斑病,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0克/升,粗蛋白含量10.10%,粗脂肪含量4.79%,粗淀粉含量71.87%,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0.5千克,比对照增产7.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4.9千克,比对照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折)。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北部春播区(唐山除外)、吉林东部中晚熟区、北京、山西中晚熟区(太原、长治除外)、辽宁(丹东、鞍山除外)、内蒙古赤峰和陕西延安春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7
品种名称:铁研124
选育单位: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铁98131×铁0203-1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比郑单958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3厘米,穗位高124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4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灰斑病,抗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18克/升,粗蛋白含量11.18%,粗脂肪含量3.92%,粗淀粉含量72.43%,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0.4千克,比对照增产8.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0.5千克,比对照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丹东除外)、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唐山除外)、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陕西延安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8
品种名称:中农大4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D340×HZ127B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山西省、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0天,比郑单958晚熟2天,需有效积温2800℃以上。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2厘米,穗位高13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6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抗灰斑病和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8克/升,粗蛋白含量10.37%,粗脂肪含量4.58%,粗淀粉含量71.03%,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4.7千克,比对照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6.1千克,比对照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300~35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山西中晚熟区、辽宁(丹东除外)、吉林长春中晚熟区、河北张家口和秦皇岛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9
品种名称:中地77号
选育单位:中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F352×HF295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春玉米区生育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在西北春玉米区生育期133天,与沈单16号相当。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该品种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花药绿色,颖壳黄色。株型紧凑,株高 289厘米,穗位高129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粗6.3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1粒,穗轴粉色,籽粒橘黄色、半硬粒型,雄穗分枝数7~11个,单株粒重235.7克,百粒重36.3克。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丝黑穗病。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73克/升,粗蛋白含量8.50%,粗脂肪含量3.48%,粗淀粉含量74.29%,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3克/升,粗蛋白含量9.88%,粗脂肪含量3.75 %,粗淀粉含量 73.34%,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和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其中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46.5千克,比对照增产7.5%;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84.3千克,比对照沈单16号增产8.0%。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52.4千克,比对照增产7.8%;同期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74.8千克,比对照沈单16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吉林中晚熟区、辽宁(丹东除外)、河北北部(承德除外)、山西中晚熟区、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延安和榆林、内蒙古的赤峰、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0
品种名称:登海662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DH371×DH382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熟2天,需有效积温2600℃以上。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带紫色,花药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2厘米,穗位高96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8克。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1克/升,粗蛋白含量9.33%,粗脂肪含量3.94%,粗淀粉含量71.22%,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66.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运城、河南(周口除外)、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1
品种名称:嘉农18
选育单位:葫芦岛市农业新品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2511A×P02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3天,比渝单8号早熟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青色,颖壳褐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4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9.3克。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07克/升,粗蛋白含量9.98%,粗脂肪含量3.76%,粗淀粉含量71.47%,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5.5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3.3千克,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0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2
品种名称:登海3769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H19×武62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比农大108晚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6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9.3克。平均倒伏(折)率5.9%。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小斑病和纹枯病,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16克/升,粗蛋白含量8.01%,粗脂肪含量4.51%,粗淀粉含量72.92%,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67.1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3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3
品种名称:莱农糯10号
选育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LN478-6×LN21-10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5天,比苏玉(糯)1号早2天,需有效积温180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36厘米,穗位高8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浅紫色,百粒重(鲜籽粒)31克。平均倒伏(折)率4.8%。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玉米螟。经黄淮海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27%,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66.2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2.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注意防治玉米螟。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烟台除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夏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折)和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4
品种名称:雅玉青贮79491
品种来源:YA7947×LX9801
选育单位: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在西北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平均122天,需有效积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5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丝黑穗病和纹枯病,感大斑病和小斑病,高感矮花叶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1.79%~46.0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7.65%~24.35%,粗蛋白含量7.46%~9.35%。
产量表现:2007~2008 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2046.9千克,比对照雅玉26增产12.8%。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左右,注意防治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中部、新疆北部(昌吉除外)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春播种植。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棉 花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1
品种名称:国欣棉11号
选育单位: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市国欣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GK3×1207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早,苗壮,全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106.5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8.3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0克,衣分39.3%,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0.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29.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1千克、101.6千克和91.8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15.3%、9.1%和6.9%。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6.6千克、94.5千克和86.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14.4%、8.9%和7.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56(国欣棉1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2
品种名称:sGK958
选育单位: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锦科970012×锦科19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慢,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6.1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6.4个,铃卵圆形、较长,苞叶较大,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41.3%,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2.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31.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4.1%,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5.3%,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6千克、100.7千克和93.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9.2%、9.8%和7.5%。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4千克、102.5千克和93.2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19.6%、18.1%和16.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800~2200株,中等水肥地块2300~28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958(银抗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3
品种名称:百棉1号
选育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品种来源:百农8602×新3313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慢,幼苗期苗势较弱,幼茎浅绿色。整齐度较好,不早衰。株高98.8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少,叶片较大、皱折明显、色浅绿,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16.3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40.9%,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2.9%。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毫米,断裂比强度28.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3%,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6千克、100.8千克和93.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10.5%、9.9%和8.2%。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8.4千克、91.8千克和83.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5.6%、5.8%和4.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直播或地膜覆盖4月20日前后播种,营养钵育苗4月初播种、4月底5月初移栽。2.每亩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3.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早施花铃肥,中后期视长势适当追施叶面肥并合理化控。4.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棉蓟马、盲蝽象等其他害虫。5.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百棉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4
品种名称:国欣棉9号
选育单位: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市国欣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275-23×1207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较快,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一般。株高107.3厘米,株型松散,茎秆粗壮,叶片较大平坦、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7.5个,铃卵圆形,吐絮较晚,单铃重5.7克,衣分40.6%,子指9.7克,霜前花率87.6%。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7毫米,断裂比强度32.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4,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5.2%,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3%,纺纱均匀性指数15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4.7千克、99.3千克和87.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9.7%、8.2%和0.5%。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8千克、90.4千克和80.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增产9.7%、4.1%和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盖顶肥不宜过量,防止贪青晚熟。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41(欣棉887、国欣棉9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5
品种名称:创鲁1号
选育单位:济阳县鲁优棉花研究所、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棉12×sGK32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好,苗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株高106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略上举,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5节,单株结铃18.4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38.9%,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2.3%。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3.9%,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1.4千克、97.8千克和90.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12.8%、17.5%和21.7%。2007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3.90千克、84.65千克和79.7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减产0.3%、3.3%和2.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35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飞虱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创鲁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6
品种名称:锦科杂1号
选育单位: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791×豫668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2.0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稀,叶片中等大小、色浅绿,子叶肥大,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43.3%,子指9.9克,霜前花率95.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9.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1.3千克、104.5千克和100.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4.9%、11.3%和12.7%。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4.2千克、101.7千克和96.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8%、16.9%和17.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500~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000~2500株;旱薄地3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现蕾后注意喷施硼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肓蝽象、灰飞虱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27(锦科杂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7
品种名称:创杂棉28
选育单位: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469×156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慢,前期长势和整齐度一般,中、后期好。株高101.4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密,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6.5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5克,衣分39.6%,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1.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5千克、101.7千克和93.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5%、8.3%和4.8%。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9千克、96.6千克和87.2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4.6%、11.0%和6.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提早。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天。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1800~2500株,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密度适当加大。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后期施少量盖顶肥,蕾期适量喷施硼肥。4.根据天气和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创杂棉2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河北南部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8
品种名称:冀杂999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优768×Z56-1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慢,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一般,后期好。株高102.7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茸毛密,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6.9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7克,衣分39.8%,子指10.9克,霜前花率90.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28.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5.7%,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4.9%,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2千克、103.2千克和93.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2.7%、9.9%和5.4%。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7.5千克、96.2千克和85.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3.8%、12.4%和7.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下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300~2500株,中等肥水地块2800~3300株,旱薄碱地4000~46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中后期适当喷施叶面肥。4.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冀杂999,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9
品种名称:中棉所7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棉所41×中9425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高103.1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6.2个,铃卵圆形、铃尖明显、铃壳薄,吐絮畅,单铃重6.7克,衣分40.7%,子指11.1克,霜前花率92.7%。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29.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7%,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4千克、104.3千克和96.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5%、11.1%和8.9%。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2.8千克、95.6千克和89.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2%、9.9%和9.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旬、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600~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100~2400株、旱薄地25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中927,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0
品种名称:鲁棉研40号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鲁365×鲁S323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高102.1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浅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7.8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41.4%,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3.4%。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30.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6%,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5.1千克、101.5千克和94.8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6.6%、8.1%和6.8%。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0.5千克、91.6千克和83.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5.7%、7.0%和5.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春播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可直播或地膜覆盖。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在2500~30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如遇伏旱应及时浇水防止缺水早衰,4.合理化控,一般情况下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一次。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棉叶螨、烟粉虱和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鲁H36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1
品种名称:中棉所7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531037×990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好,苗齐、壮,前、中期长势较强,整齐度好,后期长势转弱。株高102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紫红色,茸毛少,叶片较小,叶色深绿,通透性好,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结铃1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79克,衣分39.24%,子指10.2克,霜前花率94.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毫米,断裂比强度31.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2.6%,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0.2千克、94.1千克和8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3.2%、12.4%和13.5%;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3.8千克、91.9千克和87.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9%、减产0.2%和减产0.1%。2007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2.2千克、86.8千克和82.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5%,减产0.7%和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2200~2800株。3.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后期及时喷施叶面肥。4.根据天气和长势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中9409,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东部、中部,山东西南部,陕西关中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应用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2
品种名称:石杂101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321×石抗14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5.5厘米,株型松散,茎秆粗壮、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浅绿,子叶肥大,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8.6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3克,衣分38.6%,子指11.2克,霜前花率93.1%。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毫米,断裂比强度29.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1.7千克、100.9千克和93.9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3.8%、7.5%和5.7%。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2千克、96.8千克和88.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8.0%、13.1%和12.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500~2000株,中等肥水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底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肥和钾肥为主。4.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18(石杂10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3
品种名称:鲁棉研39号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DR43系×118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后期一般。株高100.6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夹角较大,茎秆粗壮、茸毛较密,叶片较大、深绿色,子叶大。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4克,衣分40.8%,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3.9%。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5.6%,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7千克、99.5千克和93.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6.0%、6.0%和5.2%。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9.1千克、97.1千克和90.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9.4%、11.6%和10.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23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30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鲁4H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4
品种名称:邯7860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邯93-2×GK12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弱,易早衰。株高94.7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17.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39.1%,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3.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毫米,断裂比强度29.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4.9%,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5%,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1千克、93.3千克和87.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8.6%、9.5%和16.4%;2007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8.05千克、92.64千克和87.1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0.1%、6.3%和13.9%。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8.6千克、89.1千克和77.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2%、3.6%和5.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下旬播种,直播、地膜覆盖种植均可。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棉田3300~4300株,高水肥棉田2500~3500株。3.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初花期适量追施氮肥。6月中下旬合理灌水,开花后遇旱及时浇水。4.全程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邯7860,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5
品种名称:邯杂301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邯750A×邯R25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后期易早衰。株高95.5厘米,株型紧凑,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浅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结铃19.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克,衣分42.3%,子指9.3克,霜前花率94.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2毫米,断裂比强度28.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6.0%,黄色深度7.1,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3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7千克、107.4千克和102.2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14.1%、26.1%和36.3%;2007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3.11千克、96.85千克和91.3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8%、11.1%和19.4%。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0千克、96.5千克和83.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0.3%、12.2%和13.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4月25~5月5日播种,露地直播5月上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水地块3000~3500株,高肥水地块2500株左右。3.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4.前中期适时化控,后期酌情减少用量。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需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邯杂30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和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6
品种名称:中棉所7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MC1351×MK428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102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转弱,整齐度好。株高77.8厘米,株型松散,茎秆稍软,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0节,单株结铃8.4个,铃卵圆形,吐絮畅且集中,单铃重5.7克,衣分39.7%,子指10.2克,霜前花率94.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毫米,断裂比强度29.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6.3%,黄色深度7.5,整齐度指数84.6%,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44千克、85.50千克和80.8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23.2%、17.2%和20.7%。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3千克、86.1千克和74.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18.0%、12.5%和13.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麦套棉5月下旬播种或5月10日前后育苗移栽。2.每亩种植密度4000~5500株,单株留果枝9~10个。3.两熟棉田,前茬作物施足底肥,盛蕾后期追施氮肥。4.开花初期和花铃期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盲蝽象、棉蚜、棉叶螨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早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中夏杂05,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麦田夏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7
品种名称:中棉所74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501×92-047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6月5日前后播种生育期104天。出苗快,前、中期生长势、整齐度好,发育快,后期长势转弱,早熟性好。株高62.9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5.5节,单株结铃7.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5克,衣分36.0%,子指11.0克,霜前花率78.7%。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8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4.5%,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4.6%,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特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和皮棉亩产分别为167.91千克和60.4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46.1%和32.0%;2007年霜前皮棉亩产41.79千克,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54.1%。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147.9千克、50.8千克和38.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23.6%、0.8%和25.0%。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适宜播期为6月1~5日,或5月中旬育苗、6月中旬移栽。2.每亩种植密度6000~8000株,单株留果枝6~8个。3.初花至花铃期合理化控。4.施足底肥,初花期追施氮肥并及时浇水。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中603,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夏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8
品种名称:华杂棉H31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B0011×4-5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好,长势较强,整齐度好。株高117.5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无茸毛,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27.9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克,衣分41.4%,子指10.3克,霜前花率93.4%,僵瓣率13.3%。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4.4%,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3千克、101.9千克、95.5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4.7%、9.7%、10.5%。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4.3千克、101.4千克、95.4千克,分别为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4.9%、9.2%、11.0%。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地膜覆盖4月上旬、露地直播4月中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地块1500株左右,中等水肥地块1800株左右。3.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轻施苗肥,早施重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有机肥、无机肥和微肥配合使用。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飞虱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H31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9
品种名称:铜杂411
选育单位: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铜山县华茂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B38×石远321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114.7厘米,株型较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29.5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克,衣分43.2%,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3.3%,僵瓣率11.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毫米,断裂比强度28.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4.9%,黄色深度8,整齐度指数84.9%,纺纱均匀性指数14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9.8千克、108千克、100.9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6.3%、16.0%、16.8%。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9千克、107.9千克、100.5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6.9%、16.2%、17.0%。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露地直播4月中下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水肥地块1400~1600株。3.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4.全程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铜杂41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20
品种名称:鄂杂棉26号
选育单位: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农科所
品种来源:KG18×KG-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124厘米,株型较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无茸毛,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4节,单株结铃29.1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克,衣分42.5%,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3.8%,僵瓣率7.5%。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抗红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29.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6.9%,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5%,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3.6千克、111.9千克、105.4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4.6%、13.5%、3.6%。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0.1千克、94千克、86.6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减产0.9%、增产6.1%、6.9%。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春播一般4月上中旬、油后棉4月15日左右抢晴播种,采用大钵育苗,两叶一心至三叶一心移栽。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1600株,高肥条件1300-1400株。3.施足底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微肥和叶面喷肥。4.视苗情和气候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H01-3(鄂杂棉26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21
品种名称:皖杂棉9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皖棉162×TM-51(国抗棉1号选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长势较强,整齐度好。株高109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软,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淡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3节,单株结铃29.1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克,衣分42%,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4.2%,僵瓣率6.9%。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中抗红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8.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5%,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3千克、108.4千克、102.3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2.7%、9.8%、9.9%。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7.4千克、96.8千克、88.6千克,分别为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2.3%、9.3%、9.2%。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一般营养钵育苗宜在4月中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1500株左右。3.抓好基肥、花铃肥、盖顶肥“三关”,增施有机肥,钾肥、磷肥、硼肥配合施用。4.根据需要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区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GKz50(皖杂棉9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22
品种名称:湘杂棉7号
选育单位: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荆8933×E26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115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4节,单株结铃2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42.1%,子指9.9克,霜前花率94.3%,僵瓣率7.4%。耐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抗红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毫米,断裂比强度28.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4.9%,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5%,纺纱均匀性指数13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2.7千克、110.4千克、104.4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4.3%、12.0%、12.5%。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4千克、95.4千克、88.1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1.4%、7.7%、8.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力田块1200株左右,一般肥力地块1400株左右,低肥力地块1600株左右。3.前期少施肥,后期重施肥,增施磷钾肥;分底肥、花铃肥、壮桃肥三次施用。4.化控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蕾期、花铃期、打顶后7-10天分别施用。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湘杂棉7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23
品种名称:C111
选育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7049×41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113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较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2节,单株结铃26.5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40.2%,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4.2%,僵瓣率6.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中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毫米,断裂比强度2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6%,黄色深度8.2,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0.7千克、104.6千克、98.9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3.6%、6.0%、6.2%。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4.9千克、96.3千克、88.6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5.7%、8.7%、9.2%。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油后棉4月中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为1500~2000株。3.施足基肥,早施、轻施提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按照“适氮、稳磷、增钾、配微”的方法进行施肥。4.全程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地老虎、蓟马、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C11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南部,浙江沿海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大 豆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1
品种名称:登科1号
选育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蒙豆13×垦鉴豆27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1天,长叶、紫花、无限结荚习性。株高79.5厘米,主茎14.1节,有效分枝0.7个,底荚高度15.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2.2个,单株粒数52.5粒,单株粒重9.7克,百粒重18.7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感灰斑病,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37.74%,粗脂肪含量22.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55.2千克,比对照黑河18增产11.6%,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195.3千克,比对照黑河43增产10.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75.3千克,比对照增产11.1%。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5.4千克,比对照黑河43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上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33~1.67万株,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种肥磷酸二铵10千克,钾肥2.67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呼伦贝尔中部和南部、新疆北部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2
品种名称:克山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黑河18×绥农14号)F1 为基础材料卫星搭载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2天,长叶、紫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1.5厘米,主茎12.3节,有效分枝0.2个,底荚高度13.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6.2个,单株粒数57.9粒,单株粒重11.5克,百粒重19.8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感灰斑病,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38.04%,粗脂肪含量21.8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58.3千克,比对照黑河18增产13.8%,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192.3千克,比对照黑河43增产8.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75.3千克,比对照增产11.4%。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6.2千克,比对照黑河43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上旬播种,适宜65厘米垄上双条精量点播,亩保苗2万株左右。每亩施磷酸二铵10~12.5 千克,尿素1.5~2.5 千克,分层深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呼伦贝尔中部和南部、新疆北部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3
品种名称:垦豆18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品种来源:北丰11×黑农40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3天,长叶、紫花、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3.0厘米,主茎16.8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14.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3.1个,单株粒数72.2粒,单株粒重14.5克,百粒重21.0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40.99%,粗脂肪含量21.62%。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212.1千克,比对照绥农14增产4.8%,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为184.1千克,比对照增产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98.1千克,比对照增产6.3%。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7.4千克,比对照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五月上、中旬播种,中等肥力地块亩保苗1.87~2.0万株,肥沃地块亩保苗1.67万株,以“垄三”栽培方式为宜。亩施磷酸二铵10千克,钾肥3.3千克,尿素2.0~2.67千克。开花结荚期根据大豆的长势,喷施相应叶面肥1~2次(可与病虫害的防治相结合)。有积水的低洼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东部山区、新疆新源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4
品种名称:绥农31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
品种来源:绥农4号×(农大05687×绥农4号)F2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1天,长叶、紫花、无限结荚习性。株高77.5厘米,主茎15.2节,有效分枝0.9个,底荚高度12.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2.6个,单株粒数70.4粒,单株粒重14.4克,百粒重21.1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感灰斑病,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39.74%,粗脂肪含量21.84%。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211.8千克,比对照绥农14增产4.6%,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74.9千克,比对照增产2.8%;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93.4千克,比对照增产3.8%。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83.6千克,比对照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适宜大垄(60~70厘米)栽培,亩保苗1.6万株左右。亩施磷酸二铵9.0千克,加施尿素3千克,钾肥4千克,深施或分层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省白山和吉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和新源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5
品种名称:合农45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绥农10号×垦农7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8天,长叶、白花、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9.2厘米,主茎16.1节,有效分枝0.8个,底荚高度12.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9.9个,单株粒数71.1粒,单株粒重14.1克,百粒重20.2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感灰斑病,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41.26%,粗脂肪含量21.4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79.9千克,比对照绥农14增产5.7%,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174.1千克,比对照增产6.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0千克,比对照增产6.1%。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84.1千克,比对照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上、中旬播种,适宜“垄三”栽培,每亩种植密度1.67~2.0万株,每亩播种量4.0~4.3千克。亩施磷酸二铵10千克,钾肥3.3~4.67千克,尿素2.67~3.33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东部山区(蛟河市除外)、新疆昌吉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6
品种名称:黑农60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品种来源:黑农38×黑农45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9天,圆叶、白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6厘米,主茎15.9节,有效分枝0.1个,底荚高度15.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4.1个,单株粒数76.1粒,单株粒重14.2克,百粒重19.0克。籽粒圆形或椭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38.30%,粗脂肪含量22.06%。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76.8千克,比对照绥农14增产3.9%,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166.6千克,比对照增产1.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71.7千克,比对照增产3.0%。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6.9千克,比对照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67~2.0万株。亩施有机肥1333千克,磷酸二铵6.67千克,钾肥2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东部山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7
品种名称:吉育86号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公交93142B-28×九农25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8天,长叶、紫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1.4厘米,主茎17.3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20.0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2.3个,单株粒数108.0粒,单株粒重22.4克,百粒重21.3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黄脐。病圃鉴定中感胞囊线虫病。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39.63%,粗脂肪含量21.2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230.0千克,比对照九农21增产8.0%,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235.9千克,比对照增产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233.0千克,比对照增产8.3%。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238.6千克,比对照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4月底5月初播种,每亩播种量3.67千克,每亩保苗1.33~1.47万株。条播,株距8厘米左右。每亩施1330千克有机肥作底肥,施10千克磷酸二铵作种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部、辽宁抚顺、内蒙古赤峰、新疆石河子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8
品种名称:吉农27号
选育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荷引10×吉农8601-26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9天,圆叶、白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4.5厘米,主茎14.4节,有效分枝1.8个,底荚高度16.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4.1个,单株粒数88.8粒,单株粒重15.9克,百粒重18.2克。籽粒圆形或椭圆形,种皮黄色,褐脐。病圃鉴定感胞囊线虫病。接种鉴定,中感灰斑病,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38.18%,粗脂肪含量21.66%。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70.3千克,比对照吉林30增产6.2%,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78.6千克,比对照增产6.3%,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74.5千克,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207.1千克,比对照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下旬播种,60~65厘米垄距垄上双行,每亩播种量3.67~4千克,亩保苗1.20~1.33万株。亩施种肥磷酸二铵10千克,并配合施用菌肥和微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吉林中南部、辽宁东部山区、甘肃西部、宁夏北部、新疆伊宁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09
品种名称:东豆100
选育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开交7310A-1-4×开交7305-9-1-16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31天。圆叶,紫花,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6.1厘米,主茎12.9节,有效分枝2.0个,底荚高度13.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2.6个,单株粒数85.7粒,单株粒重20.4克,百粒重23.8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蓝脐。病圃鉴定感胞囊线虫病。接种鉴定,抗灰斑病,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粗蛋白含量为41.15%,粗脂肪含量为21.09%。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80.1千克,比对照辽豆11增产4.2%,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211.9千克,比对照增产13.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96.0千克,比对照增产9.0%。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221.7千克,比对照铁丰31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亩保苗1.0万株左右为宜,低洼地块及雨后积水地块不宜种植。施肥,亩施优质农肥4000~5000千克,播种时加施化肥,亩施用磷酸二铵10~15千克,尿素5~7.5千克,硫酸钾5~7.5千克,混合均匀做底肥深施,或者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大豆专用肥15~2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中南部、河北北部、甘肃中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0
品种名称: 沈农12号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沈农7号×Darby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32天。圆叶,紫花,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2.6厘米,主茎17.4节,有效分枝2.7个,底荚高度12.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60.3个,单株粒数148.0粒,单株粒重22.4克,百粒重15.5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褐脐。粗蛋白含量为38.48%,粗脂肪含量为21.70%。病圃鉴定中感胞囊线虫病。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251.9千克,比对照铁丰31增产11.9%,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248.7千克,比对照增产9.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250.3千克,比对照增产10.6%。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216.0千克,比对照铁丰31增产2.9%。
栽培技术要点:4月25日至5月1日播种,每亩播种量3.0~3.5千克,种植密度1.1~1.3万株。肥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地块,每亩施腐熟过的有机肥1000~1500千克,肥力较高的地块施肥750~1000千克,施7.5千克磷酸二铵,在第三次趟地前,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或追施硫酸铵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中南部、宁夏中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1
品种名称:华春5号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桂早1号×巴西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8天,株高39.6厘米,白花、棕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有效分枝3.5个,单株有效荚数33.1个,单株粒数68.5个,单株粒重14.1克,百粒重20.8克,籽粒椭圆形,黄皮,脐浅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01%,粗脂肪含量20.22%。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南片)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62.7千克,比对照柳豆1号增产15.6%,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75.9千克,比对照福豆310增产1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69.3千克。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6.8千克,比对照福豆310增产12.4%。
栽培技术要点: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每亩保苗1.4万~1.6万株;肥力高地块不需要施肥;肥力中等地块每亩施5~10千克复合肥;肥力低的地块每亩施尿素5~6千克,重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40千克作基肥。重点防治大豆黑潜蝇。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部、广西中南部、福建中南部、海南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2
品种名称:华春6号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桂早1号×巴西8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3天,株高46.0厘米,紫花、棕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有效分枝3.9个,单株有效荚数38.0个,单株粒数82.9个,单株粒重15.7克,百粒重19.9克,籽粒椭圆形,黄皮,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7号株系、 15号株系和18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80%,粗脂肪含量19.20%。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北片)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47.2千克,比对照浙春3号增产11.8%,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225.2千克,比对照增产2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86.2千克,比对照增产19.6%。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97.0千克,比对照增产33.9%。
栽培技术要点: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每亩保苗1.4万~1.6万株;肥力高地块不需要施肥,肥力中等地块每亩施5~10千克复合肥,肥力低的地块每亩施尿素5~6千克、重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40千克拌农家肥盖种。注意防治大豆黑潜蝇。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湖南中南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3
品种名称:中黄41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科丰14×科新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国家审定情况: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9天,株高83.8厘米,卵圆叶,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6.0节,有效分枝1.6个。单株有效荚数39.8个,单株粒数88.6粒,单株粒重17.5克,百粒重21.2克,籽粒圆形、黄色、光亮、褐色脐。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32%,粗脂肪含量19.8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7.5千克,比对照冀豆12增产7.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17.3千克,比对照增产7.9%,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207.4千克,比对照增产7.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2千克,比对照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在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3万株左右;前期重施底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花荚期叶面喷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北京、天津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4
品种名称:中黄47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D90×Tia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8天,株高92.1厘米,椭圆叶,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6.8节,有效分枝1.8个。单株有效荚数43.6个,单株粒数94.1粒,单株粒重16.1克,百粒重18.4克,籽粒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39.74%,粗脂肪含量21.00%。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海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5千克,比对照冀豆12增产4.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6.0千克,比对照增产6.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91.2千克,比对照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2千克,比对照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中、上等肥力地块夏播种植,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5万株;播前每亩施有机肥667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和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5
品种名称:泛豆4号
选育单位: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
品种来源:豫豆18号×豫豆22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7天,株高80.5厘米,椭圆叶,紫花,棕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6.2节,有效分枝1.5个。单株有效荚数55.4个,单株粒数110.5粒,单株粒重17.9克,百粒重15.7克,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87%,粗脂肪含量19.53%。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0千克,比对照齐黄28增产4.0%,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9.1千克,比对照增产9.2%,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86.0千克,比对照增产6.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6千克,比对照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5万株; 分枝期至初花期前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5千克左右,开花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喷施量为每亩0.1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6
品种名称:鲁黄1号
选育单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跃进5号×早熟豆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1天,株高77.2厘米,长叶,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4.5节,有效分枝2.0个。单株有效荚数34.3个,单株粒数74.8粒,单株粒重19.0克,百粒重25.1克,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2.84%,粗脂肪含量20.86%。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2.2千克,比对照齐黄28号增产9.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07.0千克,比对照增产9.3%,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204.6千克,比对照增产9.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9千克,比对照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1.2万株;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千克,鼓粒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7
品种名称:山宁16号
选育单位: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93060×鉴98227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9天,株高76.34厘米,椭圆叶,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4.44节,有效分枝1.0个。单株有效荚数33.4个,单株粒数73.1粒,单株粒重17.9克,百粒重25.1克,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色脐。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3.82%,粗脂肪含量19.2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0.3千克,比对照齐黄28号增产8.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98.7千克,比对照增产4.9%,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200.3千克,比对照增产6.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9千克,比对照增产3.2%。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1.5万株;播前每亩深施10~15千克复合肥作底肥,或初花期深施同量的复合肥作追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8
品种名称:濮豆206
选育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豆21号×郑96012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3天,株高80.4厘米,卵圆叶,紫花,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6.2节,有效分枝3.0个。单株有效荚数49.9个,单株粒数88.3粒,单株粒重18.6克,百粒重21.7克,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0.58%,粗脂肪含量20.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9千克,比对照齐黄28号增产6.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03.3千克,比对照增产7.3%,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99.1千克,比对照增产6.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5.2千克,比对照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1.5万株;分枝期依据肥力情况和苗情追肥,中上等肥力,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千克,中等以下肥力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千克,并追加尿素4~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19
品种名称:阜豆9号
选育单位: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豆18×阜83-9-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7天,株高73.0厘米,卵圆叶,紫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半收敛,主茎16.5节,有效分枝2.6个。单株有效荚数49.3个,单株粒数99.7粒,单株粒重15.7克,百粒重16.3克,籽粒近圆形、黄色、有光、浅褐色脐。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17%,粗脂肪含量19.46%。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9千克,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12.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92.9千克,比对照增产10.2%,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83.9千克,比对照增产11.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8千克,比对照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5万株左右;肥力低的地块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0千克,也可在初花期追施尿素8千克或磷酸二铵8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徐州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0
品种名称:徐豆16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豆9号×泗豆288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8天,株高62.5厘米,卵圆叶,紫花,棕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3.9节,有效分枝2.3个。单株有效荚数37.0个,单株粒数77.8粒,单株粒重16.5克,百粒重21.8克,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深褐色脐。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2.62%,粗脂肪含量20.18%。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7千克,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9.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97.8千克,比对照增产12.9%,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84.8千克,比对照增产11.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4千克,比对照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1.5万株;播种前结合整地每亩约施复合肥20千克,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8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1
品种名称:商豆6号
选育单位: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商9202×商9211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7天,株高72.6厘米,卵圆叶,紫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6.4节,有效分枝2.0个。单株有效荚数44.0个,百粒重16.5克,籽粒椭圆形、黄色、有光泽、褐色脐。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2.95%,粗脂肪含量19.38%。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3千克,比对照中豆20号增产5.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161.4千克,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5.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64.8千克,比对照增产5.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9千克,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1.5万株;分枝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南部、江苏徐州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2
品种名称:周豆11号
选育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豫豆24号×豫豆1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7天,株高79.4厘米,卵圆叶,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5.4节,有效分枝1.6个。单株有效荚数36.9个,百粒重22.5克,籽粒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0.37%,粗脂肪含量20.59%。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4千克,比对照中豆20号增产4.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70.0千克,比对照增产6.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70.3千克,比对照增产5.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7千克,比对照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6万株;亩施底肥磷酸二胺10~15千克或施有机复混肥35~4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南部、山东济宁、江苏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3
品种名称:浙鲜豆5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北引-2×台湾75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长期(从播种至鲜荚采收日数)91天。白花、灰毛。株高34.9厘米,主茎节数9.3个,分枝数2.0个,单株荚数25.1个,单株鲜荚重42.2克,每500克标准荚数198个,荚长×荚宽为5.1×1.3厘米,标准荚率70.3%,百粒鲜重66.0克。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种皮黄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国家鲜食大豆春品种播组区域试验,亩产鲜荚757.5千克,比对照AGS292增产7.3%,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851.0千克,比对照增产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04.3千克,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鲜荚784.8千克,比对照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南方地区播后最好采用地膜覆盖,大棚和小拱棚栽培时可适当提早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2~1.5万株。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复合肥50千克作基肥,开花结荚期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及时清沟,防止积水受涝。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江苏、安徽省和北京、上海、南昌、长沙、武汉、成都、南宁、广州、昆明、贵阳、海口市作春播鲜食大豆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4
品种名称:衢鲜3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衢夏引4号×上海香豆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长期(从播种至鲜荚采收日数)89天。白花、灰毛。株高78.2厘米,主茎节数18.5个,分枝数1.7个,单株荚数35.2个,单株鲜荚重77.1克,每500克标准荚数178个,荚长×荚宽为5.4×1.4厘米,标准荚率61.7%,百粒鲜重67.4克。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种皮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鲜荚785.0千克,比对照品种新六青增产14.6%,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748.6千克,比对照增产3.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66.8千克,比对照增产9.0%。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鲜荚628.4千克,比对照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旬至7月上旬夏播,每亩种植密度1.0万株;7月上旬至7月下旬秋播,每亩种植密度1.2万株。每亩施复合肥30千克作基肥,苗期每亩追复合肥10千克。注意防治蚜虫、斜纹夜蛾、豆荚螟和豆秆潜叶蝇等。适时采青上市,可分期分批或一次采收青荚上市。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江苏、江西、武汉、安徽铜陵地区作夏播鲜食大豆早中熟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5
品种名称:通豆2006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农86-4×南农大黄豆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长期(从播种至鲜荚采收日数)100天。白花、灰毛。株高76.3厘米,主茎节数15.7个,分枝数2.1个,单株荚数46.0个,单株鲜荚重96.6克,每500克标准荚数200个,荚长×荚宽为5.4×1.4厘米,标准荚率69.4%,百粒鲜重65.9克。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种皮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鲜食大豆品种夏播组区域试验,亩产鲜荚832.1千克,比对照品种绿宝珠增产12.1%,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798.6千克,比对照增产8.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15.4千克,比对照增产10.5%。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鲜荚812.5千克,比对照增产17.0%。
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夏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青荚,每亩种植密度0.8~1.0万株;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秋播,11月上旬成熟,每亩种植密度1.5~2.0万株。施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基肥,亩施复合肥50千克;初花期视苗情追施尿素58千克。病虫害防治注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江苏、江西、武汉、安徽铜陵地区作鲜食夏大豆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6
品种名称:天隆2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豆32×中豆29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09天。白花、灰毛,成熟荚色深褐。株高52.7厘米,底荚高度14.4厘米,主茎节数13.0个,分枝数2.4个,单株荚数27.1个,百粒重17.5克。种皮黄色,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2.69%,粗脂肪含量21.20%。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60.5千克,比对照品种湘春10号增产5.4%,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71.2千克,比对照增产13. 5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9千克,比对照增产9.4%。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3.7千克,比对照增产17.6%。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可于3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2~2.5万株。重施基肥,每亩施用饼肥25千克、复合肥25千克,可用硼、钼、锌肥于播前拌种;花荚期可根据苗情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湖北、安徽三省市的沿江地区,江苏,江西南部,湖南北部,浙江杭州及四川自贡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7
品种名称:中豆3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油91-12×油91-6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12天。紫花、灰毛,成熟荚色淡褐。株高73.7厘米,底荚高度17.0厘米,主茎节数16.3个,分枝数4.8个,单株荚数62.5个,百粒重19.1克。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6.25%,粗脂肪含量20.11%。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81.4千克,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6.4%,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62.7千克,比对照增产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1千克,比对照增产7.4%。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9.9千克,比对照增产16.3%。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0~1.2万株。重施基肥,播种整地时,每亩使用饼肥20~25千克,复合肥20~2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播种前可用硼、钼、锌肥于播前拌种;苗期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5~8千克;初花期用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等进行叶面喷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南部、重庆、湖北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8
品种名称:南农33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南农86-17 X淮豆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7天。白花、棕毛,成熟荚褐色。株高83.1厘米,底荚高度24.7厘米,主茎节数18.3个,分枝数4.2个,单株荚数61.3个,百粒重23.7克。种皮黑色、子叶黄色,种脐白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96%,粗脂肪含量18.63%。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品种晚熟组区域试验,亩产181.2千克,比对照南农88-31减产2.4%,不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93.6千克,比对照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4千克,比对照增产2.9%。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72.6千克,比对照增产1.0%。
栽培技术要点:在6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0~1.5万株。适当施用磷、钾肥,播前每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视苗情,使用尿素5~10千克,花期可少量施用氮肥。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浙江杭州,江西吉安,四川南充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29
品种名称:郑952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100×驻美金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6天。白花、灰毛,成熟荚褐色。株高62.7厘米,底荚高度12.8厘米,主茎节数13.4个,分枝数2.9个,单株荚数44.7个,百粒重21.7克。种皮、子叶黄色,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00%,粗脂肪含量17.73%。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83.6千克,比对照滇豆86-5增产7.7%,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182.2千克,比对照增产1.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9千克,比对照增产4.3%。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44.1千克,比对照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西南山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用种量5千克,亩保苗1.0~1.5万株。每亩施基肥钙镁磷肥40~50千克,或磷酸二铵40千克,初花期追施尿素5~10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云南中部、湖北鄂西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9030
品种名称:安豆5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ZYD05689×ZDD15633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5天。紫花、灰毛,成熟荚淡褐色。株高53.5厘米,底荚高度9.2厘米,主茎节数13.8个,分枝数3.0个,单株荚数39.4个,百粒重23.7克。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00%,粗脂肪含量18.57%。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亩产202.7千克,比对照滇86-5增产18.9%,极显著;2008年续试,亩产204.8千克,比对照增产1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3.8千克,比对照增产16.2%。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166.7千克,比对照增产26.2%。
栽培技术要点: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每亩种植密度1.0~1.5万株。重施底肥,播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以上;苗期第一复叶伸展后,即可亩施尿素5千克;开花前每亩再追施尿素5~10千克,促进结荚和鼓粒。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湖北恩施、四川凉山、云南红河和昭通地区春播种植。
马 铃 薯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9001
品种名称:中薯12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W953×FL475
已往审定情况: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70天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较强,株高47厘米左右,分枝少,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叶绿色,复叶大,花冠白色;结薯集中,块茎椭圆形,表皮光滑,芽眼浅,黄皮、黄肉,区试平均商品薯率76.8%。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7.6%,淀粉含量10.3%,还原糖含量0.44%,粗蛋白含量2.04%,维生素C含量18.3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中原二作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825.3千克,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6.8%。2008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740.2千克,比对照东农303减产2.0%。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催芽,选择灌排方便地块播种。2.中原二作区1~3月份播种,4~6月份收获,生长前期注意防霜冻病。3.每亩种植密度一般5000~5500株。4.施足基肥,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早施少施追肥;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5.生长期及时灌溉和排水,防止因施肥浇水过多而徒长,及时防治晚疫病。收获前一周停灌,以利收获贮存。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早熟鲜食品种,适宜在中原二作区的辽宁、山东济南、河南和北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薯2007001)还适宜在冬作区的福建、广西、广东、湖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9002
品种名称:中薯13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夏波蒂(Shepody)×中薯3号
已往审定情况: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72天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较强,株高65厘米,分枝少,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叶绿色,复叶大,花冠白色;结薯集中,块茎扁长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区试平均商品薯率71.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抗马铃薯Y病毒病,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9.2%,淀粉含量11.2%,还原糖含量0.19%,粗蛋白含量2.26%,维生素C含量18.6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中原二作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681.6千克,比对照东农303增产7.6%。2008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786.8千克,比对照东农303增产0.7%。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催芽,中原二作区1~3月份播种,4~6月份收获,生长前期注意防霜冻病。2.每亩种植密度5000~5500株。3.施足基肥,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早施少施追肥;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4.及时灌溉和排水,防治晚疫病。收获前一周停灌,以利收获贮存。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早熟鲜食品种,适宜在中原二作区的辽宁、山东、河南和北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薯2007002)还适宜在冬作区的福建、广西、广东、湖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9003
品种名称:中薯15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夏波蒂(Shepody)×中薯3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93天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较强,株高55厘米左右,分枝较少,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中等;块茎长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芽眼浅,表皮光滑,薯块整齐度中等,匍匐茎短,区试商品薯率52.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高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3.1%,淀粉含量14%,还原糖含量0.32%,粗蛋白含量2.37%,维生素C含量14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344.3千克,比对照紫花白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334.8千克,比对照紫花白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一个月出库(窖)催芽,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3.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增施化肥。4.及时中耕培土,有条件的地块及时灌溉。5.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9004
品种名称:同薯22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薯11号×晋薯7号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99天左右。株高57厘米左右,株型直立,生长势强,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少;块茎圆形,淡黄皮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区试平均单株结薯数为3.7个,平均商品薯率68.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8%,干物质含量20.7%,还原糖含量0.95%,粗蛋白含量2.1%,维生素C含量13.2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华北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566.8千克,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4.7%。2008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539.2千克,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2.4%。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种薯,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播前催芽。2.每亩种植密度3500株左右。3.施足基肥,出苗后适时追肥,有灌溉条件时可在膨大期灌溉。4.及时除草、中耕、培土。5.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期间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马铃薯一季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9005
品种名称:青薯6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固33-1×92-9-44(73-21-1×Desiree)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晚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59厘米左右,株型直立,生长势强,分枝少,枝叶繁茂,茎、叶绿色,花冠紫色,天然结实性差;薯块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数为4.3个,平均单薯重137.5克,平均商品薯率84.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高抗马铃薯晚疫病;区试田间有晚疫病发生。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2.8%,干物质含量23.2%,还原糖含量0.30%,粗蛋白含量2.38%,维生素C含量16.9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西北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741.9千克,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8.0%。2008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484.0千克,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结合整地,重施基肥。2.4月中旬,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3.每亩种植密度,水地4000株、旱地4500株。4.苗齐后除草松土,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5.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适宜在西北一季作区的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9006
品种名称:陇薯7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品种来源:庄薯3号×菲多利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57厘米左右,株型直立,生长势强,分枝少,枝叶繁茂,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差;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数为5.8个,平均商品薯率80.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0%,干物质含量23.3%,还原糖含量0.25%,粗蛋白含量2.68%,维生素C含量18.6毫克/100克鲜薯。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西北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912.1千克,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29.5%。2008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为1756.1千克,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产22.5%。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催芽,4月中、上旬播种。2.适当稀植,每亩种植密度一般3500~4000株,旱薄地2500~3000株。3.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氮肥不宜过量。4.及时培土,起高垄。5.收获前割秧,促使薯皮老化。6.及时防治晚疫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中晚熟鲜食品种,适宜在西北一季作区的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宁夏中南部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