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审定通过品种介绍
一、稻
1、早籼802
品种(生态)类型:早籼常规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1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399S(来源于安农S-1-6×421)×Z96-12(来源于浙江嘉兴农科院),系谱法选育。
主要特征特性:剑叶较短,茎鞘紫色,穗镰形下垂,无芒或少量极短芒。颖壳黄色,颖尖紫色,谷粒长度中长,谷粒形状为椭圆形。
2006年、2007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80cm左右,亩有效穗26万左右,每穗总粒数95粒左右,结实率74%左右,千粒重26克左右。全生育期108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竹青)长1-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2007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米质(区试点样品,下同)达部标4级,2007年米质达部标等外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4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45%(不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473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0.42%(不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皖南山区和皖西丘陵区作早稻种植。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早籼802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早籼802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早籼802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2、中2优1286
品种(生态)类型:晚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2
育种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2A×中恢1286(明恢63与IR841杂交后系统选育获得)
主要特征特性:芽鞘紫色,叶鞘(基部)紫色,叶片浓绿色;茎秆节颜色黄绿色,茎秆节间红色;剑叶叶片直立较宽,主茎叶数17叶左右;花药黄色,柱头黑色;长穗、穗型较大、穗下垂;颖壳茸毛少,颖壳黄色、颖尖紫色,无芒,护颖白色,谷粒长型、较小。
2005年、2006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101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9万左右,穗总粒数153粒左右,结实率79%左右,千粒重26克左右;全生育期11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协优92)迟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5年抗叶枯病(抗性3级)、感稻瘟病(抗性6级);2006年感白叶枯病(抗性7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5年米质达部标4级,2006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年区试亩产4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4%(显著);2006年区试亩产56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4%(极显著)。
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50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2%。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作晚稻种植。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中2优1286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中2优1286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中2优1286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3、Ⅱ优431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3
育种人:安徽同创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恢431
主要特征特性:2006年、2007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126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6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88粒左右,结实率83%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汕优63)迟熟1-2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感稻瘟病(抗性7级);2007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中抗稻瘟病(抗性5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米质(区试点样品)达部标5级,2007年米质(区试点样品)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59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3%(极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62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5%(极显著)。
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61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8%。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大别山区以外地区作中籼种植。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Ⅱ优431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Ⅱ优431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Ⅱ优431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4、川农2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籼三系杂交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4
育种人: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G683A(来源于G46B×K17B)×泸恢17
主要特征特性:2005年、2006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122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7万左右,穗总粒数158粒左右,结实率83%左右,千粒重28克左右,全生育期13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汕优63)迟熟5-6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5年感白叶枯病(抗性7级)、感稻瘟病(抗性7级);2006年抗白叶枯病(抗性3级)、中抗稻瘟病(抗性4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5年米质达部标3级,2006年米质达部标5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年区试亩产54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4%(不显著);2006年区试亩产60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0%(极显著)。
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60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1%。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大别山区以外地区作中籼种植。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川农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川农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川农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5、宁粳3号(W006)
品种(生态)类型:晚粳常规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5
育种人: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粳1号×宁粳2号,系谱法选育。
主要特征特性:2006年、2007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84厘米左右,亩有效穗23万左右,穗总粒数97粒左右,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4-5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6年中抗白叶枯病(抗性5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2007年感白叶枯病(抗性7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米质达部标1级,2007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5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8%(不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46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不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9%。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作晚稻种植。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宁粳3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宁粳3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宁粳3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6、新隆粳3号
品种(生态)类型:晚粳常规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6
育种人:安徽益海嘉里水稻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爱知香(日本引进)×武运粳3号,系谱法选育。
主要特征特性:稃尖无色,稃毛疏短。2006年、2007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82厘米左右,亩有效穗23万左右,穗总粒数93粒左右,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9克左右,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4-5天左右。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6年中抗白叶枯病(抗性5级)、抗稻瘟病(抗性2级);2007年中抗白叶枯病(抗性5级)、抗稻瘟病(抗性3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米质达部标4级,2007年米质达部标3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50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不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49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1%(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6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0%。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作晚稻种植。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新隆粳3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新隆粳3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新隆粳3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7、糯稻N-2
品种(生态)类型:常规糯稻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09007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轮回422变异株中,经过3代系统选育而成。
主要特征特性:2005年、2006年两年区试结果表明,株高111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9万左右,穗总粒数138粒左右,结实率84%左右,千粒重26克左右,全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汕优63)迟熟1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5年感白叶枯病(抗性7级)、中抗稻瘟病(抗性4级);2006年高抗白叶枯病(抗性1级)、抗稻瘟病(抗性2级)。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5年米质达部标5级,2006年米质达部标4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年区试亩产525公斤,与对照品种平产;2006年区试亩产5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4%(不显著)。
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56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6%。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糯稻N-2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糯稻N-2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糯稻N-2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二、小麦
1、烟农5158(烟5158)
品种(生态)类型:半冬性
审定编号:皖麦2009001
育种人: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烟航2号(来源于鲁麦14经高空诱变处理)×烟农15(来源于白蚰包//St2422/464)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旗叶上举;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2005-2006、2006-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全生育期221天左右,较对照品种(皖麦38)迟熟1天左右;株高86厘米左右,与对照品种相当;亩穗数为38万左右,穗粒数41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叶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感条锈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7年条锈病近免疫,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秆锈病。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品质分析结果,2006年:容重826克/升,粗蛋白(干基)14.59%,湿面筋28.4%,吸水率55.6%,稳定时间4.7分钟;2007年:容重816克/升,粗蛋白(干基)15.61%,湿面筋32.8%,吸水率57.2%,稳定时间16.0分钟;2008年:容重808克/升,粗蛋白(干基)14.61%,湿面筋33.0%,吸水率62.5%,稳定时间11.9分钟。基本符合强筋小麦标准。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2006年度区试亩产497.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9%(不显著);2006-2007年度区试平均亩产529.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6%(不显著)。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亩产49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淮北区。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烟农5158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烟农5158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烟农5158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三、油菜
1、核优46
品种(生态)类型:半冬性甘蓝型三系杂交种
审定编号:皖油2009001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Y204A(来源于9012A/88-204)×049003(来源于6026)
主要特征特性:子叶肾脏形,长柄叶2-3对缺刻,顶裂较大,叶缘浅波状。花瓣较大,覆瓦状,鲜黄色,种皮褐黑色。
2005-2006、2006-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抗低温特性优于对照品种(皖油14)。全生育期23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相当;株高172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484个左右,每角20粒左右,千粒重4克左右。
抗性表现:抗(耐)菌核病优于对照品种皖油14。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2006年品质(样品为种子):芥酸0.2%,硫甙20.27umol/g饼,粗脂肪42.87%。2007年品质:芥酸0.7%,硫甙20.48umol/g饼,粗脂肪44.62%。符合双低油菜标准。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2006年度区试亩产17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5%(显著);2006-2007年度区试亩产20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6%(极显著)。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亩产162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4.0%。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大别山区以外地区。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核优46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核优46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核优46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四、棉花
1、中棉所65(中长杂005)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1
育种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安徽中棉种业长江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9018(来源于鄂荆1号×中7263)×zGK9708-41(来源于(((5658×陕5254)×4067)×中棉所10号)×冀棉6号)
主要特征特性:植株筒形,株型较松散,茎杆光滑,铃卵圆形。
2005年、2006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杂40)早1天。株高117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7.4,株果枝数18台左右,单株结铃26个左右,单铃重6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2克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5年耐枯萎病(病指10.6)、耐黄萎病(病指29.6);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1.7)、耐黄萎病(病指26.5)。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5年纤维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9.6cN/tex,马克隆值4.8;2006年纤维长度29.7毫米,断裂比强度29.2cN/tex,马克隆值4.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5年区试亩产皮棉10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6%(极显著);2006年平均亩产11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4%(极显著)。
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10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9.3%。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中棉所65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中棉所65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中棉所65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2、稼元216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2
育种人: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20(来源于中棉所12×皖杂40)×安58(来源于泗棉3号×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呈塔型,茸毛较少。
2006年、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杂40)相仿。株高118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7.5,株果枝数17台左右,单株结铃28个左右,单铃重6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9克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4.0)、耐黄萎病(病指29.9);2007年中抗枯萎病(病指9.8)、耐黄萎病(病指29.1)。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纤维长度28.6毫米,断裂比强度29.4cN/tex,马克隆值4.9;2007年纤维长度27.5毫米,断裂比强度25.9cN/tex,马克隆值5.0。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皮棉1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8%(极显著);2007年亩产11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8.2%(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9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3.8%。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
注意事项:稼元216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08)第227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稼元216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稼元216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稼元216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3、新创12号(C-12)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3
育种人:陈海亮
品种来源:C94(九杂四号选系)×C41(泗抗1号选系)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塔形,叶片较小、淡绿色,茎秆茸毛多,铃卵圆形。
2006年、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杂40)长1天;株高114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6.8,株果枝数17台左右,单株结铃29个左右,平均单铃重5.7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7克左右,霜前花率92%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4.7)、耐黄萎病(病指32.9);2007年耐枯萎病(病指11.9)、耐黄萎病(病指29.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纤维长度29.1毫米,断裂比强度28.9cN/tex,马克隆值5.1;2007年纤维长度29.2毫米,断裂比强度29.6cN/tex,马克隆值4.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皮棉11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5%(显著);2007年亩产9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8%(不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99.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7%。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
注意事项:新创12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08)第209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新创1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新创1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新创1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4、绿亿棉10号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4
育种人:淮南绿亿农业科技研究所
品种来源:RW6(来源于冀棉23号×泗棉3号)×W4(来源于湘杂棉3号×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铃呈卵圆形。2006年、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杂40)长1天;株高110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7.1,株果枝数17台左右,单株结铃27个左右,平均单铃重5.9克左右,衣分43%左右。籽指10.4克左右,霜前花率93%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6年中抗枯萎病(病指9.4)、感黄萎病(病指36.4);2007年中抗枯萎病(病指9.3)、耐黄萎病(病指33.2)。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纤维长度28.7毫米,断裂比强度28.7cN/tex,马克隆值5.2;2007年纤维长度29.2毫米,断裂比强度29.9cN/tex,马克隆值4.7。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皮棉11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5%(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皮棉9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8%(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9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6%。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
注意事项:绿亿棉10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08)第226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绿亿棉10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绿亿棉10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绿亿棉10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5、荃银棉3号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5
育种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Y-4123(来源于鄂抗棉10号×4122)×QY-1241(来源于中棉所12×中棉所41)
主要特征特性:铃卵圆形。2006年、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杂40)相仿;株高113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7.1,株果枝数17台左右,单株结铃28个左右,平均单铃重5.8克左右,衣分41%左右。籽指10.5克左右,霜前花率91%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6年中抗枯萎病(病指8.7)、耐黄萎病(病指31.6);2007年耐枯萎病(病指12.4)、耐黄萎病(病指23.4)。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纤维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0.1cN/tex,马克隆值4.7;2007年纤维长度29.1毫米,断裂比强度29.0cN/tex,马克隆值4.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皮棉11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1%(极显著);2007年亩产10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7%(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85.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2%。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
注意事项:荃银棉3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08)第241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条件下,荃银棉3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荃银棉3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荃银棉3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6、广棉2号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6
育种人:湖北天元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3226(来源于鄂抗棉10号)×N-8(来源于南农8号)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塔型。光杆或少量毛株,铃卵圆偏尖形。
2006年、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5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杂40)相仿。株高112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6.7,株果枝数17台左右,单株结铃28个左右,平均单铃重5.7克左右,衣分42%左右,籽指10.3克左右,霜前花率92%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6年抗枯萎病(病指1.9)、耐黄萎病(病指30.3);2007年耐枯萎病(病指10.8)、耐黄萎病(病指33.3)。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纤维长度28.0毫米,断裂比强度29.2cN/tex,马克隆值4.9;2007年纤维长度28.4毫米,断裂比强度27.8cN/tex,马克隆值4.7。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皮棉1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5%(极显著);2007年亩产9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7%(不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7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1%。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区。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广棉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广棉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广棉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7、益杂2号(禾杂2号)
品种(生态)类型:转基因中熟春棉杂交品种
审定编号:皖棉2009007
育种人:安徽益海嘉里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H-1(来源于中棉所41×荆55173)×WQ-99(来源于皖棉10号×徐州553)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塔型。茎杆光滑,铃卵圆形。
2006年、2007两年区域试验表明,生育期127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杂40)相仿。株高114厘米左右,第一果枝节位为7,株果枝数17台左右,单株结铃29个左右,平均单铃重5.8克左右,衣分41%左右,籽指10.6克左右,霜前花率90%左右。
抗性表现: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6年中抗枯萎病(病指8.4)、耐黄萎病(病指29.0);2007年中抗枯萎病(病指8.0)、耐黄萎病(病指26.7)。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06年纤维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31.4cN/tex,马克隆值4.8;2007年纤维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9.6cN/tex,马克隆值4.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皮棉12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1%(极显著);2007年亩产10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1%(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皮棉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6%。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
注意事项:益杂2号为转基因杂交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08)第211号;获准在我省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有效期:2009年2月24日?2014年2月24日。
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益杂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益杂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益杂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五、玉米
1、正糯11号(A408)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1
育种人:正大生科院阜阳科技园
品种来源:EN369(来源于(EN206×EN530)×EN530)×EN288(来源于(EN028×EN258)×EN028)
主要特征特性:叶片窄长,株型半紧凑,花药黄色,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白轴,白粒,糯质硬粒。
2006年、2007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玉13)早熟2天。株高201厘米左右,穗位74厘米左右,穗长18厘米左右,穗粗4.5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0.1%,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0.8级,小斑病1.8级,矮花叶病毒病1级。
品质表现:2006年专家评价总分87.4分,各区试点品质评价86.3分;2007年专家评价总分87.0分,各区试点品质评价86.2分。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73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9%;2007年区试亩产62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正糯11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正糯11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正糯11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2、丹玉302号(丹3173)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2
育种人: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丹T133(来源于673×沈137)×丹T138(来源于丹9046×L2)
主要特征特性: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籽粒黄色、马齿型。
2006年、2007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表明,株高261厘米左右,穗位111厘米左右,穗长19厘米左右,穗粗5.2厘米左右,秃顶1.4厘米左右;穗行数14左右,行粒数33粒左右,出籽率81%左右,千粒重347克左右。全生育期10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农大108)晚熟2天。
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06年感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2007年感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高抗南方锈病;2008年中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感南方锈病。
品质表现:2008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淀粉70.88%,脂肪3.95%,赖氨酸0.33%,蛋白质10.6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48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5%(极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5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6%(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7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4%。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丹玉30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丹玉30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丹玉30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3、安农8号(AS403)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3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
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SX303(来源于(178×齐319)×178)×SX313(来源于国外杂交种选系)
主要特征特性: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果穗以上叶片宽大,着生较密集;花药黄色,花丝浅红色;穗轴红色,粒色纯黄色。
2006年、2007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表明,株高245厘米左右,总叶片数19片左右,穗位105厘米左右,穗长19厘米左右,穗粗4.8厘米左右,秃顶0.7厘米左右;穗行数14左右,行粒数32粒左右,出籽率86%左右,千粒重361克左右。全生育期99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农大108)相当。
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06年感小斑病,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2007年感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抗矮花叶病,抗南方锈病;2008年中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抗南方锈病。
品质表现:2008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淀粉70.62%,脂肪4.11%,赖氨酸0.30%,蛋白质9.83%。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48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9%(极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49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1%(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4%。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安农8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安农8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安农8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4、联创7号(ZK64007)
品种(生态)类型:中熟夏播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4
育种人: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T1251(来源于P138×掖478)×CT289(来源于(掖502×掖52106)×丹340)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颖壳浅紫色,花药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形,籽粒类型半硬粒-半马齿型,纯黄粒,轴色白色。
2006年、2007两年低密度组区域试验表明,株高231厘米左右,总叶片数19片左右,穗位93厘米左右,穗长19厘米左右,穗粗5.5厘米左右,秃顶2.2厘米左右;穗行数16左右,行粒数33左右,出籽率82%左右,千粒重318克左右。全生育期97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农大108)早熟2-3天。
抗性表现: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06年中抗小斑病,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2007年感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高抗南方锈病;2008年感小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南方锈病。
品质表现:2008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淀粉70.22%,脂肪5.24%,赖氨酸0.27%,蛋白质10.1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区试亩产4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3%(极显著);2007年区试亩产51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2%(极显著)。
2008年生产试验亩产49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9%。
适宜推广区域:我省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区。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联创7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联创7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联创7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5、安农甜糯1号(跃华3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5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50(来源于苏玉糯1号的二环系)×310(来源于金银粟×云南糯玉米的二环系)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籽粒白色,轴白色。
2007年、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玉13)早熟2天。株高200厘米左右,成株总叶片数17-18片。穗位77厘米左右,穗长18厘米左右,穗粗4.5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2.4%,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4级,小斑病2.5级,矮花叶病毒病1.2级。
品质表现:2007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5.6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4.8分;2008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3.9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6.4分。200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总淀粉98.15%,皮渣率9.65%。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7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61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0%;2008年区试亩产71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7%。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安农甜糯1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安农甜糯1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安农甜糯1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6、凤糯2062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6
育种人:安徽科技学院
品种来源:凤糯2146-3(1)(来源于凤糯2146杂交种的二环系)×P秦7-3(来源于poo119与秦糯1号杂交后代的二环系)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绿色,花药黄色,花丝青色。果穗长锥型,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
2007年、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4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玉13)迟熟1-2天。株高247厘米左右,成株总叶片数17片左右。穗位107厘米左右,穗长21厘米左右,穗粗4.6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13.4%,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4级,小斑病2.0级,矮花叶病0.2级。
品质表现:2007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7.4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5.2分;2008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8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2.7分。200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总淀粉96.08%,皮渣率12.0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7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72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1.4%;2008年区试亩产74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2.7%。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凤糯2062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凤糯2062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凤糯2062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7、美玉8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7
育种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来源于苏玉糯1号二环系)×980nct(来源于广西桂林农家白糯玉米×衡白522)
主要特征特性: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雄穗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籽粒和轴均为白色。杂交种子为白色糯质。
2007年、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4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玉13)迟熟1天。株高209厘米左右,穗位94厘米左右,穗长19厘米左右,穗粗4.3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3.5%,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4级,小斑病2.5级,矮花叶病1级。
品质表现:2007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4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7.4分;2008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4.9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5.1分。200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总淀粉98.98%,皮渣率9.98%。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7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6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1%;2008年区试亩产66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3%。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美玉8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美玉8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美玉8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8、濉黑糯3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8
育种人:濉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糯653×黑风
主要特征特性:叶耳、叶舌呈紫红色,叶片主脉有紫红色斑块,株型半紧凑。雌穗花丝初为青黄色,授粉后呈紫红色;果穗长筒型,穗轴紫红色。籽粒糯质,深黑色。
2007年、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3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玉13)相当。株高225厘米左右,穗位92厘米左右,穗长19厘米左右,穗粗4.3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5.4%,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4级、小斑病2级、花叶病毒病1级。
品质表现:2007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5.0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5.7分。2008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7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4.7分。200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总淀粉96.84%,皮渣率11.24%。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7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60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1%;2008年区试亩产68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0%。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濉黑糯3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濉黑糯3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濉黑糯3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9、宝甜182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09
育种人:北京宝丰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B03-1(来源于美国超甜玉米坚秆杂交种)×B600(来源于日本超甜杂交种600二环系)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白色,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2007年、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4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玉13)迟熟1-2天。株高231厘米左右,穗位88厘米左右,穗长20厘米左右,穗粗4.3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2.2%,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2级,小斑病1.8级,矮花叶病1级。
品质表现:2007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3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7.6分;2008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1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5.9分。200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水溶性糖15.32,还原糖4.86,皮渣率10.8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7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69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9.6%;2008年区试亩产73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0%。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宝甜182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宝甜182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宝甜182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10、皖甜2号(跃华甜1号)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10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A06(来源于引进的美国一号育成的二环系)×B08(来源于台湾引进的超甜玉米品种)
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松散,轴白色,籽粒黄色。
2006年、2007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1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皖玉13)早熟2-3天。株高199厘米左右,穗位56厘米左右,穗长15厘米左右,穗粗4.2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未发生倒伏、倒折现象,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2级、小斑病2.8级、矮花叶病毒病未发生。
品质表现:2006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0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4.5分;2007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5.7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6.1分。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627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6.8%;2007年区试亩产533公斤,较对照品种减产8.7%。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皖甜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皖甜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皖甜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11、正糯12号(A411)
品种(生态)类型:鲜食杂交玉米品种
审定编号:皖玉2009011
育种人:正大生科院阜阳科技园
品种来源:EN288(来源于(BN028×EN258)×BN028)×BN385(来源于(BN326×EN530)×BN326)
主要特征特性:株型紧凑,花药黄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白轴,白粒,糯质硬粒。
2007年、2008年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出苗至采收73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玉13)相仿。株高190厘米左右,穗位68厘米左右,穗长17厘米左右,穗粗4.5厘米左右。
抗性表现:两年区试平均倒伏、倒折率为1.1%,田间发病级别平均分别为:大斑病1.4级,小斑病1.9级,矮花叶病1级,黑粉病0.2级,纹枯病0级。
品质表现:2007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6.6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6.5分;2008年专家品质综合评分为87.6分,各试点平均品质综合评分为86.6分。2008年扬州大学农学院测定:支链淀粉/总淀粉97.64%,皮渣率9.96%。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7年鲜食组区试鲜穗亩产62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8%;2008年区试亩产686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9%。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注意事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正糯12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正糯12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正糯12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热害特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注:淮北区指淮河以北地区。
江淮丘陵区包括淮南市和蚌埠市淮河以南地区;滁州市、合肥市全境和六安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
沿江区包括巢湖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宣城市和池州市除皖南山区以外地区。
大别山区包括金寨、岳西全境和霍山大部、舒城南部,桐城、潜山、太湖、宿松偏西或偏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
皖南山区包括黄山市、石台、旌德、绩溪、宁国全境和广德、宣州、泾县、青阳、贵池、东至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